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结合企业实际谈“一切事故是否真的可以预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切事故都可预防”的说法始终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企业实际运营场景来看,这一命题需跳出纯粹的理念探讨,结合资源投入、风险认知、人员特性等现实因素综合考量,其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呈现出“理想目标与现实局限并存”的复杂状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企业安全管理的理想导向来看,“一切事故都可预防”的理念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推动企业建立主动防控思维,倒逼各环节排查已知隐患、完善管理制度。例如,生产型企业通过规范设备巡检流程、优化作业安全规程,可有效预防机械伤害、触电等常规事故;物流企业通过加强驾驶员安全培训、设定车辆限速标准,能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这类可预见的常规风险,只要企业投入合理资源、落实管控措施,确实能将事故概率降至极低,从这个角度而言,“可预防”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回归企业实际运营,诸多现实局限让“一切事故都可预防”难以完全落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先是认知与技术的边界。企业对风险的认知始终受限于当前科技水平与行业经验,面对“黑天鹅”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例如,化工企业可能因未知的化学反应副产物引发爆炸,食品生产企业可能因突发的新型微生物污染导致安全事故,这类超出既有认知范畴的风险,企业无法提前设计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简单归咎于“责任未落实”,显然不符合实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次是成本与效益的平衡。企业作为经营主体,需兼顾安全与效益,无法为“零事故”无限投入成本。以建筑企业为例,明知高空作业存在坠落风险,但若为完全消除风险而将所有高空作业改为地面模拟施工,会导致工期大幅延长、成本急剧攀升,超出企业承受能力。现实中,企业多通过设置防护网、配备安全带等“适度措施”管控风险,而非追求“绝对预防”;又如商场、厂区的露天区域,雨雪天易引发人员滑倒,企业虽能通过铺设防滑垫、设置警示牌提醒,但无法因低概率风险将所有露天区域封闭,这种基于成本考量的“有限预防”,决定了部分事故风险难以彻底消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是人员的生物固有缺陷。企业安全管理终究依赖人的执行,但员工并非“绝对理性的机器”,疲劳、情绪波动、瞬时误判等生理与心理特性,会导致操作偏差。例如,流水线工人因长时间作业产生疲劳,可能误触设备开关;货车司机因家庭琐事分心,可能忽视路况引发事故。这类因“人性波动”触发的事故,并非企业通过安全培训、制度约束就能完全杜绝,若将其简单归为“违章操作”“职责缺失”,甚至道德化、罪责化追责,既不符合客观规律,也会打击员工主动报告风险的积极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更需警惕的是,当“一切事故都可预防”被异化为企业的“零事故”硬指标时,反而会引发安全管理的“形式主义”。为达成考核目标,部分企业会层层下压责任,一旦发生事故便急于寻找“背锅人”,导致过度追责;有的则通过缩小“事故定义口径”,只统计亡人事故、忽略误工伤害,在报表上“实现零事故”。这种“数字安全”并未真正消除风险,反而掩盖了潜在隐患,削弱了企业应对风险的系统韧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事实上,国家推行的“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也从政策层面认可了企业安全管理的现实局限——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承受能力,对低风险事故放弃或降低干预力度,而非要求“预防一切事故”。对企业而言,更理性的安全管理逻辑应是:以“一切事故可预防”为长期目标,推动已知风险的防控;同时正视认知、成本、人性的局限,接受“风险无法绝对为零”的现实,将精力集中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应急处置机制,在“预防”与“应对”之间找到平衡,而非追求不切实际的“绝对零事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