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气象博物馆,这个被誉为上海最难预约的博物馆之一,今天终于如愿约上了。博物馆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66号,其前身为徐家汇观象台(1872年建立),是中国唯一连续150余年不间断记录气象数据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主楼是一幢英国风格的3层建筑,外立面为灰色清水砖墙,圆拱形窗户,红砖窗框。最具标志性的是大楼中央顶端的一座砖木结构测风塔,既实用又富有生动性。</p> <p class="ql-block">导览员向我们介绍,小楼的台阶,扶手,通风道,至今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走进楼里第一眼看到的是展厅大理石地上上一个航海用的32方位罗盘,站在中间说话会有回音哦,据说已成为博物馆“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听听有没有回音。</p> <p class="ql-block">上海气象博物馆的吉祥物是一只萌萌哒的大象,超级可爱。</p> <p class="ql-block">导览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气象站为什么会选址在徐家汇。当时的徐家汇是江南著名的宗教文化中心,观象台建在传教士住所附近,地势平坦,四周无障碍物, 有利于观测工作,加之徐家汇紧临肇家浜与蒲江塘这两条河,航运船只可以很方便地抵达黄浦江。鉴于此,传教士们选择在徐家汇开始气象、地磁等要素的观测。</p><p class="ql-block">最初的徐家汇观象台井不在我们所立之处,而是在距离现在观象台100米的地方,只有八问简陋的平房,仪器也仅有几只寒暑表,一两支气压表等。后来因业务需求的扩 大,于1900年建造了现在的观象台。新台建成后业务再度发展,联络网北及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向中国沿海各地气象台及航海船只发布气象消息,成为远东闻名的观象台,也使徐家汇观象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立气象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对1879年和1915年的2次台风进行了详细的讲解。20世纪前后,上海受台风的是相非地大,每每道成严重后果:1879年,徐家汇观象台利用手头有限的数据,发布了台风袭沪的预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时任台长能恩斯(徐家汇观象台第一任台长)还对本次台风进行了数据收集,整理出版了1879年7月31日的台网》一书,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这次台风气压的变化图,很好的描绘出台风过境前后气压的漏斗状分布,是不可多得的台风资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所在的徐家汇地区与法国天主教神父劳积勋密切相关。他是上海气象博物馆的第三任台长,其研究推动了气象学在中国的应用。展厅橱窗里有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书中专门撰文纪念这位科学家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24年7月16日,竺可桢写给徐家汇观象台马德费神父(时任蒙葭浜验磁台台长)的信。</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这位信使正准备将徐家汇观象台制作的中国沿海的天气项报送往各大报社刊载。正是他蹬车上路的一瞬,推动了上海气象服务的历史,推动了气象服务走进干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1882年外滩气象信号塔的建立,得到了海关总署的大力支持。时任总税务司的赫德要求各灯塔站与海关将气象观测资料寄往徐家汇观象台。这对于初创不久,需要收集更多气象资料,但却既无人力也无更多财力在各地建立测候所的徐家汇观象台而言,无疑是非常有力的支持。正是利用大戢山灯塔站提供的资料,徐家汇观象台在子午球的旗杆上部升起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信号旗,发布海上和长江口外的风向和风力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情况,海上航行的船员因而可以及时获取沿海天气预报,确保了航行安全。下图是1927年扩建后的外滩信号塔。</p> <p class="ql-block">外滩气象信号塔初建时,塔顶上是一根高15米的木制旗杆,旗杆四周用绳索固定各式信号旗帆。1906年一次暴风雨袭击后木杆折断,子午球坠落,于是重新建造一座高36米具有意大利风格的钢筋水泥塔,并在塔上安裝一根12米高的信号旗杆,总高近50米,是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物。此后气象信号塔又陆续进行了小型扩建和整修,并于1927年完成竣工。九十年代外滩气象信号塔改造工程施工时,气象信号塔被平移保留。</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里看见一艘仿古的木头船,叫“北河”号。时任台长劳积勋写了一本《620个台风路径》的书,成为在远东航行的海员必带的备查手册。封面右上角是劳积勋亲笔签名题词,“敬献给“北河” 号上的小水手”。</p> <p class="ql-block">二楼陈列着近代气象仪器,多了电子屏幕,数字闪烁不定。卫星云图在墙上流转,台风的漩涡宛如巨大的白色蜗牛,缓缓爬过海洋。现代人看天气预报,只道是寻常,殊不知背后有多少观测、计算、推演。天有不测风云,而人偏要测之,这其中的执着,倒也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令我驻足的,是一排泛黄的记录册。玻璃柜中摊开一页,上面是工整的手写数字,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的天气状况。墨迹已淡,数字却仍清晰可辨。我想象着那位观测员,每日按时走上露台,记录风雨阴晴,寒暑交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变幻的天象化作纸上的符号,虽然枯燥,也是很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二楼入门处便见一台古旧仪器,铜质外壳,玻璃罩内指针却仍分明。解说员道,这是最早的气压计/温度计,1900年法国人所赠。我端详着那精细的刻度,暗想这仪器不知记录了多少次台风来袭前的震颤……</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满目皆是奇形怪状的测量仪器。有的形如灯笼,有的状若花苞,皆是为了捕捉风的动向、雨的多少、云的厚薄而设。人类向来喜欢将不可捉摸之物拘于尺度之中,温度、湿度、气压,无不加以量化,仿佛如此便能将无常的天候握在掌中。</p> <p class="ql-block">下图垂直气压计(1850年):全球仅存5个同类文物,极具历史价值,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下图自记气压计(1900年):记录了百年气象观测数据,也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Bertalli Circa 于1800年发明的钟面气压计。</p> <p class="ql-block">电报接收机与发报电键(瑞士,185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八分仪,(瑞士,18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经纬仪(瑞士,19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橱窗里还陈列着两份徐家汇气象站与台湾省气象局相互交换气象报告的原件:</p><p class="ql-block">台湾气象概报(台湾省气象局,1946年);台湾航空气象报告(台湾省气象局,1941年)。</p> <p class="ql-block">如今依然矗立在黄浦江边的外滩信号塔,见证着百年气象变迁史。</p> <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是,导览员带我们上到3楼的天气预报投影台,这里原本是天气预报主播播报的地方。你在这里可以体验一把天气预报播报的乐趣,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出得门来,我抬头看了看天,云朵正以某种我看不懂的规律流动着。明日天气如何,我依旧不知,但这不知之中,自有一分玄妙和趣味。</p> <p class="ql-block">1984年上海气象大楼竣工,是当时徐家汇地区第一高楼。人世变迁,科技日新,而天地运行如故。气象博物馆中所藏的,不只是仪器与记录,更是人类试图理解自然而不懈努力的见证。这种努力,或许永远不能达到完全,却值得尊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