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祖孙三代助学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淡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百度</p> <p class="ql-block"> 在红旗渠精神滋养的河南林州,八百里太行叠翠含黛,这里民风淳朴、贤达汇聚,红旗渠渠水奔流不息,传颂着一曲祖孙三代捐资助学的佳话。这就是采桑镇秦家坡村万家:爷爷万荣奎、父亲万福生、孙子万振宇。他们以接力的姿态坚守同一份事业——捐资助学,用爱心托起农家子女求学梦,以善举温暖贫困乡邻的心。他们的故事在村巷间流传,只要提起他们的名字无不翘首称赞。我愿执笔撰文,让这贤德善举远扬。</p> <p class="ql-block"> 首开助学先河的,是万荣奎老人。八十年代,和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揣着一把瓦刀闯天下,顶酷暑冒严寒在工地垒砖砌墙,从懵懂小工到匠师,再到建筑公司经理,完成了从穷到富的蜕变。因自幼失学的遗憾刻骨铭心,见村里孩子因家境窘迫、校舍破旧而眼中黯淡,他终是按捺不住捐资助学的冲动,当即拿出十六万元,建成了家乡秦家坡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当全村人看着孩子们告别漏雨进风的破旧教室,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新课堂,夜晚灯光映着低头苦读的身影,清晨朗朗书声漫过校园,无不为乡贤万荣奎的善举所感动。他的无私慷慨投入,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 而后,万福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将善举做得更深更细。他心里装着家乡的每一个孩子,投资三十六万元不仅建起了学校的微机室,让村里娃指尖触到外面的科技世界;更盖起教师宿舍,改善了园丁们的居住条件,使他们安居乐业,精心育人。福生经营外建二十多个春秋,历经风雨,但助学的善念在他心头从未动摇过。见谁家孩子要因贫辍学,他总是第一时间递上援手,把将要淡出校园的身影拉回课堂。他累计捐赠三千多万元的助学、济困、敬老资金。他从不求名、不图报,只愿老师的教学条件、学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留守儿童背着书包笑靥如花。万福生的鬓角虽染霜白,脸上的满足却比阳光更暖。他的付出,如春雨润物无声,让村里的“小苗”们都能舒展枝叶、向阳生长。</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万振宇又稳稳接过这根接力棒。年轻的他,将祖辈的德行深植于心,更懂教育的关键在师资。他解囊五十万元设立教师基金,为优秀园丁解忧,让他们能潜心执教。这份担当不止于助学;疫情来袭,他连夜调运物资支持防疫;洪水突至,他第一时间组织救援被困群众。近日,他又带头捐资二十万元,倡议建立助学基金,只为让家乡贫困人家的孩子安心逐梦。从万荣奎到万振宇,四十年光阴流转,万家三代资助了无数圆梦学子,在乡邻心中,万家早已是令人敬重的贤达之家。</p> <p class="ql-block"> 兴教、助学、济困已成为万家坚守的家风,代代相传。他们的善举如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今秋同乡贤达人士秦海军、郭雨阳也各捐资五万元注入了该镇的助学基金,善意如溪流汇聚,在当地蔚然成风。回望三代足迹,初心始终如一:以善意为灯,以爱心为火,点亮林州乡村教育的星河。万家祖孙三代的助教善举比太行山厚重,对贫困学子的这份情怀比红旗渠水深长。万家人的贤德,值得深深铭记、代代相传,愿这份善意爱心与人工天河同在,永远在林州大地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