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一生至少应当去一次的国家-(1)伊斯坦布尔

茹月

<p class="ql-block">在我贫乏的地理和历史知识里,土耳其一直像她的名字一样是土里土气的地方。以至于去了名闻遐迩的希腊以后,我原本是要略过土耳其,直接开始欧洲的旅游。理由很简单,土耳其在历史和地理上与希腊差不多吧?可是她却没有希腊那自带的,欧洲文明起源的光环。尽管去过土耳其的所有朋友都告诉我,伊斯坦布尔是他们去过的城市中,最有意思的,我却被土耳其的地震和风闻的政局动乱扰乱了心情,想等到那里太平一些以后再去。然而当我偶然浏览了Gate1公司的网站,看到了绝美的土耳其风光照片以后,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决定就在今年冒险去那里一游。5月7日我和先生与朋友们参加了Gate1的土耳其13天游。</p><p class="ql-block">我从中国绕道阿塞拜疆前往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加入旅行团。最近我常在新闻中听到阿塞拜疆和伊斯坦布尔的名字。却从未想过自己会真的踏上这两块土地。世界太大了,我不可能,也没想过到每一处地方都去看看。缘分却将我带到了这两个城市。</p><p class="ql-block">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的阿利耶夫国际机场里转机,我在暂短的停留中试图通过机场的小商店猜测这个陌生国家的民风习俗。机场整洁干净,很有现代感,但谈不上豪华。商店里的商品似乎主要是礼品和免税商品,有些单调。吸引我的是那种我以为是希腊特色的蜜汁酥油甜点。1.5英镑一小块,似乎比美国还是贵了一些。阿塞拜疆到土耳其只有3个小时的飞行。</p><p class="ql-block">抵达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我努力从空中望向机身下方的陆地。那里就是著名的欧亚大陆交汇处。蓝色的港口里,布满星星点点的白色游船,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好大啊。建筑林立,竟超出了我对她的想象。一个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不在于她是否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城市是为它的居民而存在的。</p><p class="ql-block">我在行李提取处,见到了从美国而来的先生和朋友们。旅行社派到机场来接机的是一辆很豪华的商务车。在那一刻,我们的旅行正式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到达伊斯坦布尔是在早上,我们放下行李就急不可耐地,乘坐出租车前往伊斯坦布尔市中心。土耳其是我们去过的最安全的欧洲城市。在这里叫出租车,不用担心像埃及或者欧洲其它城市常见的宰客、偷窃和抢劫。当然了,也许是因为我们使用Uber叫车的原因。唯一一样的是,这里使用欧元,不过据说美元和人民币也可以用。</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地下水宫(the Basilica Cistern)。它是伊斯坦布尔城内数百个古代地下蓄水池中最大的一个。它建于公元6世纪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距今已经1400多年了。当时是为皇宫储备生活用淡水的。这个蓄水池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西南150米。这么一个地下的巨大建筑,却坐落于一条普通的繁忙街道上,从一个普通的小门进入。这种不事声张的设计,应当是想体现皇家水池的隐蔽性吧?我们通过阶梯下到水宫里。这个水池极大,以至于用水宫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水宫的屋顶是用336根巨大的大理石罗马柱撑起的。我想象不出来,在罗马帝国的黄金年代,他们修建了多少高大的罗马立柱建筑,在这个地下的蓄水池里,竟然全部使用美丽的具有拜占庭特点的,各种各样的罗马大理石柱。这些石柱大概都是从其他废弃的建筑中拆下来的,因此每一个都不一样,带有原来建筑的印记。仅仅为了这些古罗马的石柱,就已经非常值得到这里来了。这个地下水宫在建筑工程上的复杂和高超技术,是罗马帝国强盛的一个缩影。那时的建筑非常坚固,在1400多年以后还基本保持不变。</p><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在酒店的顶楼餐厅里,俯视脚下金角湾(Golden Horn)两岸的灯火。</p><p class="ql-block">金角湾在地质上不过是欧亚大陆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 Strait)上,在欧洲大陆上的一道天然裂口,但是它对于伊斯坦布尔来说,是孕育了这个城市的母亲。因为有了这条天然的避风港,古今最著名的港口,繁忙的贸易得以在伊斯坦布尔进行。它造就了两千年以来,在欧亚大陆交汇点上,这座伟大的城市。望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我想象着一千多年以前,古罗马和奥斯曼帝国的贵族们,他们是否也曾在这里望向对岸那座繁华的城市?那里的灯光也是这样的吗?世界上具有千年辉煌的古城,并不多,而这么美丽、巨大的两千年古城就更少了。在这样的美景之下,我对于那天晚上的食物已经没有印象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开始了正式的伊斯坦布尔游览。路上看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古城墙和街景。</p><p class="ql-block">到伊斯坦布尔,必访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和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来过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人都认为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没有之一。在我没到那里之前,一直想象不出来这样的教堂会是什么样子。当我来到教堂前面的广场时,她比我想象的矮,像一个圆圆的半球,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这是因为,她被后来建造的四座伊斯兰宣礼塔掩埋了基座。进入教堂后,我们首先去地下看了教堂的底部结构,以及还遗留在那里的第一座和第二座教堂的遗迹。走在地下古罗马的拱形通道里,我细心观看着两旁的薄砖和接缝。惊叹那时的罗马人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程。而工匠们要有怎样的技艺才能将薄薄的砖片砌得如此整齐,准确完成这样巨大的建筑。透过通道里的铁窗栏,可以看到外面是层层重叠的院落和更多的墙,说明了整个建筑的复杂程度。在有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古罗马的砖墙表面曾经是有一层泥抹平的。这让我想起了在埃及法老墓室中,经常看到的白泥涂墙面。古埃及人在那些泥墙面上雕刻、书写和作画,记录了他们当时的信仰和生活,才使得后人们知道了他们曾经的辉煌。那么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这些长长的走道里是否也曾经有生动的绘画和雕刻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来到了巨大的主祭堂。它的巨大这时才真的震撼了我。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巨大,这么精美的大厅。高高的穹顶,精美的窗户,一切就像梦幻一样。那些圆圆的曾经点着蜡烛的吊灯,以它们简单的线条,为整个大厅增加了说不出的神秘和美感。透过灯光,仔细看整个大厅的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梁格都雕刻着,绘制着精美的纹饰。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大厅的美丽,只能在心里默念着,我到这里来,看到这一切,太幸福,太值得了。</p><p class="ql-block">如此巨大的全穹顶空间让我感觉到了人的渺小。在公元537年就能建造出这么巨大的穹顶结构(fully pendentive dome),令人无法想象。它改写了世界建筑史。900年后占领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帝国,不但将这所东正教堂改为清真寺,更将这种穹顶结构,变成了清真寺的特色结构。如今遍布世界的穹顶清真寺,正是参考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形穹顶。清真寺延续了东正教的建筑形式,但是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清真寺的内墙不绘制宗教人物,穹顶之上仅以素雅的花藤装饰,代表天空的空旷和纯净。在清真寺的主祭堂外面加上了尖尖的,很细很高的宣礼塔。宣礼塔上有供人站立的圆形阳台。</p> <p class="ql-block">从圣索菲亚大教堂出来,对面就是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1609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艾哈迈德为了表明他是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命令伊斯兰著名古典建筑师锡南的得意门生Mehmet Aga设计建造了这所清真寺。它比圣索菲亚大教堂晚一千年。但仍然采用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结构。</p><p class="ql-block"> 蓝色清真寺内部装饰素雅清淡。绘画图案是典型的奥斯曼阿拉伯花饰(Arabesque)。花卉的藤曼,连续、对称、无尽延伸,象征伊斯兰“无限的真主”。清真寺里的画工精致,细腻,极具美感。在主祭堂的大理石之上,有一圈蓝色的,由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这21,043片块瓷片都是由当时不同的瓷作坊的艺人手工制作和绘制的。因此每一块并不完全相同。蓝色清真寺的得名就来自于此。后来我才得知,尽管这些瓷片很像瓷,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瓷,而是加了釉的彩绘陶片。</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使得我对于奥斯曼帝国和伊斯兰教加深了了解,并产生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一个必须参与的活动就是乘游船沿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览两岸风光。我们特地选择了在白天乘船,想更清楚地看到海水和两岸的建筑。三座吊桥横跨海峡,将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我们从第二座吊桥下通过,没有达到出海口。 船下是急速流动的深蓝色海水和白色的浪花。没有想到的是,尽管陆地上气候温暖,海峡里风却很大。没有穿够厚衣服的先生,有着内蒙古人不怕冻的体质,却在这两个小时的海风中被冻得发抖,当晚就染上了感冒。幸好我们住的酒店里有免费的土耳其浴设施。我们第一次以土耳其人的方式,男女共浴(身着游泳衣),以热泉尽情泼洒全身,在很热的大理石板上蒸烤身体,又到桑拿室内水浇热碳产生足够的蒸汽,将体内的凉气全部排出。如此两晚,先生的感冒就痊愈了。</p><p class="ql-block">尽管我不太想去买东西,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却是不可不去的地方。这个与这座城市一同存在了千年的集市,完全不是我所知道的自由市场的样子。它在一个古老的建筑群中,每个店铺都向外开放,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具有土耳其风格的商品。最多的是香料铺,展示着各种香料,特别是那种有各种用途的混合饮料,对有咳嗽和感冒的我们正好适用。这里最著名的是藏红花和土耳其茶。各种工艺品店铺里陈列着异域风格的纪念品。看的出来这里大多数是卖旅游商品的。我比较喜欢土耳其人兜售的态度,友好,积极,但不那么执着。回想在埃及,作为游客的我们被小商贩追逐,强拉入店铺的经历非常尴尬。而在希腊店家似乎不够热情。在土耳其刚刚好,既有挑选和讨价还价的满足感,又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土耳其的物品很丰富,价格也比较亲民。</p><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逛街是很有意思的。这里小偷和抢劫与欧洲的其它城市相比好很多。没有饥民讨钱,或者围在你身边。街道干净,两旁是各种各样高大的楼房。城市里有很多值得看的打卡景点,但是我们在两个小时的空余时间里,只能够去一个地方。我们选择了去加拉太塔( Galata Tower )。</p><p class="ql-block">加拉太塔建于1348年,它曾经是一座城墙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城市的最高点,用于瞭望。后来曾作为监狱和监视火灾。现在游客可以买票登上塔的顶端,伊斯坦布尔城尽收眼底。在去加拉太塔的路上,我们充分体验了伊斯坦布尔山城的梯度。街道沿街而上,很特别。</p> <p class="ql-block">从蓝色清真寺出来,不远之处就是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Square)。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君士坦丁堡赛马场,它曾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用于举办战车比赛的场所。在这个今天游人如织的广场里,我看到了雕成于3500年前的,古埃及“奥拜里斯克”方尖碑(Obelisk of Theodosius),它被安置在1500多年前罗马皇帝修建的基座上。它不是一座普通的石碑,是世界上仅存的见证人类历史的圣物。它注视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很难相信,这一块古埃及人为了与天沟通而修建的石碑,与人类一起生活了3500多年。它没有远离我们存在于荒山僻野之处,也没有藏身于地下或者密林之中,而是一直在世界最热闹的地点每时每刻地注视着身边的一切。在五月的这一天,当我们来到了它的面前时,它看到了我们 - 现代的,不同于古埃及人、古罗马人、奥斯曼人、甚至不同于上世纪的游人,现代的华裔游客。它一定是有神迹的。拜访它对于任何人来说,不管你是否知晓,都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广场里的另外一个古迹是青铜蛇柱:它原来是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去年,我曾去过希腊的德尔斐阿波罗神庙遗址,看到了这座祭坛原来坐落的位置。现在在当年罗马帝国的中心看到它的实物,让我似乎看到了当年罗马帝国统治时的景象。可惜的是,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原来在祭坛上神圣的金碗被破坏。而后在17世纪末蛇头也被破坏。目前,部分蛇头已被复原,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展出。今天,在广场上的德尔斐三脚祭坛实物,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称为“蛇柱”。</p> <p class="ql-block">经过十天的土耳其旅游以后,我们再返伊斯坦布尔。这一次只有半天和一个晚上的停留。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最想看什么呢?当然是那个曾经征服了欧洲,极尽奢华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皇宫-托普卡帕宫(Topkapi Palace),他们在这里居住了400多年。</p><p class="ql-block">这座皇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她与欧洲历史上起源于希腊文明,在罗马时代达到艺术顶点的所有建筑都不同。在今天而言,也是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柱式结构在这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的是庭院、长廊和犹如天空般的穹顶。在这座皇宫里石头雕刻的艺术品很少,土耳其人自己承认,他们不善使用石头材料。也许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喜欢那些硬梆梆的石头。他们更多的是喜欢阳光和宽敞的空间。所以他们居住的大房间里,屋顶是向天空一样的穹顶,室内很少有家具。不同的带有穹顶的大屋像蒙古包一样相邻而建,以长廊连接围成一个封闭的圈。在院内,仰望天空,可以享受天地间的日月星辰和清新空气。这样的建筑有亚洲的庭院特点,却没有亚洲房屋那种复杂的屋顶结构。穹顶巧妙地解决了巨大房间大梁不易的问题。这样的建筑可以看做是欧亚融合的体现。这里特别值得参观的,还有奥斯曼帝国的内墙绘画和装饰艺术。</p><p class="ql-block">在托普卡帕宫里,一定不能错过的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在数百年间,积累的珍宝和国家文物。我在这里见到了数不清的翡翠、珊瑚和玛瑙堆积在一起,制作成为苏丹的军刀和他们妻妾的首饰。用晶莹剔透的玛瑙和翡翠制作的酒杯和各种用品。还有很多当时欧洲流行的银或者金的珐琅器物。这些我曾经听闻,却无法想象的皇家珍宝,是我这样的普通人想都想不出来的。从此以后,我对于世界上的任何珍宝,都不会再惊奇了。</p><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统治了欧洲五百年,我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一个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会征服广大的欧亚大陆,成为拥有巨大疆土的帝国?他们又如何最后被征服?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奥斯曼帝国的文字非常难写,没办法在宫廷之外流传和使用。导致帝国无法用统一的文字管理。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允许文化和宗教多元化的政权。而这种宽容,使得国家概念薄弱,一旦分割,各个区域就以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与中央政权切割。比较中国在15世纪-19初期,小说、诗歌、以及社会结构和朝野官员晋升的科举制度,超越不同区域和民族,统一纳入国家系统。使得任何外来入侵的族裔都必须学习中文,以中国文化才能统治中国。外来民族最后被消融在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中。奥斯曼帝国能够兴旺五百多年,所依靠的也许是他们归顺了伊斯兰教,在宗教的力量下,得以统治广大的疆土。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广大疆土被分割,在新疆界上,国家之间产生了摩擦和战争。可以说奥斯曼帝国的衰落,间接地导致了阿拉伯国家之间和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不可控制的战火。到土耳其去看看也许能够更好的理解在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是怎么一回事。</p><p class="ql-block">奥斯曼的苏丹们在托普卡帕宫居住了400多年以后,搬到了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çe Palace)-新皇宫。而修建新皇宫导致的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困境,据说也是奥斯曼帝国倒台的原因之一。新皇宫据说非常漂亮。但是我们这次的伊斯坦布尔之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这座皇宫。留下了遗憾,也为我们下次再访伊斯坦布尔找到了理由。</p><p class="ql-block">(茹月写于2025年9月6日宾州)</p>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阿利耶夫国际机场 阿利耶夫国际机场里的甜点 <p class="ql-block">土耳其位于欧亚大陆之间的海道是 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 Strait),它连接了 黑海(Black Sea) 和 马尔马拉海(Sea of Marmara)。再往南,马尔马拉海通过 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 Strait)与 爱琴海(Aegean Sea)相连。这两个海峡合称为 土耳其海峡(Turkish Straits),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水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p> 这张来自网上的地图非常清楚地标注了伊斯坦布尔的主要地理和建筑特色。 我们住的酒店是Leisure,在顶楼餐厅里吃晚饭,可以俯视金角湾(Golden Horn)。这道天然深海裂缝,自拜占庭时期以来就作为伊斯坦布尔的天然优良避风港。 酒店里的装饰画,似乎画的古装亚洲女性,却以现代绘画风格呈现。奥斯曼帝国是亚洲人种。 地下水宫的入口处极为简易。如果不特意寻找很容易错过。 排队等候进入地下水宫的时候,贴身疾驰而过的,是这种充满现代感的双层公共电车。它们竟然是有轨的,我以为有轨电车在上世纪中就已经退出了现代的交通系统。 地下水宫的入口处,这个伊斯坦布尔街头的冰激凌摊位很有特色。 没有过道,我们似乎直接就从屋内的楼梯下到了地下。只记得整个地下水宫的墙都是早期罗马拜占庭修筑的砖墙。墙厚据说有12米。 在我们面前是这座极大的宫殿。336根巨大的大理石罗马柱和浅浅的池水呈现在眼前。透过清澈的池水可以看到古罗马时期的地砖。这里在2020-2022年被重新清洁,尽量恢复当初刚刚修建时的样子。当然大部池水都被排掉了,为了便于游客参观。 早期罗马建筑常使用薄砖和泥浆修建。屋顶常常是拱形。在拱形尖角处以巨型希腊石柱支撑。 游客走在栈道上游览地宫。 这样黑暗的场景才应当更接近地宫原来的样子。 石柱在水面的倒影清晰可见。 地宫的水很清,因为这里曾经储存的是饮用水。 斑驳的石柱似乎是从其它建筑里拆下来的。 <p class="ql-block">我手摸着的是近两千年的大理石柱吗?整个地宫会变换不同的彩色灯光。</p> 这些石柱也许是后来重修的水泥柱子。 在这些石柱中,有两个是由美杜莎(Medusa)头像做基石的。她们被侧放和倒放以便减弱戈尔贡(Gorgon)凝视的魔法。在希腊神话中,头发是活蛇的戈尔贡三姐妹分别为美杜莎、欧律阿勒(Euryale)和斯忒诺(Stheno)。她们是福耳库斯(Phorcys) 和刻托(Ceto)的女儿。三人中,只有美杜莎是凡人。 古老的刻有花纹的罗马石柱基石。 一些大理石柱是从其它建筑上拆下来的,上面还有铭文。 这根柱子上的雕刻,据说是眼泪。我觉得它们更像眼睛,作为保护神的眼睛。 这根大理石柱底部损坏了。基石看不出来是大理石的,还是现代制作的水泥基座。 在水宫的最里面,那个头发是活蛇的神又出现了。我不敢对她凝视。她应当是现代的雕塑。 在水宫里修建了现代艺术雕塑品。对于这些现代加入的元素,有很多人不认可。认为它们冲淡了这些古代建筑的原始用途和模样。我也有同感。中国成语“画蛇添足”用在这里的现代雕塑上很贴切。 这根枯木也应当是现代雕塑。 历经近千年的滴水,在石柱上形成了钟乳石。不过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天然形成的,还是后来添加的艺术品。 直到今天,还有水滴慢慢滴入池中。这个是真的。 当天晚上,我们回到酒店里,在顶层餐厅用晚餐,俯视窗外的金角湾。这个海湾使得伊斯坦布尔即使在最恶略的风浪下也有一个安全的港口。这也许是东罗马选择伊斯坦布尔作为首都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有了金角湾,才有了古代和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这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金角湾对面就是伊斯坦布尔的downtown地区。那里灯火通明。而这样的灯火是否已经延续了一千五百年? 黄昏下的金角湾,白云和灯火交相辉映,十分难得的景观。 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时,我们途径伊斯坦布尔的古罗马高架水渠。</p> 伊斯坦布尔街景。 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附近的这个角楼,造型和颜色奇特。窗户上挂满了土耳其地毯。我想这应当不是装饰品而是他们的商品吧? <p class="ql-block">看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么巨大的教堂是建造于1500多年之前的啊。</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由希腊数学家安特米奥斯( Anthemios) 和几何学家和工程师伊西多罗斯(Isidoros)历经5年在公元537年完成建造。周围的六座宣礼塔和相应的小穹顶殿是在公元1453年由奥斯曼帝国加上的附属建筑。</p>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图示 我们首先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主祭堂下面的古罗马地道。 这些地下的建筑也许是来自于前面已经损毁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教堂。我们目前看到的地面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建立在这样的砖结构之上的。 这里还保留着灰泥白浆墙皮。如今大部分墙皮已经脱落。 <p class="ql-block">在教堂门口准备进入教堂。</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恨不能生出10只眼睛,才能够看遍所有的细节。而最不能错过的是下面这几个:</p><p class="ql-block">1、罗马柱头的雕刻极为精美。代表了古罗马拜占庭雕刻和艺术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2、在伊斯兰教的表层下面,揭开了有限的几幅原来东正教的耶稣和圣母玛丽亚的马赛克壁画。很难想象人们会用这么小的石块,拼出这么大的壁画。从远处看,会以为是绘制的。</p><p class="ql-block">3、教堂在改成伊斯兰教的时候用灰泥和白浆进行了覆盖,并在新的表面上绘制了许多新的纹饰。而这些纹饰里却隐藏了当时正受到迫害的东正教的暗语:基督的鱼。</p><p class="ql-block">4、美丽的大理石柱,大理石墙,上面的天然花纹代表了大理石的最高等级和质地。绿色的大理石柱,产自于土耳其当地。大理石被精心地切割,然后拼接在一起。这样的工艺后来成为意大利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p> <p class="ql-block">主祭堂外面有一圈巨大的廊桥和拱门。柱子和横梁上画有许多图案。这些都是奥斯曼覆盖后绘制的。距今也已经7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了巨大的主祭堂。有两层廊桥环绕着主祭堂。在下层,悬挂着许多美丽的吊灯。从照片上看它们很小。其实,它们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精美辉煌的主祭堂。不过这已经不是原来的拜占庭东正教风格了。</p> <p class="ql-block">圆形穹顶很高,那一圈小窗户很美,也使得大厅很亮。现在的穹顶绘制的是典型的奥斯曼时期的穆斯林纹样。在表面的纹样下面,应当有非常精美的拜占庭绘画。可惜没人能够看到那些艺术品了。</p> <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把原来的罗马东正教堂改成了伊斯兰教的内装饰。他们也许因为欣赏这座伟大的教堂而没有摧毁或者弃用它。也幸亏了这种非破坏性的占领,我们现在才能够亲眼目睹1500年前人类创造的如此宏大杰出的工程遗产。</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伊斯兰纹样下隐约可见原来的基底。</p> 大教堂结构的精美,使其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形成美丽的几何图案。那个巨大的木制圆板,不属于原来的结构,所以它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线条。 <p class="ql-block">在剥落的奥斯曼帝国覆盖下可以看到原来拜占庭时期东正教的绘画痕迹。</p> 透过廊桥上巨大的绿色大理石柱,望向主祭堂。 <p class="ql-block">我认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这张照片最有艺术感。特别是那些吊灯。</p> <p class="ql-block">油灯吊灯,换成了电灯,这样会更安全一些。圣索菲亚大教堂,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现在每周仍然在使用。这么古老的建筑仍然可以接待不计其数的游客,并且执行宗教仪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用转角镜头拍的180度照片。</p> 来自伊斯坦布尔附近的绿色大理石柱,精心雕刻的古罗马拜占庭风格的柱头,那时的艺术达到了人类手工雕刻的巅峰状态。 这些古罗马石柱历经1千五百多年和曾经摧毁整个城市的大地震,仍然保存完好。 置身灯下的时候,那些从楼上看起来在地面上,很小的吊灯,其实很高,很大。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到罗马柱是如何与拱门和穹顶结合撑起如此巨大的跨度空间。而这些古老的罗马柱头是多么精致。</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里的古老拜占庭风格雕刻非常华丽。</p> 在二楼。这里的墙上有一部分原来东正教的马赛克绘画在一次修复中被发现。 <p class="ql-block">除了基督和圣母玛丽亚以外,还有当时14位教父的画像。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北部的 tymphanon 墙上至今仍可见到当年第一座教堂的首席牧师( Ioannes Chrysostomos)的马赛克肖像。</p> 壁画金碧辉煌,马赛克非常细密。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马塞克艺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在将要离开大教堂的门口处,门厅顶部的罗马拜占庭东正教绘画。 <p class="ql-block">这里也露出了原来索菲亚大教堂绘画的一部分。为了保护也很古老的奥斯曼装修和下面被覆盖的罗马拜占庭原作,现在停止了揭去外墙涂层的工作。这使得圣索菲亚大教堂保留了许多秘密,许多也许会震惊世界的艺术就在古老的涂层之下。</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理石门里面是教父们聚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的女人都必须带上头巾。</p> 主祭堂外面围着宽阔的走廊。走廊里的采光非常好。 走廊的屋顶和廊格上画着许多很复杂,也很神秘的图样。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这些图样实际上是当年受到迫害的东正教徒们为改成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绘制图案时,以隐蔽的方式书写希腊文ἸΧΘΥ,意为基督的鱼。每个字母重叠在一起,成为一个圆形的图案。他们还绘制了很多鱼形的纹饰。</p> 在这个廊顶拱顶上绘制着鱼和菱形的“基督的鱼”字母组合图案。 教堂里的墙都用美丽的大理石贴面。这么美丽的大理石已经很稀有了,更别说,每块石板都能完美的拼对在一起。 <p class="ql-block">在索菲亚大教堂的对面就是蓝色清真寺。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蓝色清真寺的大圆顶直径达27.5米,另有4个较小圆顶,清真寺不可或缺的中间尖塔高43米,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完工于1617年。建造蓝色清真寺未使用一根铁钉,建筑结构严谨,外观造型独特,400年间历经数次大地震安然无恙。清真寺的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瓷砖、数百块地毯和众多阿拉伯书法艺术作品。它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也是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建筑,她运用罗马帝国拜占庭文化的建筑艺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如果没有四周的六座宣礼塔,那么她的基本结构与圣索菲亚大教堂一致,这也是巴尔干半岛上信仰东正教的各国的建筑方式,是东罗马帝国所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修建在海峡岸边最高的位置,是所有进出海峡的船只看到的第一所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进入蓝色清真寺的院子以后,首先见到的是供教徒们进入清真寺前洗脚和洗脸的喷水亭。</p> <p class="ql-block">站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院内,透过它的大门望向蓝色清真寺。两座教堂建筑时间相差一千年,但是建筑风格极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有六根宣礼塔,塔上共有16个阳台。据说是代表当时的14个亲王和后来的两位。其建筑技艺体现了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工程水平,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实世界上所有的清真寺除了麦加大清真寺可以有六根宣礼塔以外,其它的必须少于六根。蓝色清真寺在建造的时候,误将“黄金”听成了“六”,在误解之下建造了六根。后来麦加大清真寺,加建了一根,才解决了蓝色清真寺的违规问题。清真寺另外不同于东正教堂的地方是在主祭堂的顶上会有一个很高的尖顶。</p> 在蓝色清真寺前合影。 蓝色清真寺的一根宣礼塔。 近看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的主祭堂穹顶。蓝色清真寺内部装修素雅清淡。图案是典型的奥斯曼阿拉伯花饰(Arabesque)。 <p class="ql-block">清真寺里共有260扇彩色玻璃花窗,它们使得教堂非常明亮,充满梦幻的气氛。</p> 我很喜欢清真寺这种淡雅,又不失庄重的装饰风格。 在第一层的大理石门之上,有一圈蓝色的手工绘制的贴磁墙面。这21,043片块瓷片们由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由当时不同的瓷作坊的手艺人,手工制作和绘制的。因此每一块并不完全相同。蓝色清真寺的得名就来自于此。 这种精心绘制的蓝色瓷片应当是与景德镇瓷传入欧洲同时期制作的。也许是中国瓷器流传到欧洲以后的产物。不过后来我了解到,这些瓷片严格意义上不是真正的瓷,而是在陶片上加釉以后的陶片。在17世纪早期,只有中国的景德镇才有制作瓷器的高岭土,在极高的温度下,高岭土融化重结晶以后,才能够产生瓷器。 清真寺外面的走廊,多绘制着奥斯曼的几何图案(Geometric Patterns),八角星、交错多边形、连续圆形、蜂巢式花纹等。表现出伊斯兰艺术特有的数学美感与秩序感。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周围有长廊和小拱顶围起来。在围廊上共开有八个出口。这种庭院式围起来的结构,据说与突厥人来自草原蒙古包的居住习惯有关。</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将东正教首创的穹顶结构发挥到了极致。拱门和穹顶成为整个建筑的主要特色。</p> 蓝色清真寺主祭祀堂在入口处写有有金色的古兰经。 在蓝色清真寺不远处就是不能错过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Square)。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君士坦丁堡赛马场。这里最著名的是3000多年前的“奥拜里斯克”方尖碑和两千多年前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的蛇柱。 “奥拜里斯克”方尖碑。它由粉红色的阿斯旺花岗岩雕刻而成,大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是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为纪念其军事胜利而建造,并竖立在卡纳克神庙。一千多年后,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于公元4世纪购得此碑将其运回君士坦丁堡,竖立于装饰华丽的大理石基座上。这个基座上有典型的罗马拜占庭浮雕,描绘了帝国的庆典和公共娱乐活动。在运输途中,方尖碑的下半部分断裂,所以给它安装了铁的底座和四个铁脚,使得它具有了独特的外观。 “奥拜里斯克”方尖碑的大理石基座是罗马拜占庭时期的作品。雕刻着精美的罗马拜占庭风格人物。 <p class="ql-block">在广场里最值得一看的还有普拉提亚三脚祭坛的蛇柱,这座祭坛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其顶端是由三个蛇头支持的金碗。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现在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中间。在两个高大石碑中间那个短小的铜柱就是蛇柱。</p> 广场附近的德国喷泉。当然是给教徒们走进清真寺前洗脚洗脸用的。 在离开伊斯坦布尔之前,我们来到了托普卡帕宫(Topkapi Palace)-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的皇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了400多年。 这是进入皇宫庭院的八个出口中的一个。 皇宫的庭院里,到处是巨大的古柏。 皇宫建筑群的各个房间之间以这样的长廊相连。 装饰的雕花和绘画极为精细。 庭院以拱门和穹顶为建筑主要特色。 从长廊进入房间。 奥斯曼皇家珍藏。珐琅器。 玉器和铜扇。 奥斯曼风格的银法郎酒壶。 法郎玫瑰水瓶 红珊瑚串珠。 这些是做什么的?玉和玛瑙的柄。 这么多,这么大的翡翠。 翡翠和宝石镶嵌满满的盒子。 宝石腰带和金器 看来镶满宝石的器皿是奥斯曼皇家的最爱。 这么精致的红玛瑙确实极为漂亮。 真正的金床啊。我感觉不一定比木床舒服。 奥斯曼的战斗武器,也是非金即玉。我估计除了把玩以外,打仗是没有用的。 这么大的翡翠玉盏啊。 这幅书法很现代啊。 奥斯曼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马背上的。他们习惯住在蒙古包里。 这是当时的金角湾景色吗? 奥斯曼绘画艺术,将画和书法融合在一起。 古兰经是奥斯曼的主要文字作品。 这种层层环绕的四方图案也是奥斯曼特色。 房间里的穹顶和墙上装饰。 穹顶上还是绘制了当时流行的欧洲风格开光风景图案。 墙很多是手工绘制的贴瓷。 <p class="ql-block">奥斯曼纹样。</p> 在巨大的房间里,坐着研读经文的土耳其人。看到了吗,他们的家具极为简单,似乎随时可以折叠起来移动。很难想象,他们在这样的房间里住了400多年。 非常宝贵的墙上贴瓷。都是手工绘制,并且拼对严谨。 当时欧洲盛行的风景画。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开光绘画当时的中国颐和园长廊上也能看到,不过中国皇家园林里的主题主要是中国式的山水和人物。在相同时间段里,横向比较文化间的相同和不同是很有意思的。</p> 以当时的建筑材料,修建这么大的跨度,而不使用柱子,只有用穹顶才可以做到。不过穹顶比起平顶的房间会需要更多材料的。 这些房间将拱门和拱顶用到了极限。 我很难想象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竟然最喜欢这样的素雅。 他们日常的穿戴吗? 皇宫里女性的衬衣。 素雅的金碧辉煌。 在皇宫的图书馆里研读古兰经。伊斯坦布尔有托普卡帕宫图书馆(Topkapı Sarayı Kütüphanesi)里至今藏有上万卷阿拉伯语、波斯语、奥斯曼土耳其语手稿。苏莱曼尼耶图书馆(Süleymaniye Kütüphanesi)是世界最大的伊斯兰手稿馆之一,藏书超过 7 万份。不过那么难写的文字写成的书,我估计读者不会多。 奥斯曼的档案馆也珍藏着许多珍贵的资料。 整个皇宫分为两个院子。院门口写着他们的文字。这文字太美了,像绘画艺术。不过日常辨认和使用就不那么容易了吧? <p class="ql-block">这棵柏树很粗啊,有几百年了吧?我在北京故宫旁的中山公园里也见过许多古柏。这些古柏记录着皇宫的历史变迁。</p> 这棵古树非常粗大。 在皇宫外面,现在是普通的街道和民房。皇宫的外墙还是很高的。上面还有堡垒一样的垭口。 <p class="ql-block">乘坐游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风光。我们即是在欣赏同一座城市的内海,也是在欣赏欧亚两个大陆的洲际分界。感觉很神奇,这样的游船一定不能错过的。</p> <p class="ql-block">在码头附近就是通往亚洲的大桥。</p> 在游船上看到了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çe Palace)-新皇宫。下次去伊斯坦布尔我一定会去那里。 三座这样的吊桥将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 豪华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清真寺在沿岸有很多。据说伊斯坦布尔有一千多座清真寺。</p> 从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出来海峡里的水流得很急。 只有两根宣礼塔的清真寺。 <p class="ql-block">去逛大巴扎。去逛大巴扎似乎也是在伊斯坦布尔必做的事情之一。对于游客来说,买纪念品或者土特产,在这里最好。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大巴扎是了解伊斯坦布尔在贸易上重要地位的一个窗口。它与这座城市共风雨。</p> 这个伊斯坦布尔的标识离大巴扎不远。是大巴的停车点。 <p class="ql-block">在码头附近的清真寺。</p> 大巴扎在这样的老屋有一个进口。 这样的吊灯我特别喜欢。下次去我得买一个放在家里。 这么多的香料啊。 <p class="ql-block">这是奥斯曼帝国的纹样吗?</p> 这样的排满店铺的街道在大巴扎里有好几条。 喜欢这样的纪念品吗? 香料铺和各种工艺品。 店铺都是直接敞开的,没有前门,只是延续的柜台。 这里的商品价格其实还算合理。 这个大理石的自来水龙头(英文与喷泉同字)挺豪华吧,看来使用率很高。 <p class="ql-block">在大巴扎附近,我们吃了一顿午餐。土耳其茶和蜜汁酥油点心是一定要吃的。土耳其茶杯是郁金香花朵的形状。这些茶和茶杯与希腊基本一样。</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的咖啡也是一定要喝的。据说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咖啡馆和土耳其咖啡非常流行,人们见朋友、谈生意和讨论大小事务大多数都在咖啡馆进行。</p> <p class="ql-block">在土耳其的早餐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天然蜂蜜。</p> <p class="ql-block">前往加拉太塔( Galata Tower ),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p> 这样的阶梯街道,我在美国三藩市好像也见到过。 到了加拉太塔。 <p class="ql-block">在塔旁边当然要有取水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天,我们住在了位于市中心的Marriote大酒店。我们的房间在高层。站在落地窗前,伊斯坦布尔城尽收眼底。目光可达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 Strait)的对岸,亚洲大陆清晰可见。</p> 在这样的酒店里多留几日会更好。可惜我们只有时间拍下这样的照片。 我永远会记住这样的景色。 在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个晚上,Gate1给我们定制了专属晚餐。他们请来了宴会主持人,带着大家跳舞。这位80岁的老奶奶与我先生一起热舞。它为我们一起旅行的十三天留下了一小段美好的记忆。 <p class="ql-block">晚上回到房间,脚下就是灯火辉煌的伊斯坦布尔城。它以这样,或者不太一样的灯火辉煌了一千多年。它不总是现代化的,却从来没有缺少过热情和活力。这样的城市值得深入其中细细地品味。</p> <p class="ql-block">(茹月完成于2025年9月12日宾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