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茹中国画作品欣赏

孙向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戴玉茹中国画作品欣赏</b></h1><div><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向荣 2025-9-14</h5> <p class="ql-block"><b>一、我认识的戴玉茹</b></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戴玉茹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她是我在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下乡期间结识的知青战友和画友之一。</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从温泉农场借调到东风农场场部(大勐龙),在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场的老干部杨壁的带领下办展览,有时还去景洪和思茅画画,办展览。被借调来的都是有一定绘画基础的知青,有1965年支边到农场,被称为“老四川”的重庆知青马宁和刘崇先(外号“长颈”)、有我们中间画画最好的北京知青丁品。戴玉茹是我们中间唯一的女知青,戴着一副眼镜,透着灵气。她酷爱美术,画画非常勤奋。</p><p class="ql-block"> 1974年秋,我去武汉上大学后再没有见过她。2008年12月,戴玉茹来农场把她的画作捐赠给东风农场博物馆并参加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那时,我恰好在农场协助博物馆布展,分别了三十多年后,我们再次相逢。如今,她是一位有造诣的画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p> <h5>▲阔别三十多年后,在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时再次相逢。</h5><h5>左起:北京知青周绿华、上海知青孙向荣、重庆知青、画家戴玉茹 、北京知青蔡念思。</h5><h5> 摄于2008-12</h5> 戴玉茹1972年开始美术创作,曾出版了连环画、门画、年画等四百余幅作品。1976 年她毕业于云南省文艺学校美术创作班,1979 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进修班。她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参与中国首届艺术节、民族艺术节、广东欢乐节等一系列云南民族民间服饰艺术展览的展示活动。她对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体验,著有《雲南少数民族頭饰服饰》(白描)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br>  她的美术作品曾榮獲全國首届中國風俗畫大獎賽優秀作品奖,入選全國第八届美展,全國第三届中國藝術節等多項展覽。<br>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戴玉茹兼管云南省少儿美术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成功举办了“98云南儿童画邀请展”,她获得省颁发的“优秀园丁奖”。她主编的《奔向未来——云南儿童画优秀作品赏析》,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得到文化部少儿司司长范崇燕的提词赞誉。她组织的儿童画作品到世界各地参展,取得了金,银,铜奖的好成绩。<div>  她三次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br></div> <h5>▲戴玉茹在云南弥勒 2025年4月</h5> <b>二、戴玉茹中国画新作</b><br> 2025年夏,戴玉茹给我发来了新创作的中国画《紫气东来》、《荷花翠鸟》、《残荷听雨》等,现将这些佳作在此与朋友们共享。<br> 第一组:《紫藤花鸟》 <h5>▲《紫气东来 》</h5> <h5>▲《暖风》</h5> <h5>▲《春意 》</h5> <h5>▲《凌霄》</h5> 第二组:残荷翠鸟 <h5>▲《寒塘秋深》</h5> <h5>▲《秋深》</h5> 第三组 秋荷 <h5>▲《残荷听雨》</h5> 第四组 蓝牡丹 第五组: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优秀奖作品《回娘家》 <h5>▲《回娘家》</h5> <p class="ql-block"><b>三 、戴玉茹中国画作品欣赏</b></p><p class="ql-block">(一)、本期作品的类别</p><p class="ql-block"> 本期戴玉茹的中国画作品可分为四大类。</p><p class="ql-block">1、 花鸟题材:包含《紫气东来》《暖风》《春意》《凌霄》,以紫藤、凌霄等花卉与隐含的花鸟元素为核心,展现自然生机。 </p><p class="ql-block">2、残荷翠鸟题材:代表作为《寒塘秋深》《秋深》,围绕秋日残荷与翠鸟展开,侧重表现萧瑟季节里的生物意趣。</p><p class="ql-block">3、秋荷题材:以《残荷听雨》为典型,专注于秋日荷花的形态与氛围,突出荷塘在特定时节的景致。</p><p class="ql-block">4、风俗题材:有《回娘家》,该作品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优秀奖,聚焦民间生活场景,传递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二)、艺术维度分析</p><p class="ql-block">1、用笔、用色与用墨</p><p class="ql-block"> ★用笔:整体笔法兼具细腻与灵动,花鸟题材中对花瓣、枝叶的勾勒线条流畅,如《紫气东来》里紫藤藤蔓的缠绕感通过柔韧笔法呈现;残荷与秋荷题材则稍增顿挫,用干枯笔触表现荷叶的枯败质感,凸显季节特征;风俗题材《回娘家》对人物、器物的刻画注重写实,笔法规整,贴合生活场景的真实感。</p><p class="ql-block"> ★用色:遵循“因题材设色”原则。花鸟题材色彩明快,如《春意》《凌霄》以粉、紫、红等鲜亮色彩凸显花卉活力;残荷与秋荷题材以墨色为基底,搭配赭石、浅黄等暖色调,营造秋日的沉静与萧瑟;风俗题材《回娘家》用色贴近生活,人物服饰、场景元素的色彩朴素自然,符合民俗画的接地气风格。</p><p class="ql-block"> ★用墨:擅长通过墨色浓淡变化塑造层次。残荷与秋荷题材中,荷叶的墨色从浓黑到浅灰过渡自然,表现叶片的立体感与枯润差异;花鸟题材用墨较淡,多与色彩融合,避免墨色压制花色;风俗题材用墨均匀,侧重通过墨色勾勒轮廓,确保场景与人物的清晰呈现。</p><p class="ql-block"> 2、构图和意境</p><p class="ql-block"> ★构图: 花鸟、残荷、秋荷题材多采用“局部聚焦”构图,如《寒塘秋深》《残荷听雨》聚焦荷塘一角,以残荷、翠鸟为视觉中心,留白充足,符合中国画“虚实相生”的构图逻辑,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风俗题材《回娘家》采用“全景式”构图,完整呈现人物出行的场景(如可能包含人物、交通工具、随行物品等),构图饱满,信息丰富,突出民俗场景的完整性,契合风俗画传递生活细节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意境:花鸟题材意境鲜活灵动,如《紫气东来》《暖风》通过盛开的花卉传递春日的生机与温暖,营造“春意盎然”的氛围。</p><p class="ql-block">残荷与秋荷题材意境沉静萧瑟,《寒塘秋深》《残荷听雨》以残荷、秋日为载体,传递出“秋日寂寥却不失风骨”的意境,引发观者对季节与生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风俗题材《回娘家》意境质朴温馨,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如人物的神态、携带的物品),还原民间生活的烟火气,传递出家庭与亲情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三)美术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1、题材与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作品题材覆盖自然景致与民间生活,既能让观者从花鸟、荷类作品中感受自然之美,获得心灵的宁静;也能从《回娘家》中唤起对民俗文化、日常生活的记忆,产生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2、传统与生活结合:</p><p class="ql-block">作品坚守中国画传统笔墨与构图精髓,同时融入生活观察——如残荷对秋日细节的捕捉、《回娘家》对民俗场景的还原,实现了“传统技法为生活题材服务”,让传统国画更贴近大众审美,兼具艺术价值与普及意义。</p><p class="ql-block"> 3、奖项背书与风格辨识度:</p><p class="ql-block">《回娘家》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优秀奖,印证了其风俗题材创作的专业认可度;整体作品风格在不同题材中保持统一的细腻质感,同时针对题材特点调整表现手法,形成了“既能绘自然意趣,也能传民俗温情”的独特艺术面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