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忆峥嵘

老米

<p class="ql-block">  九月的长沙仍被暑气笼罩,我们十八人从市区出发时,衬衫后背已洇出深色的汗痕。初秋的阳光像融化的金箔,黏在每一寸裸露的皮肤上。直到湘江的风裹挟着水汽漫过橘子洲头,那些被烈日晒得发烫的思绪,才渐渐沉入历史的江流——在浪花与礁石的碰撞声中,我们终于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筋骨。</p> <p class="ql-block">  长沙,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城市,是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求学、成长的地方。1911年春天,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踏入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在这里,他剪掉了象征旧时代的辫子,以笔为枪,发表文章支持革命,从此踏上了救国救民的征程。1913年春,他以作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长沙这片热土上接受了五年多的思想洗礼,为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踏入橘子洲头,满目皆是盎然的绿意。夹道的梧桐枝繁叶茂,投下斑驳的光影;路旁的野花肆意绽放,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我们沿着江边漫步,湘江水悠悠流淌,对岸的摩天大楼矗立在城市之中,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芒,与江面上闪烁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极具现代感的都市画卷。然而,当指尖触碰脚下的土地时,却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历史——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茂密的浓荫,广场中央的青年毛泽东石雕赫然映入眼帘。这座高达32米的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的英姿。他的长发随风飞扬,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穿越时空,凝视着远方的山河,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与期许。站在雕像脚下,我不禁仰头凝望,一种磅礴的力量扑面而来,心潮澎湃,汗水与泪水洇湿了眼眶。此刻,周围的喧嚣似曾远去,时间仿佛凝固,只剩下我们与伟人的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视。我缓缓举起相机,试图从不同角度捕捉雕像的全貌。镜头里,毛泽东的衣衫似被风拂动,与身后的葱郁林木融为一体,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闭上双眼,思绪飘回到1921年的湘江畔。那时,青年毛泽东在这里挥斥方遒,激昂陈词,面对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天问。他的《沁园春·长沙》,字字句句饱含着对这片山河的热爱,对旧世界的批判和对新世界的向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些词句,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有志青年的心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而眼前静静流淌的湘江,不仅是湖南的母亲河,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它目睹了无数的兴衰荣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这里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湘江战役。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滔滔的湘江水,仿佛被烈士们的鲜血染红,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战士们前赴后继,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对革命的忠诚,对理想的执着。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心中不朽的丰碑。如今,站在橘子洲头,望着眼前的湘江,我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战场上的枪炮声,看到红军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准备离开时,夕阳的余晖洒在雕像上,使其熠熠生辉。湘江依旧奔腾不息,流向远方。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伟人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激励着后来者。毛泽东的胸怀与志向,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湘江,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河流,也将继续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p> <p class="ql-block">  此次橘子洲头之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伟人的魅力与精神力量,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片土地上,我不仅看到了过去的辉煌与悲壮,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光明前景。</p>

湘江

橘子洲

毛泽东

这片

历史

长沙

雕像

青年

土地

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