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窗外梧桐叶正簌簌翻卷着秋意,案头那叠泛黄的习作突然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底下压着的一张伦敦地铁票根。墨色晕染的票面上,还留着十三年前那个拖着硕大画箱的女孩指尖的温度。我是看着梁梔长大的,从她攥着炭笔的手微微发颤,到如今站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厅里从容讲解自己的装置艺术,这十三年恰似春蚕吐丝,层层裹挟着疼痛与期待,终于在某个清晨裂开缝隙,让斑斓的翅膀叩响天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少年宫选拔现场。十二岁的小姑娘穿着洗得发白的涤卡连衣裙,怀里抱着比她还高的画板,眼睛亮得像淬过星火。她递来的速写本上,满纸都是用蜡笔涂抹的童话城堡,尖顶刺破云层的线条带着莽撞的锐利,却在塔楼窗棂处细细勾勒出藤蔓缠绕的温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那是我第一次触摸到藏在孩童涂鸦里的原始生命力——未被规训的自由,对美的本能追逐,像刚破土的幼芽顶着石砾也要舒展叶片。当其他孩子忙着临摹范本时,她的画总透着股子野气,把彩虹画成螺旋上升的光梯,让独角兽长出孔雀尾巴般的羽翎。我曾担忧这般天马行空会偏离学院派根基,直到看见她蹲在花坛边,专注地捕捉蜗牛壳上的螺旋纹路,才明白真正的观察始于对万物的惊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她决定去英国学画那天,我们坐在珠江公园棕榈树下的长椅上聊了很久。暮夏蝉鸣织成细密的网,把她脸上的犹豫照得忽明忽暗。“ 那里会有更多元的审美体系。”我指着远处美术馆玻璃幕墙折射的碎金,“ 就像溪流汇入大海,你要学会在不同文化的潮汐中找到自己的航道。” 她低头绞着衣角,末了重重点头,发梢扫过素描本上的自画像,那个扎着高马尾的少女眼底燃着团小火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签证下来后,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准备作品集,常常熬到保安锁门才抱着画筒往家跑。有次深夜我去接她,见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影子尽头是散落一地的橡皮屑,像撒落的银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初抵伦敦的日子并不好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潮湿阴冷的空气裹挟着陌生感,宿舍墙上霉斑像抽象派的泼墨。她在视频里笑着展示自己煮糊的意面,可我看见她书架上摆着《康斯特布尔风景研究》,书页间夹着泰晤士河畔收集的桦树叶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语言关是最艰难的坎,当她拿着精心绘制的概念草图去找教授讨论,对方却因听不懂她的口音而频频皱眉。那段时间她的速写本里出现大量黑白灰调子的静物,陶罐上的裂纹,咖啡杯沿的缺角,都成了排遣焦虑的出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但她从未放弃任何一堂评述课,总是最早坐在教室前排,膝盖上摊开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术语,那些生僻的艺术史名词在她舌尖反复打磨,渐渐有了英式发音的韵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转机出现在第二个春天。圣詹姆斯公园的樱花落在她摊开的油画布上,粉白花瓣与钴蓝色背景碰撞出奇妙化学反应。她开始尝试将东方水墨的氤氲融入西方油画的厚重,用狼毫笔蘸取丙烯颜料,在亚麻布上营造出云雾缭绕的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记得那次看她寄回的新作《雾中城》,画面中央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尖顶却化作流动的水墨痕迹,彩窗玻璃映出的光斑如同打翻的调色盘。教授在旁边批注:“东西方美学在此完成了优雅的对话。”那一刻我知道,这只雏鸟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飞行姿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真正让她蜕变的是毕业创作。选题会上她提出要做一组关于“城市记忆载体”的装置艺术,计划收集伦敦各个社区的老物件重新解构。有人质疑这个想法太宏大,她便利用假期走访每一个角落,从东区的旧货市场淘来生锈的门环,向西区古董店借展维多利亚时期的怀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制作过程中遭遇无数次失败,粘合剂腐蚀木质纹理,灯光投射角度总不理想,但她像个固执的匠人,一遍遍调整结构,手指被砂纸磨出茧子也不以为意。展览当天,观众穿梭在她的作品中,触摸着承载百年故事的物品,有人驻足良久,轻声说好像看见了时光流淌的痕迹。评委们评价这是 “ 年轻艺术家对城市灵魂的独特诠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十三年光阴流转,如今的梁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攥着画笔紧张的女孩。她在信中写道:“从前以为艺术是自我表达,现在明白更是搭建桥梁。” 她的工作室里挂着不同文化背景来访者的留言,有用汉字写的 “ 妙笔生花 ”,也有阿拉伯文镌刻的赞美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前年回国举办个展时,我特意去看了开幕式。聚光灯下的她穿着素雅旗袍,向来宾讲述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声音清越如泉,眼神依然清澈明亮。展厅中央悬挂着一幅题为《归途》的作品,画面上蝴蝶正从茧壳中挣脱,翅膀还沾着晶莹的露珠,而在它身后,无数细丝连接着过往的时光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有时候我会想起蚕蛹化蝶的过程。那些看似静止的日子里,生命正在内部进行着剧烈重组。梁梔的成长也是如此,在伦敦的雨雾中浸润,在博物馆的长廊里沉思,在工作室彻夜的灯光下沉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这不仅是艺术教育的真谛,也是懂得等待的智慧——每只蝴蝶都有自己破茧的节奏,老师和要做的,不过是守护那份最初的热爱,然后在恰当的时候,为即将振翅的生命鼓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伦敦美术馆图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伦敦国家美术馆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北侧,是一座承载着丰厚艺术底蕴与历史沉淀的艺术殿堂。十多年来导师无数次领着梁梔成进伦敦美术馆,这是怎样的艺术殿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内部布局与陈列:美术馆分为东南西北四个侧翼,所有藏品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陈列展出。这种有序的陈列方式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系统地领略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馆藏名画:馆内珍藏着众多世界知名画家的作品,涵盖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欧绘画史上各个时期流派。例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安妮・麦当娜》《受难》、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夫妇肖像》、提香的《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等,每一幅都是艺术史上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伦敦年轻女子画家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以下是一些与伦敦相关的年轻女子画家及其代表作品或被描绘的年轻女子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玛丽·洛伊萨·戈:她出生于伦敦,从小受父亲和哥哥影响喜欢上绘画,主要绘画学业在英国皇家艺术家学会完成。她的绘画创作以人物肖像水彩画为主,作品可以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和曼彻斯特城市美术馆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女士肖像》:罗吉尔·凡·德·韦登创作的这幅画,模特穿着表明创作时间在1460年后,约1466年左右,且模特属于绅士阶层而非贵族。该画背面还有一幅基督荆棘冠冕的画作。韦登的作品以丰富温暖的色彩、富有同情心的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物面部特征的理想化处理著称,此画也体现了这些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佩特吕斯·克里斯蒂笔下的年轻少女肖像:画中描绘了一位纯洁的少女,她头戴旧式宫廷圆筒帽,细长的眼睛凝视着画外若有所思,暖色背景与肤色冷色调形成强烈对比。佩特吕斯·克里斯蒂是15世纪尼德兰画家,曾拜勃鲁盖尔为师后学扬·凡·埃克,画风细腻,注重刻画人物面部,显示出个性化倾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亨利·赫伯特·拉桑古作品中的年轻女孩形象:他有多个以年轻女孩为主题的作品,如《一个年轻的女孩》《康沃尔年轻女子的半身像,背后有一扇窗户》《意大利农村女孩》《一个年轻女孩的肖像》等。这些作品涵盖了不同场景下的年轻女孩形象,展现了他对年轻女性形象的独特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维米尔《坐在琴边的年轻女子》:荷兰画家维米尔传世作品不多,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了他的两幅作品,其中就包括这幅描绘年轻女子坐在琴边的画作,生动地捕捉到了年轻女性的优雅姿态和生活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伦敦美术馆以其丰富的馆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严谨的陈列布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而伦敦年轻女子画家们用她们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动容的艺术佳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