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情墨意君子风

子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笔 情 墨 意 君 子 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延苹四君子图赏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子夏</span></p><p class="ql-block"> 近日延苹发来梅兰竹菊条屏图,让我提提建议。对画,我只是业余爱好,很难说出中肯的见解。但转而一想,画,仍属于文化艺术,因此我想:作画和作文一样,作文要怎样想就怎样写,作画也定是怎样想才会怎样画了。</p><p class="ql-block"> 在大写意花鸟画中,梅兰竹菊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是因为中国文化“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把“自然本色”看作一种审美境界。文人志士用梅兰竹菊的自然本色观照自己高洁纯真的生命品格,使之成为与自己生命冥和的爱物,成为生命价值的取向,从而升华生命境界。</p><p class="ql-block"> 梅耐得寂寥寒暑,与孔子赞许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诸儒家贤人的人生理想相通;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革命者情怀的心灵相通……</p><p class="ql-block"> 兰,藏于幽谷,杂于荆棘,清香自远,与遁入一片净土的老庄清静无为的人生理想相通;与屈原“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理想中高尚有德之士的“君子之风”相通……</p><p class="ql-block"> 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永葆气节;“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既具随俗、更不忘追求高洁,将个性与共性平衡的处世智慧;更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尓东西南北风”的坚守信念、直面逆境、坚劲的风骨,与人的生命升华相通……</p><p class="ql-block"> 菊,花之隐逸者,陶渊明在对菊的观照中忘却了烦扰,解脱了羁绊;“菊残犹有傲霜枝”表达着东坡先生始终坚韧、乐观的生命品格。</p><p class="ql-block"> 梅兰竹菊所凝聚的纷繁信息,让人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转换、省察其在精神上与人息息相关的多重含义,从而便成了绘画中挖掘不尽的自然题材,是“遊于艺,志于道”,以画载道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在绘画笔墨技法方面,梅兰竹菊的生物特征更适合以书入画的“写意”。梅、菊花瓣的勾勒,竹叶、菊叶、竹枝、梅杆、菊茎的点写,一一不离书法点、横、撇、捺、勾、折、弯、挑。这在古人以书写为生活日常的背景下,事余、书余,写几笔梅兰竹菊,既抒发了雅趣幽怀,又丰富了艺术生活。而于大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技法的奠定,梅兰竹菊的画法训练有着基础性和丰富性的作用。大写意花鸟画大家海德恕先生曾给我说:延苹在师从郭石夫先生学习大写意花鸟画时,一撇竹叶整整撇了两年,很多人劝说:离开吧,老师两年都没给你教画其他,只撇一笔竹叶。延苹不吭声,仍是坚持那一撇。我看正是那两年的一撇,才注定了延苹笔墨中的精气神。我们看这几幅梅兰竹菊图中,那简约而丰富、稳健而飞动,充满了气的笔墨张力,把物的生命力和人的情绪融于笔下、溢于墨痕,使画跃出灵气,焕发神采,蕴含着品味不尽的意蕴。看得出来,在这几幅画的创作中,既强调了画面的中宫聚气,更注重了气足而向外发越这一宇宙圆运动中,气机息息循环、有无相生的自然规律,由画境引向更深、更广的哲理思考。</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写意画的最主要特质就是一个“化”字,化者,化情、化物、化境,而“化”的手段就是以“意”化笔墨,唯如此方成大写意。</p><p class="ql-block"> 你看墨梅图,以几枝廽旋呼应将气聚于根杆,以一枝突兀挺出而张扬其雄健的风骨,结顶以一枝收束、娇柔的嫩枝,绽放梅的笑容,遥遥呼应那灿烂的梅丛,并呼出最下那枝曲屈之枝。从势与情两个方面表达出“片纸不遮春色断,千树万树报春来”和“大地无时不春色”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生命力。两行浓重的落款隐隐地将那劲枝的气息推向画外,把画的意境拓向无垠。</p><p class="ql-block"> 墨菊图在显明的对比中,以石的厚重、刚健、奇崛,映衬菊的婀娜、洒脱、欢欣;以石的端居衬托菊的斜逸;以石的爽朗展示秋的高洁;以菊的轻灵蕴含秋的奔放。使石与菊的对比尽显秋菊金风玉露的刚健与豪迈。石之清润静穆,菊之清新翩然,天地之清朗无际,如此清境,怎能不引人心旷神怡,气清怀远?左边的长款将气收向中宫,同时又将气催向那几朵花头,让生生不息之气韵溢向画外,与画外之石形成气的圆周循行。这圆周的循行,能不让你想象:秋之简约、干练不就是成熟的智慧吗?不就是烂漫春光的蓄势吗?有秋实才会有春华,有春华方能结秋实。</p><p class="ql-block"> 板桥先生说:“写兰宜省,写石宜冷,画家妙法,笔底还狠”,还说:“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前人的经验说明:要写出具有笔墨情趣的梅兰竹菊和万物,必须要“化”,要“化”必须要“省”,要“省”必须要悟其“神”。墨兰图中,那刚健萧疏的叶展示兰的气势雄健、苍劲、豪放;花的简约、温润饱含兰的秀逸典雅。兰的根部短叶杂穿,既破其薄又增其坚;长款将画幅空宇之气引向中宫,再推向兰、石,而延荡于画外,使幽香弥漫四野,使幽谷之兰,消释了萧疏孤零之气,而生满目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再看墨竹图,以浓墨重笔聚拢元气于下,借竹枝劲挺之势又将生命的真元之气勃然提升,再以嫩枝淡墨生发新枝,把“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杆为扶持”那代代相传的蓬勃生命力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深刻哲理加以阐释。在竹叶的大笔粗墨中,使人油然感到了“自许高材老更坚”的生命品质,同时不避忌数叶排列雷同之嫌,让人感受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八风吹不动的人格定力。而那两竿嫩竹,一枝上迎,以承左倾枝叶之险势,又启新生之朝气;一枝飘然逸出画面,呼应上枝,使之飘然意蕴无穷。长款直下,辅以两颗红印,将丹元真气灌注到竹节之中,赋予不竭的活力。使“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翠竹品格与人的心性修养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在这梅兰竹菊图的赏读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梅兰竹菊所代表的季节感和生命感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进而成为象征人类生命自然消长兴衰的时间意识。对大自然的这种四季循环,当我们以生命哲学拥抱它时,就必然把自己的感悟情怀用笔墨灌注在这梅兰竹菊和应季节的事物上,以期把自己和读者从自然时间带进情感时间,去用心境和情绪浸泡作品里的物象。这样的画,会把人们带进真实的自然中,让人在画中漫步山野,抚花拂露,弄枝摇藤,目览其貌,心悟其神,在造化中不断体味:触目气象新,静心意无穷的艺术感受。纵观这几幅图画,在笔墨挥洒上狂而不野,黑而不僵,简而不薄;既追古人雅趣,更求时尚精神,从人文思想上礼赞梅兰竹菊那无拘无束的自由生命气质,在欣赏愉悦中升华了生命境界。 </p><p class="ql-block"> 期待延苹以敬畏之心待万物、待画艺、待公众、待自己,让正知、正见、正笔墨,在笔墨的洗炼中,在性情的陶冶中,使画图以鲜活的生命正气洋溢出画境的清正、高雅、博大的艺术品质。</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