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严州古城 穿越千年时光(中)

看云绻云舒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美篇昵称:看云绻云舒</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美篇号:53961821</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寻探景点:严州古城</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图文原创</b></font></div> <p class="ql-block">  从古城墙下来,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便来到了正大街。</p><p class="ql-block">  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如今依然有着无穷魅力,而牌坊、石碑是古城恢复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梅城原有的100多座牌坊,还有大小石碑80余块,基本为明清古建。后经天灾、人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只剩19座。遗憾的是,这些幸存的牌坊如其它古建一样,也没能逃脱六十年代那场浩劫!</p><p class="ql-block">   如今到梅城,只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政府新建的牌坊身上想象千年古城亮丽的风景线——牌坊群。</p><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中轴线上的正大街,建德侯坊巍峨耸立,到“建德侯坊”。此坊是为旌表三国东吴大将孙韶而立。孙韶因战功卓著而封建德侯,建德县名即来源于此,寓“建功立德”之意。正面明间匾额上书的就是“建功立德”四字。</p> 某人是不是坊牌控,往西去三星街拍了个辑睦坊牌坊。<div>   辑睦是宋代里坊名,也是清代十二庄里名,旧坊毁于清代,现复建于三星街东端,为二柱单间三楼式牌坊。</div><div> 辑睦坊是严州古牌坊复建工作老料嵌新坊的首次尝试。<div>  </div></div> 向东到东门街收了个都宪坊牌坊,这个牌坊是一门两柱三楼牌坊,檐顶下是“恩荣”两字,两边雕刻着龙纹,字牌是“都宪坊”,额枋上的文字是“明严州知府李德恢为徐贯立,……为政间安边有绪,战功显赫,治水有方。卒赠太子太保”。<div>  回到正大街时,某人还不过瘾,说那边还有好多坊。</div> 一眼看到这门面,以为是座博物馆,谁曾想这是一家民宿,更没想到的是,历史上的这里是一家“卷烟厂”。<div>  金源昌的门楼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高耸的马头墙依次拔高,看起来格外大气,而那大门又格外精致典雅,上面精美的雕刻格外引人注目。</div><div> 金源昌的前身是建德金源昌卷烟厂,于1943年由三都迁至现今的梅城镇正大街,后并入杭州卷烟厂。</div><div> 正因是民宿,不好意思多作逗留。</div> 在太平桥旁,“坐北朝南”的是为旌表和纪念北宋范仲淹而立的“思范坊”。<div>  这座是最早于1993 年修复重建的石牌坊。思范坊正面明间下沿的字板上,刻有范仲淹知睦州及其功绩的铭文,而背面明间匾额上题写的“先忧后乐”,可以说是范仲淹人生精神追求的高度概括。</div> 严州是南宋理学的重镇。“理学名邦坊”记录朱熹、吕祖谦、张栻三位理学大师在此讲学历史。<div>  牌坊位于梅城中心大街的右边,于2019年秋新建。</div><div> 与理学名邦坊东西相望的是汉富春治坊,汉富春治坊大气庄重,表明了严州的地理位置,也说明了严州作为“江浙锁钥”、“龙兴之州”的重要历史地位。</div> 太平桥静静地横跨在梅城的河流之上,此桥是宋代严州重要的交通节点,是古时严州城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现在所见的太平桥桥面已换新颜,桥身虽经岁月洗礼,尽显古朴。<div>  汉富春治坊、理学名邦坊和思范坊一起,巧妙地组建成一个品字形的牌坊群落,成为梅城古镇正大街、西门街、府前街、总府街十字街口一道最靓丽夺目的风景。</div> 路过天后宫,下面写的是福建会馆,最下面成了“福畔居”——私房菜民宿。时过境迁,看来老建筑就留下一个门楼。<div>  而附近状元坊的建造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年间,当时严州府知州为表彰状元方逢辰的卓越成就而立此牌,不愧为”甲第魁首“。 </div> 府前街上的三元坊,最初就是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严州知府为乡试、会试、廷试“三元及第”的商辂而立的。下面写着会元、状元、解元。<br>  额枋的匾额上“三元坊”三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名家祝允明所题写;下额枋题字板上“会元状元解元”六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出自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之手,所以该牌坊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三元坊前是竺可桢旧居,是当年浙江大学西迁在建德梅城短暂驻留的一个驻点,不远处则是苏步青教授旧居,正面看上去非常古朴,苏步青旧居虽然没有太多展示,但古老的建筑、岁月的痕迹依然让人感叹。<br><div>  老电影院,现在看起来格外亲切。“梅城电影院”还是沙孟海手书。<br></div> <div>  陆游,这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与严州有着不解之缘。他62岁赴任严州知州,64岁卸任,在严州七百日,作诗(词)三百首,为文九十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缅怀这位文学宗师,严州特地设立了展陈馆。</div><div> 奎星阁作为古镇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代,现在看上去俨然新建,檐角雕饰龙凤图案。</div><div> 六合堂则是一座古朴庄重的古建筑。门楣之上挂有六合堂牌匾,它是一座专题纪念三国东吴孙氏的展馆。</div> 三元坊”往北有一座“清朝耳目坊”,这是一座完整的以严州青石为材料的石牌坊,而且几乎全部采用2018年考古发掘出来的“清朝耳目坊”原构件进行修复,壮观大气,雕刻精美,文辞修饰十分讲究。此坊为明朝严州知府黄卷奉旨旌表毛存元、毛志宸、毛一鹭祖孙三代而立,另面为“奕世恩纶”。 浙大西迁的历史散落在各个角落,教授们的故居,学生们的宿舍,还有那一处处办公旧址……浙大西迁建德办学旧址(竺可桢校长故居)是建德第一批乡村博物馆,恰似文脉的中心,让这座小镇熠熠生辉。<div>  一进入旧址内,就能看到竺可桢校长与西迁同行人的铜像。</div> 馆内共设置了三大展厅,分别是文军西征、长校之舵、行进之舰,讲述着西迁的故事和“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馆中收音机、油印机等物品见证了《浙大日报》的诞生。 总之,竺可桢旧居内,通过实物、文史图片、场景复原等手段,全面地展现着当年西迁的艰辛与奋斗。 过了竺可桢旧居,继续往北,有一个城门,上书严州府。看地图这里是北门街,这里应该就是严州府的北门了。不过看起来应该是新建的,两边的城墙也都没有了,也上不了城门。 回程参观了宋代建筑遗址简介。 梅城的书香府邸酒店,坐落于此,只是大门紧闭,不知所里。 富寿坊,最初名为易俗坊,后来改名为阜俗坊,南宋时改为物阜坊,明成化十五年,才改名为富寿坊,四易其名。富寿,意为富裕而长寿。从坊名的更改、变迁,似都寄寓了立坊者对物丰人和、安居乐业、富裕长寿等的美好期望。<div>  富寿坊另一面是“俗异人和”。</div> <p class="ql-block">  “开国名臣”坊背面“祖孙科甲”。</p><p class="ql-block">  东门街的宋贤一家祖孙三代同树的“祖孙科甲坊”最大,也最有名。</p> <p class="ql-block">  与“祖孙科甲”牌坊仅半墙之隔的古驿民宿,从走廊到活动场所,让人觉得不是民宿,而是古驿,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郁的严州韵味。</p> 严州古驿民宿,与“祖孙科甲”牌坊仅半墙之隔。 <p class="ql-block">   由此往南,一路两边房墙上到处都可见抗战标语,刻印着未曾磨灭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 不显眼处竟然见到了范公祠,这是是为纪念范仲淹在严州(今建德)任官期间的历史功绩而建,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可惜大门紧闭。</p><p class="ql-block"> 看到门侧有说明,范公祠学生宿舍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时临时安置学生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遇见严州中学,这里挂满浙江大学西迁的特制灯笼。</p><p class="ql-block"> 浙江大学在梅城的办学虽然短暂,却为“文军长征”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段岁月留下的痕迹,依然在梅城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中静静诉说着。如今,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素材,更体现了浙大先辈在艰难环境下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据说浙大在离开建德的时候把书籍和仪器送给了当时的严州中学,所以那时的严州中学是全国少有的不缺少仪器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家山好为总结:</p><p class="ql-block"> 石坊林立傍亭楼。斜阳艳,白云柔。</p><p class="ql-block"> 槐街雾湿衣衫透,暑风遒。碧天际,赤霞流。</p><p class="ql-block"> 水关城阙青山媚,夕照晚来收。</p><p class="ql-block"> 青砖黛瓦,黄帘飐影柳梢头。灯鱼上月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