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漠红烛》这本小册子为了立体而全面地展现上海支青老师的风采,全书分为“红烛剪影”、“红烛心语”、“大漠赞语”、“大漠回声”等篇章。</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写在《红烛剪影》前面的话;</b></p><p class="ql-block">逆光人像摄影是一种能够创造出独特光影效果和浪漫氛围的摄影技巧。在拍摄逆光人像时,摄影师通常会利用光源从被摄对象的背后照射,形成轮廓光,从而突出人物的轮廓和情感表达。用这种技术拍摄的人像照片,具有剪影效果,剪影通常是黑色或其他单一颜色的侧面肖像。</p><p class="ql-block">通常是通过一支蜡烛照在一张纸上得到的影子。剪影虽然构图简单,或是侧影,甚至只是背影,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富有意境,很有情趣,人物虽然只是黑色或灰色的轮廓,却照样能表现人物的情感,仍然能体现人物的精、气、神。</p><p class="ql-block">《红烛剪影》,并非是作者故意炫技,把人物模样故意弄成剪影模样,而是由于种种原因,“红烛”的人生经历、主要事迹、贡献成都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只找到了一些介绍他们片言只语,并不能展现这些“红烛”的全貌,如果更多的文字演绎他们的传奇人生,乃至他们的精神与情怀,那当然更好,但因为年代久远,笔者能力有限,在这里收集到的只是介绍他们的只言片语,暂且算是他们的“剪影”罢,在此只能表示遗憾。</p> <p class="ql-block">《红烛剪影》中的每一帧,都是烛火与风沙合作的结果。那些被烧灼成深色的影子,恰似大漠中倔生的胡杨,他们以简练的线条对抗时间的侵蚀。无需色彩的喧哗,仅凭光影的交界,便足以让观者听见沙粒坠落的低语,触摸到人物胸腔里未熄的火种。</p><p class="ql-block">这组作品,是光的减法,也是情感的加法。当现代摄影术追逐像素的清晰时,我们选择回归最原始的凝视——在轮廓的缝隙中,寻找比面容更真实的灵魂——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年轻时为新疆兵团的教育作出贡献,得到学生深深的爱戴。可当问起往事,他们只摆摆手,像拂去一粒无关紧要的沙子一样。他们闭口不谈过去,只有淡淡的一句:“”都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这句轻描淡写的背后,其实有着无数个“不应该”:不该在二十岁离乡万里,不该用冻裂的手抄写教案,不该如此忘我付出…但正是这样的“应该”,让沉默有了金属般的重量。他们把自己站成路标,把自己燃成烛泪,却拒绝被称作丰碑。我们不得不追问:当奉献成为本能,把付出作为“应该”——我感动得要掉泪,于是我收集一些他们的剪影——不是为填补历史的空白,而是为证明:有些存在,无需声响。当风沙磨平了轮廓,那缝隙里透出的光,才是比面容更永恒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农一师十三团教师群英剪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黄沙与星光之间的守望者——周珩:</b></p><p class="ql-block">周老师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具有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所有品格,从小做事认真负责,严谨踏实,自律上进。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加边疆建设,因为干活肯吃苦,工作走在前头,很快当了干部,第二年,受领导委派,回上海带领并护送新一批上海知青的进疆,成为带队干部。完成带队任务以后,她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周老师多才多艺,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她的又手风琴拉得很好,自学生眼里,她就像一位掌控音乐的魔法师,手指飞舞,手风琴流淌出无比美妙的旋律,让人如痴如醉。她的英语基础也很好,学校领导让她教音乐,也教英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以后,对英语的要求高了,英语老师也多了,由她领衔,挑起了英语教研组长的担子,带着英语组,撑起了学校高考五门课中很重要的“一只角”。十三团中学每年都有许多学生考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与学生普遍有一个比较坚挺的英语成绩不无关系,作为英语教研组长的周珩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老师在业务上把得住,在教育学生方面,她也另有一功,她以严格出名,但学生说她严格却不严厉,在周老师看来,严格与严厉到底是不一样的——“严格”是指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严厉”是指严肃而厉害,但缺少宽容和理解。二者都有一个“严”字,但意义却是大不相同。严格强调不马虎,而严厉强调不宽容。周老师对学生,严出于爱,爱严相济;以“爱”赢其心,以“严”导其行,采用寓教于严,使学生感到严而不失亲切,不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心悦诚服。</p> <p class="ql-block">那时有一些调皮捣蛋的男生,早恋分心的女生,在她的调教下,走进了大学之门,许多学生至今还感激她宽严相济的管理秘籍她是一位不管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们说:周老师严厉起来像棵崛曲遒劲的老松树,但总给你留下一片遮风挡日的绿荫</p><p class="ql-block">她的批评像针芒一样刺人,刺得叫你痛,痛得一辈子都忘不了;她的鼓励,却像和煦的阳光,柔软得让你的心头发酥发痒,她总说“错误是乌云,但你们都是我的小太阳”,周老师批改作业时,用金色圆点代替刺眼的红叉,硬是让学生把订正作业变成"收集阳光"的游戏。她就像个会变魔术的园丁,把"严格"酿成了蜜糖。</p><p class="ql-block">当年能上讲台教这门课程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上海支边青年。教研组长周珩可没有少操心,托朋友、托亲人从上海寄来急需的英语参考书和录音带。集体备课,读准每一个音标,纠正每一个单词的发音,传授给学生纯正的英语,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李莲菁、王黛丽、朱小昆、桑华、刘申祥等老师,毕竟岁月不饶人,英语被丢弃了十多年,一面教学生,一面拼命地吸取知识养分,私底下付出了多少心血一言难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用游戏点亮英语课堂的“魔法师”——庄英佳</b></p><p class="ql-block">她毕业于全上海学生英语最好的中学之一的市三女中。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英语老师钦定的英语课代表,庄老师的英语说得流利顺滑,悦耳动听。她的英语像一条蜿蜒的溪流,从唇齿间自然倾泻而出,每一个音节都如露珠滑过荷叶般圆润清亮。当她在课堂上朗读时,牛津腔的优雅与美语的活力交织成旋律,辅音如银铃般清脆,元音则像丝绸铺展,连最复杂的从句也能被她拆解成轻盈的羽毛,飘进学生耳中——简直就是月光下的华尔兹。</p><p class="ql-block">她的讲课,能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平时庄老师教学很严谨,而且还有点严肃,起先,学生们都怕怕的,不敢接近她,但她的英语,讲得很好听,在课堂里,她经常让学生做英语小游戏,</p><p class="ql-block">常玩的的游戏,有“大声小声游戏”:教师大声说句型或单词,学生必须小声重复;反之,教师小声说,学生则需大声重复。例如,教师说:“I am a teacher.”(大声),学生应回答:“I am a student.”(小声)。</p><p class="ql-block">还有“猜口型游戏”:庄教师只通过口型而不发出声音读出单词或句子,学生需要猜测教师说的是什么。例如,教师做出“apple”的口型,要学生猜出并说出单词。</p><p class="ql-block">还有“记忆力游戏”: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或词汇,然后让学生回忆并复述所看到的内容,以测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p><p class="ql-block">学生最喜欢的是“伦敦铁桥”的游戏:两名学生搭起“铁桥”,其他学生依次从“桥”下通过。当音乐停止时,被圈住的学生需要向其他学生提问“How are you?”,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继续通过,否则需替换其中一名搭桥的学生…她的课往往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不像在上课,倒像在玩儿</p><p class="ql-block">农场的孩子学习了英语,开始从书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外国人的语言习惯、风俗习惯,学会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幽默。英语不再是文字和符号,成了他们理解世界的棱镜,折射出文化光谱中意想不到的斑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以后,对英语的要求高了,英语老师也多了,但打英语读音最准的是庄英佳老师,她的牛津音那口牛津音像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誊写,辅音如维多利亚时代的铜扣般清脆,元音则像泰晤士河的涟漪,每一句都遵循着英伦的韵律法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语老师可以说撑起了学校高考五门课中很重要的“一只角”。十三团中学每年都有许多学生考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有一位考入中山大学的女生至今还在说,她是整个历史系中英语念得最标准的女生,没有“之一”。老师们都惊奇从塔里木农场学校走出来了学生竟然能有这样标准的牛津英语,她总是骄傲地说: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她的牛津音精确到能通过BBC播音员听力测试,连hæt和hɑːt的区别都像分水岭般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老师在业务上把得住,在教育学生方面,她也另有一功,她以严格出名,但学生说她严格却不严厉,在周老师看来,严格与严厉到底是不一样的——“严格”是指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严厉”是指严肃而厉害,但缺少宽容和理解。二者都有一个“严”字,但意义却是大不相同。严格强调不马虎,而严厉强调不宽容。周老师对学生,严出于爱,爱严相济;以“爱”赢其心,以“严”导其行,采用寓教于严,使学生感到严而不失亲切,不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心悦诚服。</p> <p class="ql-block">胡弘道瘦高个儿,黑框眼镜,镜片后面闪烁着一双充满智慧眼睛,因为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人称“老克勒”。13团中学的英语组的“台柱子”后调往农一师中学,被评为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这位出生上海书香门第的“老克勒”,本可他的英语带着一丝吴侬软语的尾调,像掺了蜜的咖啡。以留在弄堂里品茶论诗,却选择扎根沙漠边缘的农场。起先有人说他“作”,他却笑着说:“书本里的莎士比亚——自然界麦穗总该和晶亮露珠碰个面吧!”</p><p class="ql-block">他说的英语,他的英语带着一丝吴侬软语的尾调,像掺了蜜的咖啡。学生喜欢。</p><p class="ql-block">有时教室外面会传来“东方红”拖拉机耕地时的轰鸣声,他不但不恼,反而趁机教几个机械术语的英文发音。他在教室里一站——像一株挺拔的白杨,立在斑驳的黑板前,衬衫袖口挽至手肘,露出腕间一块老式上海牌手表。黑框眼镜后的眼睛微微眯着,镜片后闪过一道光,仿佛能看透学生心里那些躲躲闪闪的语法错误。</p><p class="ql-block">夜晚的教室,他靠在吱呀作响的椅子上,边批改作业边哼《夜来香》,钢笔尖在纸页上沙沙游走,像给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写下一首十四行诗。</p><p class="ql-block">农场的孩子们起初不懂,为何这位老师总爱在口袋里揣一本《牛津词典》,后来才明白——他翻书时指尖摩挲纸页的姿势,和自己父亲播种时掂量种子的手势,原来都是对世界的温柔丈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农工时,床头堆满了各类书籍。在连队劳动近二十年,有机会到学校当 老师,如鱼得水,捧着厚厚的《牛津词典》,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经他多年摩挲,书早已面目全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弘道以三尺讲台作为人生的舞台,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总结出 课前精备、课堂精讲、课后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三部曲”。 课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在课堂教学 中,集中精力,用尽全力,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本着语言训练与 思想教育统一,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训练协调发展,课内课外训练相互沟通, 讲究训练的方法,使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在课内得以落实。课后作业本着 质量高、数量少、内容精、方法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 合理分配,控制数量,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 趣,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阮淼儿老师是十三团中学一盏出名的严慈相济的育人明灯。阮淼儿老师从教数十载以“严”立教,更以“爱”育人。她深耕教学,从教数十载,阮淼儿老师以“严”立教,更以“爱”育人。她深耕教学,紧扣教学大纲逐字钻研教材,常为一个知识点泡在办公室查阅多本参考资料,连课后习题的难易梯度都反复打磨;她创新教法,曾为讲解散文《春》,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抽芽的柳枝、绽放的迎春花,再回到课堂引导大家用“像刚睡醒的娃娃”“像小姑娘的裙摆”这类鲜活比喻描述所见,让原本枯燥的文字课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体验课,学生们自此爱上了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面对学生作文“流水账”的难题,她不仅循循善诱——曾拿着学生写的“今天帮妈妈买菜”的作文,逐句引导:“你看到菜市场的黄瓜带着小刺儿吗?妈妈讲价时的语气是温柔还是干脆?”帮学生挖出细节;更自掏腰包托上海亲人寄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课外读物,让大家轮流阅读。</p><p class="ql-block">放学后,她总把作文进步慢的学生叫到家里,在灯下逐段批改、耐心讲解。天黑了,就下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捞面条,拌上喷香的西红柿炒鸡蛋,看着学生们狼吞虎咽才放心。饭后,又让丈夫“大老杨”开着手扶拖拉机,把家远的学生一个个送上门,拖拉机的灯光在夜色里晃出暖人的光。她用钻研诠释师者匠心,用细节里的关爱诠释慈母温情,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明亮的指引。</p> <p class="ql-block">祖籍山东的李景奎,自带齐鲁大地的豪爽劲儿,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快人快语间满是亲和力,可在学校数学教研组里,他却是实打实的“台柱子”——经他点拨,曾对着复杂几何题愁眉苦脸的学生,能顺着他的引导一步步找到解题思路;连数学基础薄弱、对课堂提不起兴趣的孩子,也会被他幽默的讲解吸引,主动跟着他的节奏思考。</p><p class="ql-block"> 多年教学实践中,李景奎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核心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而且他的板书永远工整规范,每一个公式、每一条辅助线都写得清清楚楚,配上生动的彩色粉笔标注,学生们常说:“看着李老师的板书,连数学题都变得‘好看’了。”</p><p class="ql-block"> 在李景奎心里,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践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他从不只用分数评价学生,而是看重“智商加情商”的全面发展。班里有个男生数学思维灵活,但总爱在小组讨论时打断别人说话。李景奎没有批评他,而是在一次课堂讨论后,私下找他聊天:“你刚才想到的解题方法特别好,要是能等其他同学把想法说完,大家一起讨论,说不定还能找到更简单的思路,你觉得呢?”之后,他特意安排这个男生当“小组发言人”,负责汇总大家的观点,慢慢让男生学会了倾听与合作。对待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他更是从不放弃。有个学生曾因几次考试失利失去信心,李景奎发现后,每天课后留十分钟帮他梳理错题,还在他作业本上写下“这道题的步骤比上次清晰多了,继续加油!”“这个思路很有新意,再细心点就更好了”这样的鼓励话语。渐渐的,学生重新找回了自信,成绩稳步提升,还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奖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景奎早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和许多上海支边青年一样,李景奎家庭出身不好,没有大学文凭,年轻时曾在连队开荒种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可他从没丢下学习,种地间隙总抱着数学课本啃,把知识点一点点嚼透。后来走上教师岗位,他更是“玩命”般投入——为了备好一堂课,他会翻阅好几本参考书,反复琢磨怎么把难点讲得通俗;为了帮学生答疑,他常常留在办公室直到天黑;哪怕后来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他依然保持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老师备课遇到难题,他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生病缺课,他会安排时间帮忙补课。</p><p class="ql-block">如今,提起李景奎老师,无论是曾经教过的学生,还是并肩工作的同事,都会由衷地称赞:“李老师不仅教我们学数学,更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份认可,正是他用几十年的热忱与坚守,换来的最珍贵的“勋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