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城市的腰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漫步三洞沟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末的下午,我踏上了那条被长寿人亲切称为"城市腰带"的健身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条蜿蜒九公里的步道,像一条精心编织的绶带,束在长寿老城与三洞沟峡谷之间,将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的静谧巧妙地系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阳光普照中,步道两侧的银杏叶泛着金色的光晕,仿佛为这条腰带镶上了流动的金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条步道,是长寿区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票决确定的重点项目,由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实施,西起白虎头,东至风雨廊桥,贯穿整个长寿老城区,串联起西岩观城门洞、长寿缆车、三道拐历史文化街区等众多文化地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步道的起点处,两辆粉红色的缆车被永久定格在仰望天空的姿态。它们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成了城市记忆的雕塑。桃花图案缠绕在车厢上,让这些钢铁造物透出几分柔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不禁伸手触碰那冰凉的金属外壳,恍惚间似乎听见了往昔缆车运行时"吱呀"的声响。这种将工业遗产转化为艺术装置的做法,恰如给城市的旧衣裳绣上了新花纹,既保留了体温,又增添了风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些缆车被焊接固定在基座上,朝向天空,与运行时的角度相当,配以粉红色的基调,加上桃花图案装饰,让人耳目一新。它们见证了长寿城市交通的变迁,如今以艺术的形式继续讲述着城市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步道起点的垂直电梯正在运行。这座镶嵌在岩壁中的现代设施,像一枚银色的纽扣,紧扣在城市的腰带上。建设者没有粗暴地开山劈石,而是顺应地势,将电梯井巧妙地藏在山体凹陷处。这种对自然的敬畏,让我想起长寿先民依山筑城、临水而居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排队坐电梯的人很多,我选择继续徒步下行,石阶上湿滑的青苔提醒着人们:在这条人工步道上,自然依然保留着发言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转过一个弯道,风雨廊桥突然闯入视野。这座横跨溪流的建筑,檐角飞扬如大鹏展翅,朱红的立柱在绿荫映衬下格外醒目。站在桥上,只见瀑布如白练垂落,水雾随风飘散,沾湿了我的鬓角。几位老者坐在廊下石凳上,一人拉着二胡,曲调在峡谷间回荡。这场景让我想起古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只是多了几分巴渝特有的豪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廊桥不仅是观景台,更像是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让过往的行人得以暂歇,与山水对话。这座廊桥是步道的重要节点,横跨三洞沟溪流,桥下流水潺潺,四周林壑幽深,远处的风雨廊桥瀑布,煞是壮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行至三洞沟底部,溪水在卵石间欢跃。传说这里的三处洞穴是张三丰以剑劈就,如今洞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道法自然"四个大字已被岁月磨得圆润。我蹲下身,掬一捧溪水洗脸,清凉直透心底。几位孩童在浅滩处嬉戏,他们的笑声撞在岩壁上,碎成更清脆的回音。这场景让我突然明白:三洞沟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地质奇观,更在于它为城市保留了一处可以让童真肆意奔跑的天然乐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洞沟一直是十分具有长寿辨识度的地标,然而多年来,很多人都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让神秘幽深的稀缺峡谷旅游资源成为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如今,这条步道的建设终于让这片秘境揭开了它的面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沿着步道向东行走,白虎头的山势渐渐显露峥嵘。这里的挡土墙没有采用呆板的混凝土,而是用本地石材垒砌,缝隙间还刻意留出空隙让野草生长。这种设计透露出建设者的良苦用心——他们不愿用人工的完美扼杀自然的生机。栏杆采用仿木材质,纹理间还能看见年轮的痕迹,与远处三洞沟的原始森林遥相呼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不时停下脚步,透过栏杆的间隙俯瞰峡谷,只见阳光明媚,在峭壁间缓缓流动,恍若仙人遗落的衣带。这条步道由长寿开投集团组织建设,沥青路面、绿化景观、文化元素植入、垂直电梯安装等工程早已完工,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历史的全新空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行至校骑路附近,一段排污管网的外壁突然化作色彩斑斓的画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走近细看,竟是《蜀山剑侠传》中的场景——剑仙御风而行,妖魔张牙舞爪,墨色山水间透着仙气与侠气。这些画作取材于长寿本土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作品,将武侠幻想与城市基础设施奇妙融合。污水管本是城市最不愿示人的内脏,此刻却成了展示文化自信的皮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抚摸着那些凹凸的彩绘,心想这或许就是城市更新的真谛:不仅要疏通血脉,更要妆点容颜。在项目规划设计中,相关单位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条步道打造得更有文化气息,并邀请区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参与规划设计。这些浓浓的长寿文化元素不仅勾起了老一辈长寿人的乡愁,更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接受了文化熏陶,提升了区域认同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西岩观段的"长寿八景"浮雕前,一位白发老者正给孙辈讲解画中典故。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指在浮雕上缓缓移动,从"菩提晚钟"点到"石佛晨光",孩子们仰着脸,眼睛里映着朝阳的光。这组浮雕不是简单的景观复制,而是将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文化珍珠串成了项链。我站在一旁静听,仿佛看见历史从石壁中走出来,轻轻拍了拍现代的肩膀。项目建成后,浓浓的文化气息洋溢在整个步道上,在步道西岩观段制作的浮雕作品"长寿八景",成为展示长寿文化的重要窗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没过多久,我抵达桃花溪电站。这座红砖建筑像一位退休的老工人,安静地站在步道旁。斑驳的外墙上还保留着"安全生产"的标语,铁门上的铆钉闪着倔强的光。电站已不再发电,但建设者保留了它的主体结构,只在内部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展览馆。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老式水轮机的金属叶片,它们静止的姿态反而比转动时更具力量感。这里没有拆除重建,而是以旧纳新,让工业记忆继续为城市供电——不是点亮灯泡,而是照亮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长寿作为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城市,文化厚重、文脉悠长,坐拥丹砂文化、理学文化、武侠小说文化、红色文化、水电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这座电站的改造,正是将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气质与细节的成功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夕阳将三洞沟的崖壁染成了琥珀色。几对年轻情侣靠在栏杆上自拍,他们将峡谷与晚霞装进手机,也将此刻的甜蜜装进了城市的记忆卡。远处,一群穿着统一服装的老人在打太极拳,他们的白衫在暮色中如翩翩白鹤。这条步道神奇地消弭了年龄的界限,让健身的老人、恋爱的青年、玩耍的孩童共享同一片空间,就像一条足够宽大的腰带,能系住不同体态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现在,长寿古镇至老城区健身步道成了长寿市民和返乡游子的热门"打卡地"。不少人表示,这条步道不仅满足了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步道中融入了许多长寿文化元素,别有一番韵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夜幕降临,步道上的地灯次第亮起,如散落的星辰。我站在风雨廊桥上回望,只见整条步道在峡谷间蜿蜒如金龙,而那些文化节点就是龙身上的金鳞。三洞沟的溪水在黑暗中依然潺潺作响,它流过石缝的声音,像是城市在睡梦中的呓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忽然明白这条步道为何被称为"城市腰带"。它不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精神的束系。它束住了长寿的山水与人文,束住了过去与现在,也束住了每个行走其间的人与这片土地的情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这条腰带的系缚下,三洞沟不再是与城市对立的荒野,而成了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市民也不再是自然的旁观者,而成了山水画卷中的一笔丹青。长寿,这个以生命长度命名的城市,通过这条腰带般的步道,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维度——不是单纯的时间累积,而是空间的丰盈与文化的厚度。在步道上行走,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公里数,更是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深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洞沟的溪水终将汇入长江,而这条腰带系住的,是长寿人对故土永远的热爱与眷恋。城市建设不应只是简单的钢筋水泥堆砌,而应有深厚历史文化的释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条步道的成功实践证明,当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时,就能创造出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延续历史文脉的优质公共空间。暮色给所有事物镀上包浆时,整条步道变成流动的活字。丹砂的红、太极的黑、银杏的金,正在排版一部新的《水经注》。三洞沟把浪花盖在末页当印章,而长江在远处轻轻熨平这条山河的绶带。这条腰带般的步道,不仅连接了城市的空间,更串联起了长寿的历史与未来,让每一个行走其间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脉搏与生命律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归途的星光下,我突然懂得:长寿人系在腰间的,何止是九公里步道?那是巴寡妇清用朱砂写的家书,是谯定以瀑布装订的典籍,是这座城市将时光酿成蜜的陶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当最后的地灯在溪水中点燃星斗,我看见:缆车的钢索垂落成谯定的算筹,排污管的彩绘浮现巴寡妇清的印鉴,而我的影子正被步道绣进一幅永远未完成的《长江万里行春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