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封地,选址于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朱元璋为巩固边防,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朱桂改封为代王,次年便开始营建王府。工程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历时4年建成,占地约19万平方米,拥有宫殿20余座、房屋800余间,采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礼制布局。<br> 代王府因建筑布局与故宫相似(如前朝后寝结构),且早于故宫建成24年,常被称作“中国小故宫” 或“山西紫禁城”,是明代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藩王府邸之一。<br><div> 朱桂因与徐达(中山王)的联姻,实际掌握地方大权,成为明代大同城的实际统治者。(朱桂,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婿。值得一提的是,朱桂与他的岳父徐达的忠勇、谦逊截然不同,根据《明史》等史料记载,代王朱桂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他性格暴虐,在位期间多次胡作非为,被建文帝和明成祖先后废黜过(后又复封),是大明王朝有名的“恶藩”之一。他的行为与其岳父徐达的英名形成了鲜明对比。)</div><div> 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div>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大同,代王府末代代王朱传㸄被处决。富丽堂皇的代王府也随之被付之一炬,几乎全部毁于战火。仅存九龙壁。<br> 此后的数百年间,代王府遗址一直沉寂。直到2010年,大同市启动了规模浩大的代王府复建工程,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重新确认了代王府遗址的具体范围和布局,力图重现其明代风貌,<div> 现在看到的大同代王府,是自2009年起开始动工,在原址上进行的仿古重建。它旨在恢复明代代王府的宏伟气象, 2019年部分开放,如今的新代王府不仅是明清藩王府制度的活化石,也是大同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div> 复现的明代王府,虽然建筑是新建的,但其布局、尺寸和风格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行走其中,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明代藩王府邸的宏伟格局和森严等级,是了解明代建筑文化和藩王制度的绝佳实物教材。 壬寅年七月十四日,晨光熹微,我们一家人在大同古城内,寻访明代藩王府邸之冠——代王府。<br>虽值八月,大同的清晨却无半分酷暑,凉风拂面,甚是惬意。我们从古城中心的四牌楼信步向东,不远便望见一片巍峨的红墙金瓦,气派非凡,被称为“小故宫”,名不虚传。<br> 未入王府,先见其魂。王府正门裕门前,一座巨大的琉璃照壁巍然矗立,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大同九龙壁。阳光洒在斑斓的琉璃上,流光溢彩,数百年的岁月仿佛瞬间凝固于此。此壁乃代王府唯一幸存的明代原物,它静默地伫立,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荣耀与劫难。 棂星门<br>代王府在辽金西京国子监基础上建造,保留了棂星门。棂星门是文庙、孔庙等建筑的入口,象征着教育与礼仪的融合,体现了代王府作为地方文化中心的定位。<br> 穿过裕门与端礼门,视野豁然开朗。眼前是开阔的广场和玉带般的金水桥,尽头便是巍峨的承运门。虽知眼前殿宇皆为近年复建,但那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高耸的台基、恢弘的歇山顶、以及屋檐下繁复的斗拱,无不严格遵守明代礼制,瞬间将人拉回到六百年前的洪武年间。朱桂被封代王,就藩大同,镇守边关的赫赫威仪,似乎依稀可感。 <p class="ql-block">下图来之网络</p> 代王府的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裕门(王府正门), 端礼门(王府第二道门),承运门(王府宫门),承运殿(王府正殿,最为宏伟),崇信门(后寝区域的大门), 长春宫(代王寝宫), 广智门(王府北门) 跨过承运门,代王府的核心——承运殿便完整地呈现于眼前。此殿是代王处理政务、举行大典之所,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殿宇立于汉白玉高台之上,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无比庄严雄伟。我们缓步登上台阶,立于殿前平台回望,王府中轴线的层层门殿尽收眼底,格局森严,秩序井然,一股皇家气派扑面而来。殿内陈设着代王的宝座与仪仗,虽为复原,仍让人不禁遥想当年代王在此接受群臣朝拜的盛大场面。 绕过承运殿,便进入了“后寝”生活区。相较于前朝的威严,这里的宫殿(如长春宫、坤宁宫)更显精巧,廊庑回转,庭院幽深。宫室内布置有展示明代藩王生活、服饰、礼乐制度的展览,让我们对代王及其家眷的日常有了更生动的了解。漫步在青砖铺就的甬道上,树影婆娑,钟鼓楼寂然无声,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仿佛下一刻便会有一位宫女从廊角转弯处走来。 连殿内的立柱都采用了与古制相符的楠木 时近正午,阳光变得有些灼热,我们方才结束游览。走出王府,回望那一片璀璨的琉璃瓦顶,心中感慨万千。代王府是一部用砖木写就的史书,它铭记着辉煌,也承载了毁灭。如今的它,是古今匠人智慧的结晶——古老的格局与魂魄,披上了崭新的外衣。那面九龙壁,是连接古今的唯一实物桥梁,提醒着每一位游人:眼前所见的一切,曾真实地辉煌过,也悲壮地湮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