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下我们在奥森拍到过的鸟儿

朱青(拒私聊)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表弟发给我一篇文章《北京——一座你不知道的鸟类天堂》,文中提到北京这座古老的帝都,目前记录在案的鸟类已达519种。文中特别提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录到的鸟类也已超过了300种。因为距离不远,自从喜欢上“打鸟”,我们常常去奥森公园拍摄各种鸟儿,这些年累计起来,“打鸟”的成绩也不少,从最常见的小麻雀、喜鹊到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从美丽的红觜蓝鹊到萌萌的棕头鸦雀,种类应该也不少了,但从未认真盘点过一共拍到过多少种鸟儿,这篇文章就来盘点一下,近些年我们在奥森拍到的鸟儿们。</p> <p class="ql-block">1、<b>麻雀</b>(学名:Passer montanus)是雀科麻雀属的小型鸟类,别名家雀、只只等。麻雀广泛分布于欧洲、中东、中亚、东亚、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在中国全境也有分布9</p> <p class="ql-block">2、<b>喜鹊</b>(学名:Pica serica)是雀形目鸦科鹊属的鸟类。喜鹊体型中等,体长约为38-48厘米。雄鸟的头部、颈部、背部至尾覆羽均呈黑色,并带有紫蓝色和蓝绿色光泽,其肩部羽毛为白色,腰部则杂有灰白色。尾羽为黑色,但末端带有蓝色和紫蓝色的光泽带。翅膀外侧覆羽为黑色,内侧飞羽则黑白相间,端部为黑色,均带有蓝绿色的金属光泽。雌鸟与雄鸟的体色大致相似,但其光泽不如雄鸟显著,下体黑色部分有时呈乌黑或乌褐色,白色部分有时稍带灰色。</p><p class="ql-block">喜鹊在中国的分布极其广泛,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在国际上,它们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阔地区。</p> <p class="ql-block">3、<b>灰喜鹊</b>是雀形目鸦科灰喜鹊属的鸟类,俗称山蛮子,在中大型鸣禽中属于外形小巧的鸦科鸣禽,体长约35厘米。成鸟额、头顶、枕、头侧及后颈为微具蓝色金属光泽的黑色;黑色帽状色块下方的浅灰色羽毛围合成一不明显的灰白色领环;肩、背、腰和尾上覆羽土灰色,头部黑色区域为斑驳的灰褐色。</p><p class="ql-block">灰喜鹊常群栖于低海拔各种生态环境(林地、农田、湿地和城市等),喜伴人而居,喜在城市和村庄中集小群活动,在大树高处主干分杈处营巢。常于树上、地面及树干上觅食金龟子、金针虫、椿象、步行虫、舟蛾、枯叶蛾、蜂、蝇、蚂蚁和松毛虫等昆虫,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4、<b>燕雀</b>是雀形目燕雀科燕雀属鸟类,又称虎皮雀、麻蜡、虎皮燕鸟。</p><p class="ql-block">燕雀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基部黄色先端黑色;虹膜褐色,喙黄色,喙端黑色。分布于北欧、南欧和亚洲等地。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和海南岛外的各地区。常栖息于山区和平原的林地,也会在林缘、灌丛和城市园林中出现。喜成群活动。以草籽、果实和农作物为食,繁殖期则主要吃昆虫。繁殖期在5—7月。窝卵数通常为4枚,卵绿色且有紫红斑,雏鸟晚成。燕雀为旅鸟或冬候鸟。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5、<b>家燕</b> (学名: Hirundo rustica ) 是一种隶属于燕科燕属的小型鸣禽。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 (ITIS) 将家燕划分为 7 个亚种。家燕体长15-19厘米,体重14-22克 。体形纤细,翅狭长尖锐,尾羽呈深叉状,俗称“燕尾”,上体蓝色,具备显著的识别特征 。家燕几乎遍及全球,繁殖于北半球。冬季迁徙至非洲南部、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越冬。家燕主要以飞行中捕食双翅目昆虫为主,不善啄食。</p> <p class="ql-block">6、<b>红嘴蓝鹊</b>是一种体态美丽的鸟,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至后颈、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全为黑色,顶至后颈各羽具白色、蓝白色或紫灰色羽端,且从头顶往后此端斑越来越扩大,形成一个从头顶至后颈,有时甚至到上背中央的大型块斑。背、肩、腰紫蓝灰色或灰蓝沾褐,尾上覆羽淡紫蓝色或淡蓝灰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尾长、呈凸状。中央尾羽蓝灰色具白色端斑,其余尾羽紫蓝色或蓝灰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两翅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基部紫蓝色,末端白色,次级飞羽内外翈均具白色端斑,外翈羽缘紫蓝色。下体喉、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有时沾蓝或沾黄色。虹膜桔红色,嘴和脚红色。</p> <p class="ql-block">7、<b>画眉鸟</b>(学名:Garrulax canorus):是鸟纲、画眉科的中型鸟类。体长约23厘米。上体橄榄色,头顶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纵纹,眼圈白色,并沿上缘形成一窄纹向后延伸至枕侧,形成清晰的眉纹,极为醒目。下体棕黄色,喉至上胸杂有黑色纵纹,腹中部灰色。虹膜橙黄色或黄色,上嘴橘色,下嘴橄榄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或浅角色。</p><p class="ql-block">画眉鸟善鸣唱,从早到晚几乎唱个不停,鸣声婉转动听,特别是繁殖季节,雄鸟尤为善唱,鸣声亦更加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和富有变化,尾音略似“mo-gi-yiu-”,因而古人称其叫声为“如意如意”。</p> <p class="ql-block">8、<b>灰头绿啄木鸟</b>是啄木鸟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鸟类。雄鸟额及头顶前部朱红色,眼先和颊纹黑色,枕部黑色,头后和颈部灰色,背和翼上覆羽绿黄色,飞羽黑褐色具白斑,尾羽色深或染绿色,并具深色横斑,颊、喉、胸和腹部灰色,两胁染绿色,尾下覆羽灰色。雌鸟顶冠灰色,或具黑色条纹或全黑,而无红斑,其余体色似雄鸟。虹膜红褐色,嘴近灰色,脚蓝灰色。灰头绿啄木鸟分布覆盖欧亚大陆,在中国广泛分布各省。</p> <p class="ql-block">9、<b>普通夜鹰</b>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鸟类,又称贴树皮、鬼鸟、夜鹰。嘴黑色,眼深褐色,喙短小但嘴裂甚大,嘴边具须,眼睛较大,翼较尖,脚甚短小。整体体色似树皮,呈斑驳的灰褐色,雄鸟为白色,雌鸟为皮黄色;脚黑褐色。</p><p class="ql-block">普通夜鹰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在中国分布于华东、华南至西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林中草地上或卧伏于阴暗的树干上。以天牛、金龟子、甲虫、夜蛾、蚊等昆虫为食。繁殖期5-8月。普通夜鹰是森林益鸟,害虫天敌。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9</p> <p class="ql-block">10、<b>震旦鸦雀</b>,(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体长20厘米,体重18-48 克。 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由于这种鸟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中,且数量过于稀少,中国人叹为“鸟中大熊猫”。夏季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震旦鸦雀体型娇小,活泼好动,嘴里不断发出短促的“唧唧”声,在树枝上稍作停留后,又一阵风似地轰然飞去,极少下到地面活动。它们吃昆虫,也啄食种子。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p> <p class="ql-block">夏日仍留在奥森芦苇丛中的震旦鸦雀</p> <p class="ql-block">11、<b>金翅雀</b>(学名:Chloris sinica)是燕雀科、绿金翅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重约19克,体长12-14厘米。因身体的羽毛总体上呈淡黄色或灰褐色,翅膀为金黄色,故名金翅雀。</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也出现于城镇公园、果园、苗圃、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丛中或树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金翅雀羽色华丽,鸣声清脆轻柔,音韵美妙。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籽等,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等地。</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季奥森的向日葵园里会有许多金翅雀来觅食。</p> <p class="ql-block">12、<b>鹪鹩</b>,(学名:Troglodytes):是一类小型鸣禽,身长在10-17厘米之间。头部浅棕色,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鹪鹩常于夏时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湿密林和灌木丛中、冬时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带以及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而雏鸟主要喂食蝗虫,蟋蟀,毛毛虫。分布于南美、北美、欧亚大陆及北非。</p> <p class="ql-block">13、<b>黄苇鳽</b>(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绿,卵圆形。育雏期14-15天。</p> <p class="ql-block">14、<b>大麻鳽</b>(jiān)(学名:Botaurus stellaris)属大型鹭类,体长59-77厘米。身较粗胖,嘴粗而尖;颈、脚较粗短;头黑褐色;背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点;下体淡黄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纵纹;嘴黄褐色;脚黄绿色。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亦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甚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p> <p class="ql-block">15、<b>棕头鸦雀</b>是雀形目莺鹛科棕头鸦雀属鸟类,体色整体呈棕粉褐色。头部粉褐色,头顶和飞羽棕红色,背、翼上覆羽和腰部棕褐色,尾暗褐色,雌雄同型。棕头鸦雀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朝鲜、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部分地区,包括台湾。栖息于中、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林缘灌丛或山顶灌丛,也见于公园、苗圃和农田。成对或者成小群、秋冬季节集大群活动。鸦雀是比较常见而数量又多的一种小形鸟类,因食物中害虫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益鸟。</p> <p class="ql-block">16、<b>白头鹎</b>(Pycnonotus sinensis),别名白头翁、白头婆、中国鹎等,为鹎科鹎属的小型鸣禽,体长17~22cm,体重26~43g,雌雄羽色相似,白色枕环从眼睛后部延伸到颈背,是该物种的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白头鹎主要分布于越南的北部、琉球群岛、中国中东部及南部各省区。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至平原地区的森林等地,也会生活在村落和城市公园。常呈3~5只至10多只小群活动,性格活泼,擅长鸣叫;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种子和水果为食,食物偏好具有季节变化性。每年的繁殖期为4~8月,一窝有3~5枚卵,孵化期间,亲鸟会用身体替鸟巢挡雨,寿命长达10~15年。温度低时白头鹎会聚集取暖,温度高则会散开。</p> <p class="ql-block">17、<b>黄臀鹎</b>,又称黄屁屁,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成鸟额、头顶至枕部黑色,无明显冠羽,尾下覆羽鲜黄色,其余下体乳白色;虹膜茶褐色,喙和脚黑色,下喙基部两侧各有一小红点。</p><p class="ql-block">黄臀鹎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周围地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西南和东南沿海等地,较为常见,为留鸟。除繁殖期外成群活动;主食植物种实,兼食昆虫,幼鸟主要吃昆虫;冬季吃乌桕等种子,夏季吃多种浆果、梨果等果实,以及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繁殖期在4-7月。黄臀鹎是中国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18、<b>大斑啄木鸟</b>隶属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雄鸟头顶黑色,枕部红色,眼先、颊部和耳羽白色,颈部污白色,下嘴基部至后颈有1道黑色条纹并与从颈侧延伸到胸侧的黑色条带相连,背和两翼黑色,肩部具1个大的白色斑块,翼上具白色横斑,尾黑色,外侧尾羽白色具黑斑,前胸和腹部污白,下腹部至尾下沾红色;雌鸟似雄鸟但枕部无红色。</p><p class="ql-block">大斑啄木鸟广泛分布于中国各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树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阔叶林较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甲虫、小蠹虫、天牛幼虫等鞘翅目和鳞翅目的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吃橡子、松子和草籽等植物性食物。</p><p class="ql-block">大斑啄木鸟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三有”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19、<b>戴胜</b>(学名:Upupa epops),又名香香鸡、山和尚、臭姑鸪、臭咕咕等,为戴胜科戴胜属鸟类。戴胜体型中等,雌雄同型,两性羽色相似,整体呈橘褐色。体长25~32厘米,雄鸟体重53~81克,雌鸟体重38~57克。其头顶羽冠颜色为棕红色或沙粉红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后部的冠羽渐长。戴胜的嘴黑色,基部呈淡铅紫色,自基处起稍向下弯,其头、颈、胸淡棕栗色,沾淡葡萄酒色,上下背间有黑色、棕白色、黑褐色3道带斑及1道不完整的白色带斑,并连成的宽带向两侧围绕至翼弯下方。</p> 冬日的草丛中觅食的戴胜 <p class="ql-block">20、<b>普通翠鸟</b>(学名:Alcedo atth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30-45克。</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有灌丛或树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翠鸟的繁殖期为5-8月,寿命一般为两年。分布于北非、欧亚大陆、日本、印度、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除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外,可见于其他各省。</p><p class="ql-block">翠鸟是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师常用的题材,这类题材不仅出现于绘画和瓷器装饰上,还出现于丝织品、玉雕、木雕等器物上。</p> <p class="ql-block">21、<b>灰椋鸟</b>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动物。其体长约20厘米,体羽大部分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色,带有黑纹;喉和上胸灰黑色,雄鸟羽色较雌鸟深,头部黑色,头侧白色杂以黑纹,头顶具铜绿色光泽,并有一道白斑,除中央尾羽外,其余羽毛先端均具有白斑。</p> <p class="ql-block">22、<b>水鹨</b>(学名:Anthus spinolett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7厘米,翼展23至28厘米,寿命9年。是体羽偏灰色而具纵纹的鹨。上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耳后有一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野外停栖时,尾常上下摆动。外侧尾羽具白,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木丛、草原、河谷地带。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蜘蛛、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还吃苔藓、谷粒、杂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23、<b>红喉鹨</b>(学名:Anthus cervin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一种身长约15厘米的褐色鹨。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多栖息灌丛、草甸地带、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北极海岸地带,西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东至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见于西欧、英国、朝鲜和日本等地。</p> <p class="ql-block">24、<b>乌鸫</b>(学名:Turdus 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又称百舌、反舌、白舌、黑鸫、黑鸟等。体长约为26-28cm,体重55-126克;雄鸟上体包括两翼和尾等呈黑色,下体呈黑褐色,颏部缀以棕褐色羽缘,喉亦微有此色渲染。雌鸟上体包括两翼和尾黑褐色,背部较浅,颏和喉均呈浅栗褐色,缀以黑褐色纵纹,下体余部亦为黑褐色,但稍沾栗色;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褐色。</p> <p class="ql-block">25、<b>八哥</b>(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是椋鸟科、八哥属鸟类。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鼻须及额羽簇形成长而竖直的羽簇冠羽,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橘黄色,喙乳黄色,脚黄色。雌雄同型;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脚暗黄色;两翼具白色翼斑,飞行时甚为醒目,似“八”字,故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p><p class="ql-block">八哥在中国南方的种群数量较普遍,既是重要的农林益鸟,也是颇受欢迎的笼养鸟。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也能模仿简单的人语,在中国广被人们笼养,而且被引种到菲律宾和加拿大等地。</p> <p class="ql-block">26、<b>拟八哥</b>( 英文名:Common Grackle,学名:Quiscalus quiscula ),是雀形目拟鹂科拟八哥属的鸟类。喙长尾长,眼淡黄色,头部羽毛蓝紫色,身上羽毛暗铜色。杂食,吃昆虫、小鱼、蛙类、鸟蛋、浆果、种子、谷类。体长约30公分,群居。</p> <p class="ql-block">27、<b>银喉长尾山雀</b>(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是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小型鸣禽。体型非常小。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分布于布于华北、华中及华东地区,向西分布至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四川中部和云南西北部等地。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等地,也见于果园、城市公园、湿地芦苇等生境。喜集群。性活泼好动,常倒挂在树枝上取食。</p> <p class="ql-block">28、<b>大山雀</b>(学名:Parus major)是山雀科、山雀属的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翼展23-26厘米,体重16-21克。是黑、灰及白色山雀。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针叶林、红树林及林园。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分布于西亚部分地区穿过南亚直至东南亚。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p> <p class="ql-block">29、<b>褐头山雀</b>是雀形目山雀科鸟类。成鸟额、头顶至后颈乌褐色,眼先、耳羽、颊和颈侧形成大白斑;上体褐灰色;飞羽褐色,外翈羽缘蓝灰色;尾羽褐色具黑褐色羽轴,除中央尾羽外,外翈均具有淡灰色羽缘;下体颏、喉褐黑色略杂有白色,其余下体污白色,有的两胁沾有淡赭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脚铅褐色。</p> <p class="ql-block">30、<b>沼泽山雀</b>是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体长10-13厘米,体重10-14克。成鸟头顶至后颈为富有金属光泽的黑色,头侧自眼以下的脸颊、耳羽和颈侧均为微沾灰的白色;上体沙灰褐色;飞羽灰褐色具淡色羽缘和黑褐色羽干;尾羽灰褐色,除中央尾羽外,外用羽缘白色;下体颏、喉黑色,其余部分连同翼下覆羽均为白色,两脉沾沙棕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脚铅黑色。幼鸟似成鸟,但羽色较为苍淡,头顶黑色缺乏光泽。沼泽山雀共分化为8个亚种,中国有4个亚种。</p> <p class="ql-block">31、<b>黄腹山雀</b>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鸟类,嘴蓝黑色或灰蓝黑色。头、喉胸斑黑色,颊斑、颈后斑白色,上体蓝灰色,腰银白色,翼具两排白色点斑,下胸、腹鲜黄色;尾黑色,最外侧尾羽基部、其余尾羽中部外和羽端白色;脚蓝灰色。雌鸟头部浓灰色,白喉与颊斑之间有灰色下颊纹,眉具浅点。幼鸟似雌鸟但色暗,上体多橄榄色。黄腹山雀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32、<b>黑头鳾</b>(学名:Sitta villosa):是小型鸣禽,体长10-12厘米,头顶黑色、头颈短,上体石板灰蓝色具白色或皮黄色眉纹和污黑色贯眼纹,下体灰棕色或棕黄色。</p><p class="ql-block">黑头鳾常栖息于低山至高山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常在树干、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食物为鞘翅目、金花虫、步行虫、胡蜂、鳞翅目幼虫、膜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分布于中国、朝鲜、俄罗斯等地。</p> <p class="ql-block">33、<b>黄腰柳莺</b>是莺科柳莺属鸟类。成鸟上体橄榄绿色,头顶色较暗,中央有一道淡黄绿色纵纹从额延伸至后颈,长眉纹芽黄色,贯眼纹暗绿褐色,头侧余部暗绿黄色;翼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外翔羽缘黄绿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淡芽黄色,形成两道明显的置斑;腰黄色,形成明显的横带;尾羽暗褐色,外翔羽缘黄绿色。黄腰柳莺繁殖于中亚至东亚,越冬于中南半岛等地。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北京、陕西、甘肃、青海和四川等地,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主要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常活动于树顶枝叶层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高大的树冠层中。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顶枝叶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食物主要为昆虫。</p> <p class="ql-block">34、<b>极北柳莺</b>(学名:Phylloscopus borealis):体长11-13厘米,体小偏灰橄榄色,具明显的黄白色长眉纹,眼先及过眼纹近黑。上体概呈灰橄榄绿色;具甚浅的白色翼斑,大覆羽先端黄白色,形成一道翅上翼斑,中覆羽羽尖成第二道模糊的翼斑,尾下覆羽更浓著。</p><p class="ql-block">极北柳莺喜欢开阔有林地区、红树林、次生林及林缘地带。加入混合鸟群,在树叶间寻食。</p> <p class="ql-block">35、<b>褐柳莺</b>(学名:<i style="color:rgb(136, 136, 136);">Phylloscopus fuscatus</i>)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上体灰褐,嘴细小,腿细长。眉纹棕白色,贯眼纹暗褐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乳白色,胸及两胁沾黄褐。指名亚种眉纹沾栗褐,脸颊无皮黄,上体褐色较重。常隐匿于沿溪流、沼泽周围及森林中潮湿灌丛的浓密低植被之下,高可上至海拔4000米。翘尾并轻弹尾及两翼。鸣声为一连串响亮单调的清晰哨音,以一颤音结尾。</p> <p class="ql-block">36、<b>棕脸鹟莺</b>(学名:Seicercus albogularis):体长10厘米,是一种色彩亮丽而有特色的莺鸟。头栗色,具黑色侧冠纹。上体绿,腰黄色。下体白,颏及喉杂黑色点斑,上胸沾黄。</p> <p class="ql-block">37、<b>北红尾鸲</b>是雀形目鸫亚科红尾鸲属的一种鸟类,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宁夏、贵州、云南、西藏、台湾和海南等地。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地带,常立在突出的枝条上,尾上下颤动和点头。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性胆怯。以昆虫及植物种子为食。北红尾鸲所食昆虫多数危害农作物、果树或林木,所以此鸟有益于农、林业,应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38、<b>红喉姬鹟</b> 学名Ficedula parva,为雀形目鹟科姬鹟属小型鸟类,体长13厘米,有两个亚种。繁殖于古北界,冬季迁徙至中国、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菲律宾及婆罗洲。栖息于低山丘陵与山脚平原林中,单独或成对活动,捕食昆虫及其幼虫。</p> <p class="ql-block">39、<b>灰林鵖</b>(学名:Saxicola ferrea),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雄鸟上体暗灰色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长而显著,两翅黑褐色具白色斑纹,下体白色,胸和两胁烟灰色。雌鸟上体红褐色微具黑色纵纹,下体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p><p class="ql-block">灰林鵖是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般营巢于低矮灌丛和草丛间,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亚洲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40、<b>灰纹鹟</b>(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体长14厘米,体重22克。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鸣禽。体羽为褐灰色,眼圈白,下体白,胸及两胁满布深灰色纵纹。额具一狭窄的白色横带,并具狭窄的白色翼斑。翼长,几至尾端。较乌鹟而无半颈环,较斑鹟体小且胸部多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p> <p class="ql-block">41、<b>北灰鹟</b>(学名:Muscicapa dauurica):体重9-16克;体长103-143毫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主要栖息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是山地溪流沿岸的混交林和针叶林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见成3-5只的小群,从栖处捕食昆虫,回至栖处后尾作独特的颤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42、<b>黑卷尾</b>是雀形目卷尾科一属,又称铁练甲、铁燕子、铁林哥、羊蹄刺、榨油郎,体长约30厘米全身蓝黑色而具金属光泽,尾长且分叉较深。幼鸟似成鸟,金属光泽弱,下腹部具近白色的横纹。虹膜暗红色,嘴黑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黑卷尾主要分布在亚洲伊朗东南部、阿富汗南部、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及非洲大陆热带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麓,常在溪谷、沼泽、果园等林缘开阔地活动。多成对或小群活动,喜栖于高大乔木或电线上。黑卷尾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43、<b>银耳岩吸蜜鸟</b>(学名:Lichmera incana)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岩吸蜜鸟属鸟类,成年个体体长13-17厘米,雄鸟体型较大。其体表呈暗绿棕色与灰橄榄色相间,具有银灰色脸颊与深灰色头顶,黑色细长喙略下弯,腿脚呈蓝灰色,幼鸟体色较淡且无银颊特征。</p> <p class="ql-block">44、<b>大杜鹃</b>(学名:Cuculus canorus),俗称布谷鸟,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一种中型攀禽。大杜鹃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速而有力,主要以鳞翅目幼虫为食。作为一种夏候鸟,它们在欧亚大陆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繁殖,冬季则迁徙至非洲和东南亚。大杜鹃是典型的种间巢寄生鸟类,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通常将卵寄生在雀形目鸟类巢中,由寄主父母对幼鸟进行照顾。</p> <p class="ql-block">45、如果湖边的树上有大杜鹃,那么湖边的芦苇里一定有大苇莺,<b>大苇莺</b>(学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属小型鸟类,雌雄两性羽色相似。大苇莺常栖息于海拔200-1500米的湖畔、河边、水塘、芦苇沼泽的茂密芦苇丛中,或附近的灌木丛和园林。常栖匿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有时也飞至附近的树上。主食昆虫。</p> 大杜鹃(布谷鸟)从不自己孵化哺育,其在产卵期,伺机潜入大苇莺巢穴产下一卵,并叼扔大苇莺其中一卵替换。由于两种鸟卵的颜色、斑纹、形状极为相似,大苇莺回巢并不发觉。两周后小杜鹃先行破壳出世,还未睁眼即趁养母外出,凭其强壮的身体,把大苇莺的卵全部踢出巢穴甩掉。可怜的大苇莺妈妈,并不知晓喂养的幼崽并非自己亲生骨肉,而日夜捕捉,用自己小小的身躯,喂养身体硕大的杜鹃幼鸟。小杜鹃在羽毛丰满自食其力之时,便在其亲生父母的召唤下不辞而别,而可怜的大苇莺妈妈因找不见宝宝,就立于枝头悲鸣泣叫。虽然各家养娃都不容易,但大苇莺妈妈们尤其值得同情,😮‍💨唉!大自然竟然是这样安排的。 <p class="ql-block">46、<b>燕隼</b>(学名:Falco subbuteo):是隼科、隼属的鸟类。体长约36厘米,体重140-340克。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雌鸟比雄鸟稍大;头部和颈后主要为灰黑色,颈后有一乳白色领斑;上体其余部分羽毛灰色,尾部稍淡,都具有黑褐色羽干斑;下体为棕褐色,胸部、腹部和两胁密缀有黑褐色纵纹;肛周以下至两腿羽为绣红色,有时稍杂有黑纹。</p> <p class="ql-block">47、<b>灰头鹀</b>是鹀科鹀属鸟类。体长14厘米左右,雄性繁殖羽嘴基、眼先、颊和颏斑灰黑色;头全部、颈周和胸绿灰色;背浅褐色,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常常结成小群活动,杂食性,非繁殖期以草籽、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主食,繁殖期主要以鳞翅目昆虫幼虫和其他昆虫为食,一般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5-7月雄鸟非繁殖羽和雌鸟头灰褐色,眉纹淡黄灰色,下颊纹白色;喉和上共有3个亚种,中国均有分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常常结成小群活动,杂食性,非繁殖期以草籽、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主食,繁殖期主要以鳞翅目昆虫幼虫和其他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span></p> <p class="ql-block">48、<b>东亚石䳭</b>(学名:Saxicola stejnegeri),为雀形目鹟科石䳭属鸟类。其英文名为Amur Stonechat,栖息环境与黑喉石䳭相似但海拔分布较低。该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可见小群。繁殖种群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越冬种群见于东南部,迁徙时广泛出现于东部各地。鸣声为单调且带有颤音的“da-da”声</p> 东亚石䳭雌鸟 <p class="ql-block">49、<b>白喉石䳭</b>(学名:Saxicola insignis)是鹟科、石䳭属小型鸟类,体长14-15厘米。雄鸟上体黑色具大型白色翅斑,尾上覆羽白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锈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具两道宽阔的棕褐色横斑,下体锈棕色,喉和胸较暗。特征明显。</p><p class="ql-block">白喉石䳭是一种高原灌丛草地鸟类。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高山裸岩灌丛地区,尤喜河谷或山谷附近多岩石的灌丛草地。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多栖于岩石或灌木上。性孤僻。具石䳭的典型特性但多在地面取食。停栖于矮树丛的顶部,跃起捕食昆虫。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到阿尔泰和蒙古西北部,冬季见于印度北部、尼泊尔、中国、不丹等地。</p> <p class="ql-block">50、<b>棕背伯劳</b>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鸟类。头顶至上背灰色;肩羽、下背至尾上覆羽红棕色,翅和尾羽黑色;前额左右有相连的黑色贯眼线。嘴较为锋利,上喙具弯钩;爪锋利;尾长且窄。黑化型体型与普通型无差别,但羽色有不同程度黑化。棕背伯劳主要分布于西亚、中亚、南亚、菲律宾及新几内亚等地。在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南各省也能看到其身影。喜欢干燥开阔的栖息地,通常栖息在灌木从或电线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多单独活动;性凶猛,常飞出捕食飞行中的昆虫。以昆虫、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span></p> <p class="ql-block">51、<b>牛头伯劳</b>(学名:Lanius bucephalus Temminck et Schlegel),又称“红头伯劳”,是伯劳科、伯劳属下的一种鸟类。牛头伯劳全长可达220毫米。喙强健具钩和齿,头顶及枕部栗红;背羽灰褐色;尾羽褐色;黑色贯眼纹明显,尾羽褐色;下体羽棕白,两胁深棕色。牛头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疏林和林缘灌丛草地,性活跃,鸣声粗厉洪亮,主要以昆虫为食。</p><p class="ql-block">牛头伯劳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朝鲜、日本;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保护等级为低危。</p> <p class="ql-block">52、<b>白鹡鸰</b>(学名:Motacilla alba),别名白面鸟、白颠儿,是鹡鸰科鹡鸰属鸟类。为中等体型,体长16-20厘米,体重约为15-30克。上体呈灰色或黑色,下体呈白色,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头后侧、颈背部以及胸部具有黑色斑纹,雌鸟似雄鸟而颜色更暗,幼鸟体羽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p><p class="ql-block">白鹡鸰在中国国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北非、东亚,南迁至东南亚越冬。主要栖息于水域岸边、湿地等环境,也见于人类村落或城镇。主要以昆虫为食,通常成对或成3-5只小群进行活动,喜欢滨水活动,大部分时间在地面活动,较少上树。大多数种群为候鸟,少数为留鸟。白鹡鸰不受全球威胁,能很好地适应人类环境。2018年,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p> <p class="ql-block">53、<b>灰鹡鸰</b>(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鸟类,俗名黄腹灰鹡鸰、灰鸰。头部和上体灰色;眉纹和颊纹白色;下体黄色;冬季喉部白色,夏季繁殖期喉部黑色。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区别为腿肉红色。</p><p class="ql-block">灰鹡鸰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在中国广泛分布。</p> <p class="ql-block">灰鹡鸰</p> <p class="ql-block">54、<b>朱颈斑鸠</b>,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鸟类。其体长约27-34厘米,前额淡蓝灰色,到头顶逐渐变为淡粉红灰色;后颈有一大块黑色领斑,其上布满白色或黄白色珠状似的细小斑点,上体余部褐色,羽缘较淡。朱颈斑鸠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特别是农作物种子,如稻谷、玉米、小麦、豌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绿豆等,有时也吃蝇蛆、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其营巢于树木和灌丛间,或在岩石缝隙中或沙滩草丛中;巢由枝条编织成粗糙的平盘状,其上不放置任何衬垫物;朱颈斑鸠每年通常产卵为2-4枚,也有些种类一年育雏两次,孵卵期14~18天;雏鸟为晚成鸟,孵出后前几天内雌雄亲鸟以“鸽乳”哺喂。</p> <p class="ql-block">55、<b>乌鸦</b>是雀形目鸦科(Corvidae)鸦属(Corvus)鸟类的通称。截至2024年,在生物物种名录(COL)中显示鸦属共有46个种,57个亚种。乌鸦是中大型鸟类,体长一般在40~70厘米之间。喙为纯黑色,鼻孔完全被硬直的鼻须遮盖,体羽多为黑色或黑白相间,黑色羽毛通常带有紫蓝色的金属光泽;翅长于尾,尾端呈凸状;腿与脚呈纯黑色。乌鸦广泛分布于全球,从炎热的沙漠到极地地区均可见其身影。</p> <p class="ql-block">56、<b>绿头鸭</b>是雁形目鸭科鸭属鸟类,又名野鸭。体长约58厘米。雄鸟头绿色,有一白色领环,胸栗色,翼镜蓝绿色,尾上、下覆羽黑色,嘴黄绿色,脚橙红色;雌鸟嘴橙黄色,贯眼纹黑褐色,全体褐色,有暗褐色斑纹。绿头鸭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喜结群活动,夏季结小群,秋季结大群南迁越冬,春末北迁。飞翔能力强,善于在水中游泳和戏水,擅长在水中觅食。食性广而杂,常以植物的种子、茎、叶和藻类、谷物以及小鱼小虾、甲壳类动物、昆虫等为食。</p> <p class="ql-block">蔷薇花下的绿头鸭,哥俩好</p> <p class="ql-block">57、<b>太平洋黑鸭</b>,(学名:Anas superciliosa),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体长47-61厘米,翼展82-93厘米,体型较大。整体羽毛主要是斑驳的褐色、棕色和浅黄色。全身有深褐色至浅黄色的条纹和斑点,羽毛有白色或黄色边缘。雌鸭羽色与雄鸭相同,但在顶冠上是棕色而不是黑色。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p> <p class="ql-block">58、<b>北美黑鸭</b>(学名:Anas rubripes)是鸭科鸭属的中型游禽,体长54-59厘米,翼展88-95厘米。雄鸭体羽呈暗褐色,喙黄色,面部具深褐色眼纹;雌鸭喙为暗灰绿色并带黑斑,次级飞羽泛青紫色光泽,翼镜呈亮银色。该物种栖息于淡水湖泊、河流、沼泽及沿海盐沼,秋季迁至东海岸越冬,游泳时尾部常露出水面且潜水行为较少。主要以水生植物种子、农作物为食,兼食昆虫、甲壳类和无脊椎动物。</p> <p class="ql-block">59、<b>赤麻鸭</b>(拉丁学名:Tadorna ferruginea)是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大型戏水鸭。全身橙黄色,略带棕色,头和颈羽色浅,呈淡黄色或带灰色;翼和尾黑色,翼上覆羽白色;眼棕色,嘴端黑色;腿和脚红色,爪黑色;雄鸭生殖季节有黑色的颈环,雌性缺乏黑色颈环,头部灰色或呈白色;雄鸭比雌鸭体型大。</p><p class="ql-block">赤麻鸭在中国分布于云南、东北、新疆、西藏和四川等地区,欧洲东南部、亚洲东部、蒙古及非洲西北部也有分布。赤麻鸭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生性好斗,在冬季,白天整日集群停栖于冰面,未见取食,傍晚鸭群飞离冰面取食,以草、谷物、陆生植物嫩芽、沉水植物陆生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食,亦可取食小型鱼类与两栖类。</p><p class="ql-block">赤麻鸭曾在中国的种群数量较为丰富,尤其北部冬季和迁徙期间是最为丰富,是中国主要产业鸟类之一。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因过度狩猎和生境被破坏,赤麻鸭种群数量日趋减少。现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60、<b>赤颈鸭</b>是雁形目鸭科鸭属鸟类,俗称红鸭。雄鸟嘴灰色,先端黑色;头和颈红褐色,前额黄色;背和两胁灰白,且具暗褐色波状细纹;翅上覆羽白色,飞行时可见白色覆羽和绿色翼镜。雌鸟大致为黑褐色,翼镜暗灰褐色。</p> <p class="ql-block">61、<b>鸳鸯</b>(Aix galericulata),别名乌仁哈钦、匹鸟、官鸭等,是鸭科鸳鸯属一种鸟类。鸳鸯属于小型鸭类,重量约为428克~693克,平均体长为43厘米~51厘米。雌雄异色,雄性鸳鸯繁殖期时,从额部到颈部有艳丽的羽冠,头顶两侧有纯白色的眉纹,三级飞羽的最后一枚外羽片的内羽片扩大呈扇状,直立如“帆”,呈栗黄色。非繁殖期的雄性鸳鸯体色与雌性鸳鸯相似,总体上呈现灰色和白色到棕色和绿棕色不等。</p><p class="ql-block">鸳鸯是湿地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物种之一,具有生态、科研和观赏价值。由于鸳鸯代表婚姻的幸福和忠诚,常被描绘在陶瓷、漆器和纺织品上,作为与婚礼相关的吉祥符号。各国也都有以鸳鸯为对象创作的画作、玉器等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62、<b>斑头雁</b>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克什米尔、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地。在中国,大多数分布于中国西北、东北、华北、长江流域以南。</p><p class="ql-block">斑头雁是夏候鸟、旅鸟。在中国数量较多,目前中国的繁殖种群数量估计达到2万只。因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在中国越冬的估计不足8000只。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斑头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又称白头雁、黑纹头雁。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两道黑色带斑,嘴橙黄色,嘴甲黑色,脚和趾橙黄色,背部淡灰褐色,羽端缀有棕色,形成鳞状斑;颏、喉污白色,缀有棕黄色;胸和上腹灰色,下腹及尾下覆羽污白色,两胁暗灰色,具暗栗色宽端斑。幼鸟头顶污黑色,不具横斑。两性相似,雄鸟略小。寿命一般达20—30年。</p> <p class="ql-block">63、<b>白鹭</b>是鹈形目鹭科白鹭属中型涉禽。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通称白鹭。体型中等,具有黄色趾;繁殖期时,眼先裸皮为粉红色,头部具有两根条状饰羽,背部和胸部具有蓑羽。非繁殖期时,眼先裸皮为黄绿色,没有头部饰羽和背部蓑羽。雌雄无明显差异。白鹭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等地,非洲、欧洲中南部、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湖泊、水塘、河口等水域,常集小群活动于浅水或河滩。常白天于水域觅食,夜晚飞回林地休息。白鹭捕食小鱼、虾、蛙类、软体动物、昆虫等,也啄食少量植物种子。繁殖期3-7月,孵化期约25天,雌鸟留守营巢,由双亲共同孵化哺育。寿命约10年。</p> <p class="ql-block">64、<b>苍鹭</b>(拉丁学名:Ardea cinerea),别名老等、青庄、捞鱼鹳等,是鹈形目鹭科鹭属的一种大型涉禽。苍鹭体长0.75-1.1米,体重0.9-2.3千克,喙、颈、足纤长,上半身主要为灰色,腹部为白色。成鸟过眼纹为黑色,黑色羽冠在头顶和枕部两侧如辫子一样,飞羽、翼角及两道胸斑为黑色;头、颈、胸及背白色,颈具黑色纵纹,余部灰色。喙黄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苍鹭分布在非洲、欧亚大陆、朝鲜并日本至菲律宾及巽他群岛,在中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南方种群基本为留鸟,在东北等地繁殖的种群会南迁越冬。苍鹭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沼泽、水库、鱼塘、海岸等浅水区域,成对或小群活动。以鱼类等水生动物为主,也啄食昆虫、爬行类、两栖类,甚至小型哺乳类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65、</span><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夜鹭</b><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Nycticorax nycticorax),是鸟纲、鹭科、夜鹭属的一种鸟类,别名水洼子、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鹤。作为一种中等大小的水栖禽类,夜鹭体长约46至60厘米,体重约700克,喙部尖细,头和身体连接的颈部较短,身体粗胖,腿部较长。体色上,其额部、头顶、后颈、肩部一直延伸到背部呈现出较为醒目的绿黑色,腰部、两翅、尾羽和胸部为淡灰色,腹部承接胸部的淡灰色过渡为白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夜鹭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欧亚大陆及非洲,全球共有4个亚种,它们是我国中部、东部、南部各省区湿地中常见的鸟类。夜鹭喜欢结群活动,常成小群于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在僻静处;夜鹭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span></p> <p class="ql-block">66、<b>池鹭</b>(学名:Ardeola bacchus),是鹈形目鹭科池鹭属鸟类。繁殖期头及颈深栗色,胸酱紫色;非繁殖期背部褐色,头、颈、上胸部具褐色纵纹,下腹部及翼为白色;嘴基黄而尖端黑色,跗趾黄色。非繁殖期飞行时因白色的腹部和飞羽,易与白鹭混淆,背部有深色阴影是其分辨特征。</p><p class="ql-block">池鹭主要分布在东亚温带、亚热带地区,中国也有分布。栖息在浅水和咸水湿地和池塘。低地鸟类,活动范围被北部的亚北极地区、西部和南部的山脉所限。常在白昼或展昏活动,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p> <p class="ql-block">67、<b>草鹭</b>(学名:Ardea purpurea)是鹳形目鹭科鹭属的鸟类。体形呈纺锤形。额和头顶蓝黑色,枕部有两枚黑色辫状羽;颊部具一黑色条纹,颈侧也具有一清晰的黑色纵纹延伸而下,前颈也可见断续而零散的黑色短纵纹,上体灰色,嘴暗黄色,嘴峰角褐色,眼先裸露部黄绿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草鹭在中国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各省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沼泽、水库和水塘岸边及其浅水处。常成小群栖息。个性孤僻,常单独活动。主要以小鱼、蛙、甲壳类、蜥蜴、蝗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span></p> <p class="ql-block">68、<b>鸊鷉</b>(简化字为“䴙䴘”),是鸊鷉目鸊鷉科鸟类。体型粗短肥胖,嘴直而尖,翅短而尖,尾羽几乎无羽或仅少量绒羽,眼先裸露,颈细长,脚位于身体后部,跗蹠甚侧扁,被盾鳞,趾具分离的瓣蹼;雌雄同型;冬羽和夏羽区别明显。</p><p class="ql-block">鸊鷉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欧亚大陆、非洲和澳大利亚。鸊鷉多栖息于淡水湖、沼泽地和盐湾,许多种类冬季栖息于沿海水域。以腐化的植被筑浮巢,附于伊乐藻。食肉性鸟类,主要以昆虫、鱼、一些软体动物及甲壳类为食。繁殖期选择灵活,生活不同地区繁殖期亦不同。</p> <p class="ql-block">70、<b>小䴙䴘</b>(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䴙䴘科、小䴙䴘属鸟类,又名水葫芦、小王八鸭子、油鸭、刁鸭。会潜水的小型鸟。体长约27厘米。繁殖期脸颊、喉部和前颈栗色,头顶及后颈深灰色,背部褐色,胸腹部灰色。小䴙䴘广布于欧亚大陆、非洲、东南亚及南亚。中国自东北南至海南岛,西抵甘肃、四川及云南等地均有发现。栖息于静止或流速缓慢的水域中。繁殖期成对活动,其余时间结群活动。杂食性,潜水捕捉小型鱼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p> <p class="ql-block">71、<b>鸬鹚</b>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别名鱼鹰或水老鸦。身体呈流线型,下体较扁平,颈长而柔韧,翅宽长且钝,脚强健有力并置后。虹膜红色;喙灰黑色;脚黑绿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身几乎全部黑色而具有绿褐色的金属光泽;繁殖期头后具白色丝状羽,下胁处有一白斑,非繁殖期这些特征消失。幼鸟体羽为褐色。</span></p><p class="ql-block">鸬鹚在中国各地的适宜生境都有分布,北方多为夏候鸟,南方为冬候鸟或留鸟,以各种鱼类为食,也食两栖类、甲壳类、头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存在群体捕食或者合作捕食行为。</p> <p class="ql-block">72、<b>鸿雁</b>(学名:Anser cygnoides)是鸭科、雁属鸟类。又名大雁、黑嘴雁。鸿雁是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略小于雄鸟,嘴基部疣突不明显,嘴黑色。跗、脚橙色。</p><p class="ql-block">鸿雁在中国境内主要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偶见于台湾。鸿雁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在4-6月。</p> <p class="ql-block">73、<b>灰雁</b>,脊索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灰雁属于体型较大(约76厘米)的雁。嘴为粉红色,头部、颈部为黑褐色;背部和飞羽为黑褐色,且飞羽翼缘为白色;胸部和腹部为灰褐色,两胎具有黑色横纹,尾下覆羽为白色,雌雄无明显差异。又名:灰腰雁、红嘴厘、沙雁。</p><p class="ql-block">灰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等地,欧洲、俄罗斯、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伊拉克、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灰雁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74、<b>黑天鹅</b>(学名:Cygnus atratus)是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大型游禽,原产于澳大利亚,通体羽色漆黑,喙鲜红带白纹,寿命20-25年,国际濒危等级为无危(LC),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b>75、鹅,鹅,鹅,</b></p><p class="ql-block">曲项向天歌,</p><p class="ql-block">白毛浮绿水,</p><p class="ql-block">红掌拨清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76、</span><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狮头鹅</b><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 ( 英文名: Lion-head goose),是家鹅的一个品种,由鸭科雁属动物鸿雁驯化、培育而来。因公鹅头部形似雄狮而得名,是中国唯一的,也是世界最大的鹅种之一。狮头鹅雄性平均体长44.72厘米,体重8.59千克;雌性平均体长40.07厘米,体重7.37千克。公鹅姿态雄伟,母鹅性情温顺。</span></p> <p class="ql-block">78、<b>北京鸭</b>,北京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北京鸭有400多年的历史,早期伴随明朝迁都北上,漕运繁忙,船工携鸭捡拾散落稻米,将南方特有的小白鸭带到北京,久而久之,落户的小白鸭成为专一育肥的肉用型鸭种。北京鸭全身羽毛纯白,略带乳黄光泽,体型硕大丰满,体躯呈长方型,构造均匀雅观。前部昂起,与地面约呈30~40度角。背宽平,胸部丰满、突出,腹部丰满、紧凑,两翅小而紧贴体躯,尾部钝齐,微向上翘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79、</span><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黑水鸡</b><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学名:</span><i style="color:rgb(136, 136, 136); font-size:18px;">Gallinula chloropus</i><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属于秧鸡科、黑水鸡属,别名红骨顶。黑水鸡体长约30~38cm,体重约192~493g。雌雄体色相似,通体黑褐色,略沾紫。从胸部到两胁有一白色纵纹。羽毛颜色丰富,上背部为有蓝灰光泽的黑色,下背部、两肩和翅膀的覆羽为橄榄褐色。下腹部有些羽毛尖端白色,形成黑白相杂的斑块。尾下覆羽,中央黑色,两侧纯白。跗趾、趾黄绿色,爪子黑色。虹膜颜色为红色,喙为浅黄绿色,喙基部为鲜红色。额甲上端圆形,鲜红橙色。游泳时尾部向上翘起露出尾下十分明显的两块白斑。</span></p> <p class="ql-block">80、<b>白骨顶</b>(学名:Fulica atra)是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鸟类,又称骨顶鸡、凫翁。成鸟体羽灰黑色,头颈部尤深,内侧飞羽具白色羽缘,形成白色翼斑,飞行时可见;翼外缘和胸腹部略沾白色;虹膜红褐色,喙和额部的甲板为纯白色,胫裸露部分和跗跖为灰黄绿色,趾和瓣蹼为灰白色。雏鸟主体被黑褐色绒毛,喙尖白色,喙基和额鲜红色,脸部至颈基部由橘红过渡到橙黄色。雌雄无明显差异。</p> <p class="ql-block">81、<b>秧鸡</b>(学名:Rallidae)属于鹤形目秧鸡科,全球分布约34属148种。体型差异较大,小者如麻雀(11厘米),大者如小鸡(45厘米),常见特征包括短圆翅膀、细长腿趾及暗灰褐色体羽带隐晦横斑。中国境内有9属20种,如普通秧鸡、长脚秧鸡等,栖息于沼泽、稻田及湿地草丛中。‌‌</p> <p class="ql-block">82、<b>白面水鸡</b>,也叫白胸苦恶鸟,白胸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苦恶”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奇怪的,这个其实来自一个民间传说,传说一个可怜的媳妇被凶恶的小姑虐待,折磨致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的声音就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游等人诗里都提到过这个传说。</p> <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为止,我们在奥森公园(包括南园和北园),拍到过的鸟儿,共计82种,看来仍需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