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90226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散笔》(31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爬出井口——践行认知探寻之旅(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引言:封闭空间里的认知,不一定都是真理,爬出井口,走出自己的局限,践行认知探寻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是文革发生的两年之后,即1968年下半年老人家又有新的指示:“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不久,天津408厂(军工厂)工人宣传队进入我们南开中学,成立了有学校领导及老师参加的革命委员会,学校混乱无章的秩序有了一定的恢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红卫兵组织的思维固然远远没有消退,但作用与影响在形式上已经日落西山……在班里同学的选举推荐下,经学校革委会批准,我被任命为排长(班长),这是动乱时期,学校管理首次实施民主集中制的开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因文革运动阻碍毕业的天津市某些学校的1969、1970、1971届的三届小学毕业生,被统一分配到南开中学,相继一窝蜂地涌入足有一千多人。在很多学校教师因这样那样的“问题”靠边站、不能直接进行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学校任命了一批我们老三届的学生,担任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辅导员,管理这三届新生。我和六八届高中学长李宝成、杨文华、李淑芳搭档,负责七连一排(1971届学生)管理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年(1968年12月),老人家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大规模运动式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春季,南开中学68届高、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两个下乡的具体去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是内蒙插队,一个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显然,插队没有工薪,完全靠挣工分,那时候插队每天只挣几毛钱的知青很多。国营农场每月最低的工资是32元,而且在生病时,有公费医疗,个人基本不花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问题来了:在学校领导眼里,六八届高中的六个班和六八届初中的六个班的学生,手心手背都是自己身上的肉!如何分配一部分学生去插队,一部分学生去农场?一时间,校领导面临无法解脱的困境,毕业分配陷入僵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班里的另两位同学见此情景,在一起商量之后,决定向校领导表态:“服从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并以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在校园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三人表态以后,在校园内引起巨大反响,高中初中各个班级的同学都纷纷贴出大字报,表示坚决服从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态势,为学校顺利进行毕业分配做了很好的铺垫。很快,最终的分配方案公布了:六八届高中和初中的1.2.3班,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德都县(现为五大连池市)永丰农场;4.5.6班则被分配到内蒙插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这个结果,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万万未曾想到!既然表态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自然有心理准备,并且事先已经和各自的家长做了沟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仅如此,学校和农场来津接人的领导共同协商决定,任命我和其他四位高中男女学长,组成了连队领导班子:李延群任连长,李金任指导员,我任副连长,田美华任副指导员,张荣珍任司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8月14日,距离奔赴黑龙江省永丰农场还有两天。班里的十来位同学在和平区山东路的“狗不理”饭店聚餐,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入高级饭店!每人交两元钱,共二十余元。消费包括一瓶茅台酒(记得当时是八元多)十来个菜,有鱼有虾有四喜丸子等……我和在座的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喝酒,想到两天之后就要离开父母,离开津门故里,到三千多里之外的陌生农场去生活,内心异常复杂,五味杂陈,杯光觥筹之中,不知道是喜还是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想不到的是,第一次喝酒的我,不胜酒力,充其量一两白酒,让我回家呕吐不止,继而高烧……昏昏沉沉地被家人送到医院输液治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学校领导和农场接人领导得知消息,农场领导在连队副指导员田美华的带领下,到我家看望我,嘱咐我一定安心养病;同时告诉我10月7日,天津还有一批去永丰农场与其它农场的知青专列,让我那时候跟着这趟列车去永丰农场,目的是让我多休养些日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望着慈祥可亲的农场领导和田美华学长,我在感动之中,断然谢绝在津多停留,表示无论如何,我要跟随大家在8月16日一起出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8月16日下午三点,我还在发烧未退之中。在天津站,我随身带着医院开具的药品,和126名连队知青朋友登上列车……此时,天空中飘起雨丝,列车鸣笛开动的那一刻,窗外人山人海前来送行的亲人们挥着森林般的手臂,哭声骤起……车厢内的人们也都抹着眼泪,恋恋不舍地透过移动的车窗,再看一眼站台上渐行渐远的亲人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见了,我的父母亲人们!再见了,我的母校南开中学!再见了,我的故乡天津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南开中学的四年里,是我身心成长的四年。1965年夏天,我从天津市南开区大水沟小学毕业考入南开中学,那时身高只有一米六八,离开母校南开中学下乡北大荒前夕已是一米八零。更重要的是,我在母校南开中学虽然只读了一年的书,但是学校良好的校风、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受益终生……文革期间,我遭受了出身问题的歧视与不公,促使我有了第一次独立的思考,尽管认知水平仍然囿于文革思维模式,但这是认知成长的过程,不可或缺的阶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至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的时代,我才对学校的那段历史经历,有了渐次的认知升华,对红卫兵运动,有了进一步的理性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直接产物,红卫兵旗帜与袖章上,涂满了无知无畏的幼稚及狂热的色彩;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特殊时代生长的怪胎;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行径、对社会秩序及人性的冷漠无情的践踏,反映了特殊时代荒唐且疯狂的思想文化潮流倾向,表现出一代人的思想及历史局限,对社会文明进步有百害而无一益。同时,比反思总结红卫兵运动更重要的,是探查它所产生的基础与背景,历史不是偶然的翩翩而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学生毕业分配,原先的红卫兵不再存在,红卫兵运动基本结束。1978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共青团十大筹委会报告,宣布撤销学校中的红卫兵组织,这是党和国家对红卫兵运动的官方反省与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是有记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未完待续,敬请读者朋友们继续关注浏览下文。谢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于2025年9月14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天津站,亲人们为知青上山下乡送行的情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