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观察】127年矿工文化的温度与回响

蒲德贵摄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心之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源煤矿纪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27年矿工文化的温度与回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蒲德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遇见安源:藏在生活区里的文化宝库】</p><p class="ql-block"> 从萍乡市区驱车向西,不过半小时,便驶入了安源煤矿的生活区。低矮的砖房、老旧的矿区铁路、穿着工装匆匆走过的退休工人……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片仅几平方公里的区域里,竟藏着十余座主题陈列馆——红色文化、工业历史、管理沿革、廉政教育,俨然一座露天的“煤矿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安源煤矿的矿史陈列室,是其中最具分量的一座。它静静地立在矿区的核心地带,灰墙红瓦,门额上悬着一枚褪色的五角星。推开厚重的木门,128年的煤矿史诗,在光影交错中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黑白影像:一部煤矿,也是一部国家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列室的第一展区,悬挂着一张巨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中的青年毛泽东手握油纸伞,步履坚定。一旁的老照片记录着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热血瞬间,工人消费合作社的账本、锈迹斑斑的矿灯、手写标语“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述说着:这里不仅是煤矿,更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往里走,墙上挂着十几位共和国将军的照片——他们都是从安源煤矿走出的子弟。一位白发讲解员轻声说:“煤矿工人不仅挖煤,还挖出了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场</p> <p class="ql-block">【三、“咱们矿工有力量”:地心深处的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区聚焦煤矿工业本身。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量图表,到各式采煤工具模型,再到矿工们手写的“战天斗地誓言”,扑面而来的是那股粗粝而炽热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矿工日常一句戳人心口的话语很形象:“我们生活在东半球,工作在西半球,天天倒时差。”</p><p class="ql-block"> 这是矿工的自嘲,也是他们的骄傲。他们深居地下数百米,昼夜颠倒,却撑起了中国工业的“血液供给”。钢铁、电力、水泥……煤炭点亮了城市,而矿工们留在深山,留下了另一种光——一种名为“奉献”的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矿工家庭:牺牲与坚守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柜中有一封泛黄的家书,是一位妻子写给丈夫的:“孩子会叫爸爸了,你却总是在夜里下井。”</p><p class="ql-block"> 煤矿工人的家庭,往往比常人承受更多。妻子们独自照料老小,孩子们在父亲缺席的岁月里长大。这些故事被悄悄收录在《矿志》《局志》中,成为矿史陈列室里最柔软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未来展望:工业文明旅游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安源煤矿,已不再是昔日的高产矿井,但它的文化价值反而愈发凸显。类似这样的矿史陈列室,在川煤、陕煤、松藻等集团也有保留,甚至已成为关闭矿区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若能以数字技术活化历史——用VR还原采煤场景,用音频重现矿工口号,用全国矿志数据库打造线上博物馆……这些散落的工业记忆,将不再是静止的展览,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流传的“活历史”。</p><p class="ql-block"> 工业旅游的种子,或许正埋在这些灰墙之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离开安源时,夕阳正落在矿区的铁轨上。一位刚下班的老矿工蹲在门口抽烟,笑着对我们挥挥手。</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忽然明白:矿史陈列室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展出了什么,而在于谁曾在这里活过,奋斗过,并将故事留给了未来。</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一天,这里会成为江西红色工业旅游的必经之地。而矿工的精神,终将穿越地层,照亮更多人的眼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