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之城,人文朝邑,丰图义仓,恩泽黎民

袖里乾坤

<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在黄河岸边的台塬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粮仓--丰图义仓。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最久的传统农耕民族来说,种粮存粮那都是最重要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早就想拜访丰图义仓,在2025年的夏天,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从西安出发,上连霍高速一路向东,行车150公里大约两个小时后就到达了位于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的丰图义仓。</p> <p class="ql-block">  停车后远远的就看见一尊好大的人物雕像,应该是这座粮仓的建造者吧!走进一看,果不其然,还是我们老阎家人呢!合张影留个纪念先。</p> <p class="ql-block">  随后就从西侧步入这座传奇仓库的大门。整座粮仓坐东朝西,背靠黄河。青砖砌就的城门正上方镶嵌着四个大字“以资捍卫”,据介绍是阎敬明在修建时题写,反映了民间集资修建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穿过历史感厚重的城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带我们走进这座百年的活文物之中。高大的城门上,一个个锈迹斑斑的门钉整齐的排列着,向路过的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进得门来距离内城有几十米距离,路边有关于粮食安全的宣传板。随后就来到了坐北朝南的内城门前。</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的内城东西两侧各设一门:东仓门和西仓门,在两门中间的墙壁上镶嵌着石刻的“丰图义仓”四个大字,字体苍劲古朴。“丰图义仓”四个字,蕴含着“丰收之年储备粮食,荒年之际赈济灾民”的深远意义,体现了古人对仓储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智慧。正因如此,它被御赐为“天下第一仓”,成为了我国古代仓储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在字的下方,还有一副铸铁的图案,旁边还有五只蝙蝠,应该是五福临门的意思吧。四个角的砖雕花也十分的精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仓门的东西两侧就是高大的内城墙,同时也就是储粮的粮仓。在大门外东侧还有一个照壁,上面写着“天下第一仓”!</p> <p class="ql-block">  从东仓门进入,迎面就是与城墙为一体的一间间粮仓。反身再看仓门,其设计同样兼具防御与仓储功能,采用了砖瓦结构和廊檐,与四周的城墙形成了一个环形回廊以利粮食存储。</p> <p class="ql-block">  东仓门内侧有一个“阎敬明纪念馆”,门口一副对联这样写到“解民悬而舒饿殍实乃辅国良相,忠国事以济艰危堪称救时贤臣”,还有一副“民以食为天,食以量为先”,写的真好!</p> <p class="ql-block">  阎敬铭(1817年—1892年3月7日),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晚清大臣。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十年(1860年)擢升湖北按察使。同治元年(1862年)任湖北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实授山东巡抚。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山西寄寓,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夜,二十三岁的阎敬铭伏案抄写《资治通鉴》。父亲刚逝,他用冻红的手在留白处落下七个字:“愿为苍生守粮仓”。四十余年后他的誓言化作丰图义仓,稳稳护着百万民生。</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正在田里劳作的阎敬铭,放下沾泥的裤腿,用满是老茧的手接了进士捷报。这位新科进士官服里总穿着粗布内衣,俸禄大半寄回家乡建义学。太后赐宴后,他把没动的烧鹅悄悄带给饥民,成了京中佳话。</p> <p class="ql-block">  同治六年(1867年)的一天,阎敬明新任山东巡抚,有盐运使克扣赈灾款,被他革职查办时,百姓沿街扔铜钱庆祝,追缴赃银60万两用在修黄河堤坝上……当他在河堤上和民工同吃一锅粥时,老河工禁不住含泪感叹:“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穿补丁官服的大人。”随后他又查办了济南府库30万两修堤专款失踪案,从此,齐鲁大地传下一首民谣:“阎公锤下银星落,补丁官服照山河。</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旱,大地龟裂,夏旱致糜谷薄收,秋无禾,麦不可种,饿死者不计其数,苍茫大地一片凄凉。阎敬明挂念故乡灾情,上奏朝廷回乡视察。</p><p class="ql-block"> 当年逾六旬的阎敬铭站在渭河岸边,看着灾民挖观音土充饥的悲惨情景时,浑浊的泪水从布满皱纹的脸上滑下来:“今天不建粮仓,将来必定遭殃!”</p><p class="ql-block"> 回到朝廷,白发苍苍的阎敬铭一头磕在地上,鲜血染红丹墀,乞求修建丰图义仓。光绪八年,义仓破土动工。修建期间,朝廷拨付的银两不够,阎敬铭卖掉祖田,捐出一生积蓄,动员当地乡绅捐银捐物;仓墙如何防潮?阎敬铭与工匠数日不休不眠,寻找破解之法……历时四年,义仓竣工,阎敬铭题名“丰图义仓”,慈禧太后御封“天下第一仓”。</p> <p class="ql-block">  阎敬铭一生,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两袖清风清廉傲骨,心怀百姓“碗中食”,常忧百姓“身上衣”,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价值意义。他的那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勇于任事的热忱,直到如今依旧是世人的行事典范。他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粮仓永远坚固,百姓长久安宁”的伟大篇章。</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再次回头看门口的那幅对联“解民悬而舒饿殍实乃辅国良相,忠国事以济艰危堪称救时贤臣”,正是对他一生为人的写照。 </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的旁边,还有一个粮食文化展,咱进去再看看。</p> <p class="ql-block">  “君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农以力为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器,食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粮食量具--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中国的粮食问题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多么熟悉的粮票,记得上中学时住校还要给学校交粮票。现在大多人年轻人都没见过吧,想想国家的发展真好,早已满足了人民的基本温饱,粮票也都成了历史里的印记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粮食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来一起认识认识这些农作物,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啊!</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粮食文化展,在纪丰图义仓46号仓廒内还有一个朝邑起义指挥部旧址。这里通过28块图片展板和20余件实物(弹药箱、老式电话、刀具等)详细介绍了朝邑起义的背景、经过及意义,包括党的地下组织发展、主要战果和历史价值,并已成为“渭南党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朝邑起义发生于1948年10月6日,由中共平朝工委领导朝邑保警大队和常备大队1100余人起义,配合荔北战役。起义部队未发一枪便俘获县长、县党部书记等骨干分子2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余支及情报机构设备,确保了西北战场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朝邑起义配合了荔北战役的顺利进行,使敌人不敢东犯,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电报嘉奖。朝邑起义的过程中,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城市政策,始终未发生烧杀、抢掠等违犯纪律的现象,未放一枪,未伤一人,城中秩序井然,店铺照常开门营业,百姓欢欣鼓舞。朝邑未经战斗获得解放,是地方工作、统战工作与敌军工作紧密配合的成功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旧址,这是顺路又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向勇敢智慧的朝邑人民致敬!</p><p class="ql-block"> 重新走进院子,抬头看到屋脊上漂亮的脊兽,一只喜鹊落在上面和脊兽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通往仓顶的通道。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内城顶上,整个丰图义仓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在这14米高的古老仓墙上,指尖触摸着光绪年间烧制的青色大砖,望着眼前的沃野千里,突然理解了这座粮仓为何能穿越三个世纪而依然"活着"。它不仅是古代应急体系的实物教科书,更隐喻着中国人"深挖洞,广积粮"的生存哲学,更契合了粮食安全的现代理念。</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的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其外城坐东朝西,以夯土筑城,成为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还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 。</p> <p class="ql-block">  义仓的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的墙体四周均开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p> <p class="ql-block">  义仓的设计最具特色的是防雨防潮。它的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雨停墙院即干。</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内城墙上逆时针游览,当走到北仓城上时,远远的看到在北仓墙中部建有一座仓楼。走近细看,这座仓楼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里面供奉着朱文公朱熹。</p> <p class="ql-block">  我国南宋时期的大理学家朱熹,是最早提出创建社仓制度的人,社仓与丰图义仓同属于民仓,所以在民办仓史界奉朱熹为祖师爷,而且朱熹还是最早的赈灾家,提出把国家官方的粮食无息借给贫民老百姓,等秋收再还。朱熹别称“紫阳先生”,所以后人奉朱熹为“紫阳仓祖”。该祠展示的朱熹亲笔书信写的“孝、廉”二字,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尤其是朱熹家训名扬全国。</p> <p class="ql-block">朱文公脍炙人口的两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书有感二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  走出仓楼,在两侧还镶嵌有慈禧太后御书的石刻“龙”、“虎”两个大字。走在这百年古仓墙上,遥望茫茫原野,心生无限感慨!丰图义仓,这里有穿越百年的储粮智慧,这里是黄河之畔的时光胶囊,这里有对农耕文明最好的诠释,这里把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秘密隐藏。</p> <p class="ql-block">  义仓是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不属于州官管理,开仓方便,遇灾荒时,可以开仓就地赈济。因设于乡社,又称为社仓,为附近居民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粮食,以备饥荒。</p><p class="ql-block"> 中国义仓丰年置仓积谷,灾年开仓赈民。隋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杨坚采纳大臣的建议,初置义仓,形成了官仓防大灾,义仓防小灾的粮食安全预防机制。</p> <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渭南大荔的黄土塬上,这座被慈禧御封"天下第一仓"的清代粮仓,无声的诉说着140年的传奇。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它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一座活着的粮食安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令人赞叹的还有这超前百年的生态设计。在仓顶有12道排水槽,采用外高内低斜坡设计,雨水通过U形陶管精准导入48口储水缸,既解决了消防用水又避免了粮食受潮。冬暖夏凉的窑洞仓室保持着15-20℃恒温,恰好符合现代"三低"储粮标准,中国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最震撼之处在于它至今仍承担着中央储备粮库职能!</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结束走出大门的时候,旁边的宣传板上有几张记忆中熟悉农村的劳动场面,上面的一句话写的太好了,就用它来结束今天的参观:<b>中国人一定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b>因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p> <p class="ql-block">  大德之城,人文朝邑。丰图义仓,恩泽黎民!离开丰图义仓,时值中午,午饭后前往不远处的杨震纪念馆,继续我们的渭南一日游第二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