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打开台湾政论节目,时常会疑心自己误闯了喜剧片场——前有“退役少将”于北辰抛出“抽干海水阻航母”的“奇思妙想”,后有卜合礼拿“偷吃wasabi送医”的段子穷追猛打,两人在镜头前唇枪舌剑、肢体推搡,活像一出没有剧本的荒诞剧。只是这出戏的底色,藏着台湾公共讨论场域的集体尴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北辰的“军事言论”,与其说是专业分析,不如说是写给流量时代的“童话”。作为曾身披军装的人,他口中的“防务策略”充满了孩童式的想象:台湾海峡的海水说抽就干,仿佛按下抽水马桶的按钮便能断敌通路;大海上的军舰认红绿灯,亮个红灯就乖乖停航,把现代海战当成了十字路口的早高峰;更荒唐的是“210%导弹拦截率”与“两架3.5代机叠成7代机”的神逻辑,连小学生都懂的“概率上限”“性能定义”,到了他这里成了可以随意揉捏的橡皮泥。这些言论若是酒桌上的玩笑,博人一笑便罢,可它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本应探讨公共议题的政论节目里,由“退役少将”亲口说出,就成了对专业的亵渎,对观众智商的冒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卜合礼的回击,看似犀利,实则是踩着“愚论”往上爬的流量投机。他不戳破于北辰言论中的专业漏洞,反而揪着“偷吃wasabi”的生活糗事反复调侃,用“你戴口罩是因为没脸见人”的人身攻击代替逻辑辩驳,甚至拿“票房过百亿吃屎”的赌约编出“大补礼盒”的段子。这种“以烂制烂”的打法,确实制造了密集的笑点,让观众在“哈哈哈哈”中记住了这场对峙,却也让本该严肃的军事议题,彻底沦为“比谁更会骂”“比谁梗更土”的闹剧。就像两人争论“红灯拦军舰”时,卜合礼不说“海战非交通”的常识,反而笑称“这是最有趣的交通管制”,看似占了上风,实则和于北辰一起,把公共讨论的水位拉到了泥潭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该警惕的,是这场闹剧背后的“娱乐至死”逻辑。当网民为“躲厕所防登陆”的段子点赞,为“走廊互殴”的视频转发,当评论区里满是“建议组相声班子”的调侃,我们其实在默许一种危险的倾向:公共议题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内容的深度,而取决于“好笑程度”;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不再靠专业能力,而靠“出糗频率”。原本该聚焦民生、防务的政论节目,变成了流量的屠宰场——于北辰靠“愚论”博眼球,卜合礼靠“毒舌”涨热度,节目组靠“互撕”拉收视率,连围观的网民,也在一次次点击、调侃中,成了这场游戏的“帮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笑的是,闹剧散场后,没人记得两人争论的核心是什么,只留下“大便哥”“找不到北”的标签,和一堆碎片化的笑料。就像看完一场低俗喜剧,走出影院只记得几个荤段子,却没有半分值得沉淀的思考。台湾的政论场,不该是这样的。它本该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有对防务政策的理性辨析,有对公共利益的严肃探讨,而不是让“军事童话”与“人身攻击”占据舞台中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于北辰们还在编造“抽干海水”的神话,卜合礼们还在拿糗事当武器时,或许该问问:我们的公共讨论,究竟要滑向何处?是继续在流量的泥潭里比烂,还是该重拾理性与专业,让政论节目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毕竟,笑声过后若只剩空洞,这样的“闹剧”,还是少些为妙。</p> 《观政论闹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屏前闹剧惹群嘲,标签翻飞语带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屎名博眼球渐冷,北寻无迹气难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笑谈过后空留味,争议之中失本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让流量遮望眼,何妨静听有良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