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轿子,这"肩舆"之物,自打我记事起,便在脑海里投下了一道古灵精怪的影子。它不像车马那般四平八稳,也不似步行那样随性自在,偏是被人抬着走,既高贵又卑贱,既威风又滑稽。每当看见影视剧里达官贵人端坐轿中,前呼后拥而过,我总忍不住要多看几眼——那轿中人摇摇摆摆的姿态,轿夫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还有围观百姓或艳羡或鄙夷的眼神,都藏着说不尽的世态炎凉。</p> <p class="ql-block">轿子的来历,大抵与人的懒惰和虚荣心脱不了干系。老祖宗们起初大约也是走的,后来有了马,再后来便想出了被人抬着走的妙法。两根长杠,中间架个箱子或椅子,人往里一坐,便成了"老爷、富婆"。这设计委实巧妙,既免了奔波之苦,又显出身份的尊贵。记得那年去山西乔家大院,在昏暗的厢房里见到一顶保存完好的轿子,红木为架,锦缎为帘,金漆描花,连轿杠都包着鎏金的铜皮。讲解员说,这顶轿子当年价值连城,比现代的宝马轿车还要珍贵。坐进去的,自然是"非富即贵"的主儿,连抬轿的轿夫都得精挑细选——身高要相称,相貌要周正,走路要"稳如泰山,轻似鸿毛"。我伸手抚摸那雕花的轿檐,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轿中人颐指气使的神气,和轿夫肩上勒出的深深印痕。</p> <p class="ql-block">轿子与轿夫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微妙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历史上,帝王将相的轿子自不必说,汉光武帝刘秀有"云母车",唐玄宗李隆基用"步辇",宋真宗赵恒坐"玉辂",都是皇家御用轿夫抬行,彰显至高无上的特权。明代中后期,轿子才在民间普及开来。我查过资料,在泰山脚下,泰安城逐渐形成了专业的轿夫队伍,他们抬着山轿,载着游客攀登十八盘。这些轿夫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上山时弓着背,下山时猫着腰,硬是把一项苦差事干成了技术活。轿与轿夫之间,看似简单的雇佣关系,实则承载着太多人间冷暖。</p> <p class="ql-block">轿子的种类,最能看出世道的讲究。官轿有官轿的制式,民间有民间的花样。在古代,官轿可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有着严格的规格划分,什么颜色,几个轿夫,都有严苛的规矩。我曾在博物馆见过一套完整的清代官轿模型:一品大员坐八抬大轿,轿身绣着云龙,前有开道锣,后有跟班役;七品县令只能坐四人抬的,轿身素净,连轿帘都不敢用绸缎。民间嫁娶用的花轿就热闹多了,红红绿绿,披红挂彩,倒比官轿多了几分人情味。去年在恩施大峡谷,我见过当地特有的"滑竿",竹制简易,两个轿夫一前一后,游客往竹椅上一坐,轿夫便随着山路的起伏有节奏地喊着号子。在北京大观园,我见过专供游人拍照的轿子,做工极精致,轿帘垂穗,雕花刻鸟,虽不真坐,看看也是好的,仿佛能穿越时空,看见大观园里那些小姐丫鬟们坐轿出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2008年儿子结婚,我突发奇想,一改当地用车辆迎亲的方式。婚礼当天,儿子骑着一匹雪白的骏马,银鞍金辔,手持一束红玫瑰,英姿飒爽地走在迎亲队伍前列;而儿媳则端坐在一顶八抬大花轿里,轿身是夏老板特意请苏州师傅定制的,绣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四周垂着红绸流苏,由八位身着传统土家族服饰的轿夫抬着。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把土家族过去的迎亲礼仪演绎得淋漓尽致。那八位轿夫都是从城郊请来的壮汉,他们喊着古老的号子,步伐整齐地抬着花轿走过北京路、巫峡广场直至国久大酒店宴会厅。围观市民里三层外三层,儿子的表哥怀龙托人做了一个婚庆影牒,电视台主播主持婚礼后还做了采访报道。这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引得众人喝彩连连,一时间,这土家传统迎亲模式成了当地婚俗的时尚标杆,不少年轻人办喜事都争相效仿。现在想来,那顶花轿不仅承载着新人的幸福,更承载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回忆。</p> <p class="ql-block">坐轿的人,向来分三六九等。真正坐得安稳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我见过一位年龄不大的领导,每回出门非得要秘书拿口杯、提公文包,活像坐在无形的轿子里。他当年大权在握时,更是被人前呼后拥,上主席台要人引路,下车要人开门,连讲话都要人递话筒。这等人,坐的是权力的轿子,抬的自然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我的同事里有位"抬轿高手",能把领导的咳嗽声都说成是"高瞻远瞩的深思",把领导的错别字夸作"不拘一格的创新"。这位仁兄后来还真上位了,可惜轿子还没暖热,就因贪腐成了阶下囚。在高墙里不仅发白了,头光了,就连眼镜也秃顶了。这让我想起老家的一句俗话:"抬轿的比坐轿的还风光",可实际上,轿夫们起初还挺直腰板,走得稳当,久了便弯腰驼背,膝盖打颤,却不敢有丝毫懈怠。轿上的人悠哉游哉,轿下的人气喘吁吁,这景象,何其相似乃尔。</p> <p class="ql-block">轿子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事。如今马路宽阔,汽车飞驰,谁还愿意慢悠悠地坐在轿子里让人抬着走?但轿子的影子还在,那些被抬着的人,那些抬轿子的人,依然活跃在各个角落。只不过轿子的材质变了,从红木变成了权力,从锦缎变成了利益。在单位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现代轿子"——有人把领导捧为"英明神武",自己却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有人把拍马屁当作"沟通艺术",把搞关系视为"工作能力"。轿子是被人抬着走的,而人生在世,又有多少时候不是被人抬着,或者抬着别人走呢?</p> <p class="ql-block">细细想来,轿子这物件,倒也承载了不少雅趣。旧时大户人家的小姐坐轿出嫁,轿帘低垂,只露出纤纤玉手,惹得路人遐想连篇。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坐一顶竹轿,看沿途风景,吟几句诗词,倒也风雅。江南水乡的迎亲队伍,花轿晃晃悠悠,鼓乐齐鸣,喜庆气氛全在这轿子的颠簸中。如今偶尔在景区见到简陋的滑竿,倒叫人想起旧时光景。轿子终究是过去了,连同那些坐轿的、抬轿的,都成了历史的剪影。但人心中的那顶轿子,怕是永远也拆不掉——有的人甘愿坐在里面享受,有的人拼命想挤进去,还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下面抬着。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文.图.编辑:峡江甜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网络歌曲:花轿里的人</span></p> 感谢您的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