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火车站:那一抹永恒的背影

海司令

<p class="ql-block">  晨光熹微,我独立于南京中山码头,等待那班开往浦口的轮渡。江水浩荡,微风拂面,对岸楼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此行我特意前往浦口火车站旧址,只为追寻清华大学教授、文学家朱自清笔下那个刻骨铭心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轮渡缓缓离岸,长江水在船底翻涌。我凭栏远眺,思绪飘向近百年前的那个冬日。1925年,年轻的朱自清也正是从这江上渡过,前往浦口火车站,北上求学。一次寻常离别,一个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踏上浦口的土地,时光恍若交错。出口正对面,便是闻名遐迩的南京北站——昔日的浦口火车站。站前广场上游人如织,却无喧哗之声。广场中央的圆球建筑尤为醒目,那是孙中山先生的停灵台。我闭目伫立,仿佛看见当年万人空巷、举国同悲的场面。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为振兴中华奉献一生,念及其奔波岁月,再看如今宁静的广场,敬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14年正式通车,堪称中国近代铁路建筑的精品之作。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主体建筑呈现英式建筑典型风格。车站包括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它最初名为"津浦铁路浦口站",是津浦铁路(天津至南京浦口)的南端起点站。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北方与南方之间第一条干线铁路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还与一系列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些关联赋予了它超越普通交通枢纽的深刻意义。</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时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不少湖南学生在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帮助下走上留学之路。1919年春,毛泽东同志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车站转站时丢失了布鞋等物品,生活陷入困境,幸遇老乡方解燃眉之急(摘自斯诺《西行漫记》)。</p><p class="ql-block"> 1923年2月9日,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同时要求改善津浦铁路工人待遇,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领袖之一王荷波组织浦口、浦镇地区铁路工人实行津浦路全线总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罢工斗争。</p><p class="ql-block">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经津浦铁路由北平运抵南京,孙夫人宋庆龄和其子孙科随车到达浦口站。一时站上冠盖云集,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唐生智等民国政府要员全在车下迎接。由孔祥熙任指挥的"奉安大典"就在浦口站站前广场开始祭奠。之后,孙中山灵柩便乘威胜号军舰渡江,运往中山陵安葬,浦口火车站便与国父奉安大典紧紧联系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全国铁路网的逐步扩展和完善,浦口火车站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里成为连接华东、华北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旅客和货物在这里集散。它曾多次遭受日军轰炸和破坏,但它依然奋战在铁路运输线上,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5日,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同志和陈毅同志乘火车由合肥到达浦口火车站,两人一同登上了渡江第一船“京电号”过江,驱车进驻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浦口火车站更名为"南京北站",迎来了客运事业的"第二春",一时间旅客接踵而至,津浦路、大马路人潮如织,商铺林立。2004年,当最后一班南京至蚌埠列车缓缓驶出后,浦口火车站完成客运使命,与时代挥手告别,从此再无旅客进出。</p><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的百年岁月见证了太多荡气回肠的风云变幻,一代代的风流人物也为其平添了传奇色彩。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的剧烈变迁。</p> <p class="ql-block">  走进车站月台,我久久不能移步。脑海中浮现出朱自清《背影》中那段刻骨铭心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我中学时便能背诵,但直到站在这个真实的地方,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父爱。朱自清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父亲对儿子的不舍与关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抒情,却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  沿右侧道路前行,几栋老建筑映入眼帘。“振兴旅社”字迹斑驳,令人想象当年南来北往的旅客在此歇脚的情景。如今旅社不再接待客人,却成了游客拍照的热门地点。路旁的“行李包裹提取处”,让人想起当年排长队领取行李包裹的场景。我举起相机,试图捕捉这时光凝固的瞬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拐过一个弯,最令我期待的景观出现在眼前——朱自清铜像。先生戴着眼镜,手提皮箱,目光望向远方,仿佛正在注视那个蹒跚着穿过铁道为他买橘子的父亲。铜像塑造得惟妙惟肖,连衣褶的细节都清晰可见。旁边放置着一个仿古皮箱,供游客拍照使用,我也拿起皮箱,与先生合影,刹那间仿佛与那段深沉的父爱产生了连接。</p><p class="ql-block"> “爸爸,这个眼镜叔叔是谁呀?”一个小女孩好奇地问她的父亲。 “他是朱自清先生,写著名散文《背影》的大作家。”父亲耐心解释道,“等回家爸爸给你读这篇散文好不好?”听着这段对话,我不禁微笑,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一个背影,感动了百年来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惊喜的是浦口火车站的老旧物品展览。走进展馆,仿佛穿越回民国时期。老式收音机、钟表、皮箱静静陈列,每件都承载着时光的记忆。我特别注意到一个棕色皮箱,与朱自清铜像旁的十分相似。想象当年离家的游子,正是提着这样的皮箱,踏上未知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展馆内参观者不少,却异常安静。大家似乎都被这些老物件带回了往昔岁月,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一位白发老人在老式收音机前驻足良久,眼中泪光闪烁,或许它勾起了某个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顺着铜像旁的小路往里走,一辆绿皮火车静静停在铁轨上,车身的绿色已经有些褪色,却更显韵味。伸手触摸车窗,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车厢里的人声与烟火气﹣﹣这里曾是连接11省的交通枢纽,多少人从这里出发,又有多少人在这里重逢。许多游客在车旁拍照,试图想捕捉那种怀旧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就如同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这里的每一座老建筑都宛如定格在一张老照片中,诉说着昔日的故事。火车站内的建筑风格完整无损,仿佛是上个时代的延续,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民国风情。作为中国唯一完整保存民国特色的火车站,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再次回望这座英式建筑。原来南京的美,不只有玄武湖的水、明朝的城墙、秦淮河的灯火、夫子庙的热闹,还有浦口火车站这样的地方——它藏着时光的故事,裹着文字的温度,让每个前来寻踪的人,都能在旧时光里遇见感动,在回忆中触摸这座城市的柔软与深沉。</p><p class="ql-block"> 那个背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身影,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深情,永远镌刻在这座车站、这座城市,以及每个被爱过的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踏上返程的轮渡,回望对岸的浦口,我忽然明白:有些地方,因为有了故事而永恒;有些情感,因为有了载体而不朽。浦口火车站与《背影》,便是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