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0月中旬,秋高气爽,对于我们旅游爱好者,正是自助游旅行的黄金时期。为了避开俄乌战争的空中航线,特意办理了土耳其电子签证,可以借道去亚洲的高加索三国和中亚四国(土库曼斯坦不接受中国个体旅游者)。10月20日我们夫妇俩搭乘中国南方航空,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乘坐CZ3504航班中国建造的C919空客,品尝了腊肉盖浇晚餐,2小时35分后到达广州白云机场。转机,继续搭乘CZ8065航班C919空客,逐梦蓝天,旅程11小时零5分,飞向美好的目的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克国际机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耳其时间10月21日清晨6:15分,我是第二次踏上这块古老而又多元文化的国际一线城市——伊斯坦布尔。此行因是自助游,做足了出行的功略,我们在机场沿着Metro标志,看到红色的“U”,在地下一层地铁口自动售票机上办理了一张无限搭乘交通卡(Istar bul Tourist Pass),乘坐16号线机场大巴,直达塔克西姆广场的独立大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自8500年前建城伊始,就曾在多个国家的统治下发展起来,它曾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因而城市别名很多,相继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伊斯坦布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过Taksim camil清真寺,穿过小巷找到了伊斯坦布尔欧洲区的新城“塔克辛超酒店”,办理入住手续 。来得早不如来的巧,因酒店早餐截止时间是上午10时,因此,我俩还能赶上吃一顿简单的自助早午饭。</b></p> 独立大街的民俗文化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午10时,我们悠闲地步行在新城贝伊奥卢的“独立大街”,这是为纪念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胜利而更名。独立大街起于塔克西姆广场,止于加拉塔桥附近的热那亚社区。它是伊斯坦布尔从古至今都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街区,也是最具烟火气息和最繁华的夜生活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警察总局设在独立大街的中部,大铁门上一对雄狮雕塑显示出威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街布满一些艺术画摊位吸引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独立大街附近喧闹而多彩的香料市场和大巴扎一直是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中心,它的前身是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在1461年修建的一座圆顶小货仓,后将邻近商店和商队驿站之间的街道统一盖上一个个圆屋顶后都囊括进来,营造出保存至今如迷宫般的复杂市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香料市场五彩缤纷香气四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塔克西姆广场和香料市场之间,有一座不惹人注意很小的鲁斯坦帕夏清真寺,被称作是“蓝色清真寺的原型”。这座建筑经修复后重新开放,底座巧妙地抬高了,使清真寺从繁华的市场街中拔地而起。寺院内部简洁平淡,满墙被伊兹尼克瓷砖所覆盖。设计师是奥斯曼帝国建筑师锡南,他的学生之后建造了著名的蓝色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巴扎民族风情的艺术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午时分,我们来到独立大街一座东罗马时期的天主教堂,密黄幽幽的灯光下教堂小而精致,主祭台设计的十分神圣漂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堂外矗立着主教手持和平鸽的雕塑,这出于《圣经》诺亚方舟的故事和毕加索的艺术创作。据说《圣经.创世纪》记载,洪水退去后,诺亚放出鸽子探查陆地,鸽子衔回橄榄枝象征灾难结束与新生。鸽子现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和平符号,体现民众对和平的共同守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形似雄鹰展翅的雕塑,刻有名人名言:“在黑暗中发光,不被黑暗所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有“猫之城”的美誉,街头小巷生活着约15万只猫,它不仅是一道城市景观,更是土耳其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早在14世纪,欧洲流行鼠热病,猫因捕鼠有功,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它们可以自由出没于清真寺、咖啡馆、地铁站。据说已去世的“绿眼虎斑猫Gli”曾守护圣索菲亚大教堂16年,甚至还和美国奥巴马总统合影,因而猫是大教堂和清真寺游客镜头下的“明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独立大街的一条小巷,有一座建于1454年的“哈曼”浴室。这所距今570年的浴室,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由于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古罗马人一生中有一半时间是泡在浴池中度过。自从土耳其人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取了君士坦丁堡,便将罗马浴室按伊斯兰教规改造,强调洁净和社交相结合,采用电力温控技术,在保留砖头石砌与按摩手法基础上,形成兼具文化与现代舒适性的体验模式,并成为“土耳其浴”的特色旅游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坐飞机长途跋涉,先生想享用一回土耳其浴,我们进入浴室,在小厅门口脱掉鞋子,沿楼梯向下,进入休息登记大厅内。只见大厅中间有一座石砌喷水池,左侧是一张长条沙发凉床,四周墙壁绘有伊斯兰图案或伊斯兰创始人的肖像。大厅圆穹顶高悬水晶灯,二楼木栅栏长廊内是一间间小浴室,按社会等级和男女性别分时洗浴。由于等待时间太长,只能放弃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独立大街的尾端是“加拉塔塔”,它是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建于1335年。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热那亚人建造了这座塔,并把它作为瞭望塔和关押战俘的地方。经过多次修复,于201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暂定名录。该塔在民间有一传说:谁第一次和你登上加拉塔塔顶,你就会和谁结婚。因此,土耳其姑娘都非常小心第一次和谁一起去加拉塔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伊斯坦布尔金角湾艾米诺努码头附近,有一座“耶尼清真寺”,也称“新武神神庙”,它建于1557年,侧面有高耸的两座宣礼塔,中庭的圆顶围绕着一个主穹顶。内部宽阔的圆顶,有金色叶片。这座清真寺也彰显出奥斯曼帝国建筑的最高水平。</b></p> 博斯普鲁斯海峡天下咽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它不是土耳其的首都,却是土耳其一个被海峡分割成东方和西方、亚洲和欧洲真正交会的国际城市,也是土耳其自诩为欧洲国家的独特资本(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伊斯坦布尔还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三面环海,以“土耳其海峡”为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我们自助游,来到加拉塔大桥,大桥横跨金角湾,连接伊斯坦布尔的新城与旧城。行走在大桥上,钓鱼的大叔和大爷从桥头排到桥尾,鱼竿林立神情专注。美女们喜爱穿缝插针,站在大桥中间,迎着海风拍摄美姿。老夫老妻们端坐码头岸边,尽情享受美好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伊斯坦布尔金角湾Eminonu艾米诺努码头购票,选择乘坐双层通勤渡轮(性价比最高,又不费体力且舒适)游览观赏世界上少有能通过海路穿行的国际一线城市。渡轮从东北端的欧洲区博斯普鲁斯海峡启航,中间到斯屈达尔码头附近的亚洲区下船(这是短线游)。再购票换乘中型渡轮到黑海附近的安纳托利亚码头卡拉维街区下船。夜幕降临,我们在土耳其的内海马尔马拉海峡安纳托利亚码头,乘坐宽阔的单层渡轮从马尔马拉海峡黑海返回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金角湾。完成了海上长线游览伊斯坦布尔的游程。2016年我跟团队旅游土耳其,是从“土耳其海峡”西南端的达达尼尔海峡上船到达爱琴海和地中海的希腊。“土耳其海峡”拥有的三个海峡风光,我都领略过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耳其海峡”被世界誉为“天下咽喉”,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三个部分。从世界地理上划分,恰巧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拿破仑曾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古往今来,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必夺资源,战略地位十分险要。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里发生了著名的“达达尼尔战役”,英军从英吉利海峡出兵,被穆斯塔法.凯末尔指挥的土军屡屡击退。曾实际控制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也战败,失去海峡控制权。一战结束,土耳其和协约国签订《蒙特勒公约》,海峡管理权归还土耳其,和平时期,商船付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战争时期,只有苏俄战舰可以穿越海峡(土耳其和苏俄共同拥有黑海)。海峡管理权的夺回,穆斯塔法.凯末尔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当今,盘踞欧亚分界地带的中东大国土耳其,它周旋于世界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之间,试图雄心勃勃地在东西方融合沟通、中东宗教矛盾调节、俄乌战争僵持混乱中求和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斯普鲁斯海峡全长31.5公里,最宽处3.7公里,最窄处747米,是一个狭长的水道,它是进入黑海的唯一通道,当年中国购买“瓦朗格号”(今辽宁号)航母,占用4月之余的时间,花费了高昂的保证金才能引渡经过这个海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在14至15世纪,博斯普鲁斯海峡曾爆发过多次俄土战争;英法军队也在这片海峡区域廘战资源;二战时期德、意海军联合对付英国抢夺水道。兵家必争之地,使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分别修建了两座军事堡垒,“阿纳多卢城堡”是亚洲区域的堡垒,而欧洲部分是“色雷斯城堡”,它们共同扼守“天下咽喉”的海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有三座大桥,分别建造通车于1973年、1988年和2016年,都连接欧亚两洲。第一座大桥(又名欧亚大桥)是伊斯坦布尔自主建造由两根粗钢索牵拉的门字形无桥墩吊桥,修筑在海峡的最窄处,桥面采用双向六车道,桥下能满足大型船舶通航。当年被称为欧洲第一吊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斯普鲁斯海峡第二座桥(又名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大桥)由土耳其和日本、意大利共同建造,大桥长1510米,桥身高出海面64米,任何远洋巨轮都能通过,还可并行通过8辆车。大桥依旧采取门字形和没有一个桥墩,两座桥塔用更粗的两根钢绳(每根重9500吨)拧成牵引,夕阳下宛如一条长虹飞架两岸,成为世界第六大吊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斯普鲁斯海峡第三座桥(又名苏丹塞利姆大桥),由土耳其和意大利联合承建。大桥为斜拉悬索复合结构,位于前两座大桥的北侧,作为马尔马拉海峡北部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今后还将开通有轨电车。大桥的命名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又显示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地理条件,独特的历史沉淀,独特的多元文化,使海峡两岸欧、亚区建在山坡上的建筑将伊斯坦布尔城市赋有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西岸是欧洲区,一眼望去,风光旖旎,遍布古迹,它以无数高耸的宣礼塔、古老的宫殿和熙熙攘攘的现代商业为中心的街头生活成为主要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区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东岸,远眺以安纳托利亚高原为地理基础,是城市居住区域的拓展。绿色生态和蓝色的海岸线构成的优美居住环境,成为富裕人群的聚居地,高档别墅日益增多。商业以鱼市闻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欧亚大陆的天然分界线,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和东正教、基督教文化交会点,依山傍海的两岸鳞次栉比的清真寺、东正教堂等优秀建筑古迹,都彰显出古城作为罗马、拜占庭、奥斯曼三大帝国往日的辉煌和威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上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我们见证了这片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国土上,不同文化的互相包容、柔和的完美结合,使这个国家作为欧亚大陆的桥梁,声望日渐显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等到夜幕降临,我们才在土耳其的内海马尔马拉海峡Sariyer萨利维罗码头,乘坐宽阔的单层渡轮从马尔马拉海峡黑海返回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金角湾。船舱很空,只有5位游客。秋风习习,我站在船头甲板上,欣赏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夜景。两位轮渡工作人员请我为他俩拍照,我欣然同意。下船回到欧洲区Besiktas贝西克塔斯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酒店的路上又经过塔克西姆广场,灯火阑珊处,“土耳其独立日纪念碑”特别高大醒目,这是为了纪念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总理及国民议会议长——穆斯塔法.凯末尔。土耳其人民赋予他“阿塔图尔克”一姓,即“土耳其人之父”的尊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过遥遥相对的Taksim camil清真寺和苏莱曼清真寺,来到清真馆,晚餐吃了两碗牛排鸡汤配面包,回到欧洲区的“塔克辛超酒店”入宿。</b></p> 世界遗产地引人入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月22日上午在酒店修整休息后,下午去塔克西姆广场乘坐METRO地铁1站,换乘有轨电车到索菲亚站下车,这里是伊斯坦布尔欧洲区的老城中心,“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亦称索菲亚广场)。广场中心的一口硕大的喷泉池连接着周边三大引人入胜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和托普卡帕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广场边最具宏伟轮廓的建筑物。用希腊语解读这是“上帝圣智教堂”,由中世纪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建造,经过当时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精心设计,建材采用古希腊的圆柱、埃及的斑岩绿色大理石和叙利亚的黄石,于公元537年完工。庄严大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以在广阔的空间上建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被誉为拜占庭式建筑的典范而改变了建筑史。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最具宏伟轮廓的座堂,也是帝王仪式加冕典礼的首要场所。它以创造性的建筑形式、丰富的历史内涵、重要的宗教价值、超乎寻常的美感,令各国游客交口称赞。可在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按照伊斯兰教规将教堂改为圆顶。1935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宣布把大教堂改为现今的博物馆。 (因前些年第一次来曾入内观光过,这次正逢堂内做礼拜,不得入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广场一墙之隔的“蓝色清真寺”,是一座长方形的寺院,建于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期(1603—1637年)。大圆顶直径达27.5米,另有层叠的4个小圆顶,圆顶和6座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细高尖塔勾勒出的曲线特别夺人眼球。据说,按伊斯兰教规,只有耶路撒冷的“圣城麦加清真寺”才能盖6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建造时未使用一根铁钉,建筑结构严谨,但在兴建时,设计师误听圣旨,将“黄金”和“六根”的谐音搞错,蓝色清真寺越规建了6根尖塔。今天我是第二次进入寺内,走过由大理石铺成的三道门,内庭斑岩石材的大石柱之间以拱门相连接,拱顶着30个圆顶。用于洗礼的喷泉池占据了内庭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蓝色清真寺大堂内,所有墙壁都用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瓷砖装饰,瓷砖上刻着花纹和图案,蓝白相间。正因为这21043片瓷砖,使整个清真寺内充满了蓝色,故名“蓝色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蓝色清真寺有260扇小窗户,透光性极强,但缺乏了寺院幽暗的神秘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上有一座十分醒目的粉红色花岗岩方尖碑,这是从埃及卢克索神庙买来的公元390年建造的狄奥多西斯方尖碑,碑文刻有描述一场战争的文字,基座上刻有皇帝的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内,还有一根像麻绳形状的青铜蛇柱,它来自2500年前的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祭坛,是古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为了纪念“文明世界”的到来,而特意安放在此。铜柱的顶端原本有三条蛇头托举着金杯,因年已失修,现将三条蛇头的残件放在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苏丹艾哈迈德广场,还有一座阿尔曼喷泉亭(又称德国喷泉),这是为庆祝德国威廉二世皇帝1898年访问伊斯坦布尔二周年而建造的。喷泉融合了拜占庭和奥斯曼风格的设计元素,用绿色和金色的马赛克和大理石柱子建造成独特的八角形穹顶,作为两个帝国之间的友谊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紧邻圣索菲亚大教堂无名碑的地底下,隐藏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水宫”,这是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在公元552年修建的。地下水宫是伊斯坦布尔现存的最大的拜占庭帝国的城市蓄水池。水宫在修建中,利用各处已荒废的神庙里的圆柱,上面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或图案。336根圆柱的对称设计支撑起宏大的宫殿,这项地下建筑令我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下水宫在1985-1987年修复期间发现了两块带有美杜莎头像浮雕的石块,这些发现使该遗址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显著增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完地下水宫,我们在去托普卡帕宫的路上,经过“苏丹艾哈迈德公园”,公园很大,一头紧挨托普帕卡宫的高大围墙,一尾面朝博斯普鲁斯大海,园内绿草如茵,清香扑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帝国的老皇宫,建于1474年,它在15世纪至19世纪期间是奥斯曼帝国的宫廷和权力中心。1924年改建为国家博物馆。因过了开放参观时间,傍晚前,我们只能围着宫墙绕了一大圈,欣赏其外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其遵循穆罕默德二世的规划,宫殿建筑群采用不对称布局,通过长达5公里的城墙分隔不同功能区域,体现出防御性与居住性的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托普帕卡宫的内部居住区,我只能挨着附近停车场的栅栏,踮起脚尖抓拍几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月23日上午,我们在塔克西姆广场下沉式公交车站乘55T到Fener车站下,去巴拉特犹太区游览,那里是伊斯坦布尔色彩最浓郁的居民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坦布尔的巴拉特,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居住区。分为两大板块,即Fener费内尔街区和Balat巴拉特街区。两个街区的房屋都建造在崎岖的山坡上。被称为“有楼梯的斜坡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踏上狭窄的石块阶梯喘气而上,首先进入的是费内尔街区,抬头便见高处一栋壮观的红色建筑跃入眼帘。三层楼高的建筑,顶部建有塔楼,窗楣门楣上配上古希腊的图案和装饰,带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从门口铭牌上介绍得知,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打败陷落后,许多拜占庭希腊人丢弃此地落难而逃。当征服者穆罕默德宣布所有居民宗教信仰自由时,这批希腊人又重返费内尔,并于1454年-1880年建造起这所红色的“费内尔希腊学院”,它是土耳其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希腊东正教学校。费内尔街区的居民都受过良好教育,通常是富有的商人阶层。今天,这座古老建筑不对外开放,它仍作为中学使用,墙内传出朗朗书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拉特街区从拜占庭帝国起,这里就是犹太人的聚集地。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来自西班牙、意大利、马其顿国家和地区的犹太人都纷纷涌入这里居住,犹太人善于做生意的精到,使街区商业的繁荣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整个巴拉特社区是一个彩色街区,沿着崎岖的石阶慢慢向上,左右两边小巷修葺一新的房屋在阳光照射下仿佛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两层半的独立式木屋,每一间都从中间突出,成为封闭的小阳台,悠哉悠哉品茗观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拉特街区也是“猫街区”,每个街角都见猫的踪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拉特街区的清真寺名为法提赫清真寺(Fatih Mosque),它建于1260-1888年,坐落于巴拉特街区附近的山上,红色的建筑蓝色的圆顶和费内尔希腊学校遥遥相对。站在清真寺的高处,可以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午,我们离开巴拉特社区,返回伊斯坦布尔新区的塔克西姆广场。并步行至贝西克塔什街区,游览“多玛巴赫切宫”,每人花1200里拉购票入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尔玛巴赫切宫”称为新皇宫,它是“托普卡帕宫”老皇宫国家博物馆迁移新址到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入二道宫门,新皇宫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沿岸,宫殿建筑和老皇宫有些相似之处。新皇宫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绵延600米,高大宽广,气势恢弘,它显示出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富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皇宫的宫廷花园设计维护的十分精美,是欣赏自然美景和宫殿外观的极佳角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当我专心致志地在拍摄宫廷花园,一群土耳其的小学生到此参观,他(她)们蜂蛹而来,围着我,喜笑颜开地摆出各种自然优美的Pose,我赶忙按下快门捕捉精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昨天傍晚我们观赏了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国家博物馆的外观。今天,乔迁新址的国家博物馆已打造成一座全新的瓷器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奥斯曼帝国遗物、伊斯兰教珍贵文物以及中国与日本陶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的国家博物馆设有圣物馆、珍宝馆、兵器馆、御衣馆、皇家织物馆、瓷器馆、文书馆等。今天瓷器馆收藏的中国唐朝至明清瓷器有2.7万件左右,展出的中国瓷器有1442件。博物馆严禁拍照,中外游客们还是按捺不住,悄悄拍了几张,留作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皇宫的后宫殿建筑和后花园美景也很漂亮精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尔玛巴赫切宫”不仅是奥斯曼帝国晚期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我们游客了解土耳其历史和艺术造诣的重要窗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月23日下午回酒店休整。晚餐后,21点乘机场大巴付210里拉去伊斯坦布尔亚洲区“萨比哈.格克琴”国际机场,夜航亚洲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共和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摄 影:小 雯 晓 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字编辑:小 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