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天下第一江山</span></p><p class="ql-block"> 文/陈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镇江的原名为京口。</p><p class="ql-block"> 认识镇江,是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开始的。辛词中那慷慨激昂的豪情、苍凉沉郁的悲愤,令人荡气回肠,不能自抑。自此认定,镇江是一个风云际会、铁血铿锵的战场,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英雄云集的地方是该有几分霸气的,从镇江的地名便可领略到它坐镇一方、雄镇江流的霸气。当地人说,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国人历来将长江看作是横贯中华的一条巨龙,而镇江就坐落在这条巨龙的七寸阴穴上。一路撼天动地呼啸而来的长江,到了这里便被“镇”住而变得温顺起来,就连陡峭如削的峰峦叠嶂,至此也退缩得变成了浅山小丘了。</p><p class="ql-block"> 翻阅镇江尘封的历史,不想,它还有个更霸气的名字叫镇海。</p><p class="ql-block"> 七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海。地上大量的沉积岩在无声地诉说着长江海沙在古人海口沉积形成陆地的史实,倾诉着沧海桑田的时空变迁。</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长江入海口就在镇江附近。唐德宗为聚敛江南更多的财富,生设镇海军,润州(镇江)成为镇海重地。北宋初年,江南易主,改镇海军;第江军,镇江从此得名而历千年至今。</p><p class="ql-block"> 在今日,镇江仅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城市,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极为辉煌的以往。自古以来,镇江就是大江南北的军事重镇、水陆交通枢纽和通商大埠。</p><p class="ql-block"> “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这寥寥数语,道出镇江雄峻显要的军事地位。江山雄阔的地理优势,造就了镇江千余年的史海烽烟。</p><p class="ql-block"> 1954年,镇江丹徒的一位农民在田里翻地,挖出了一件像香炉一样的青铜器。不想,这不经意的一挖,揭开了镇江 3000 多年的历史。专家认定,这是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久簋”。</p><p class="ql-block"> 拂去“宜侯矢簋”上厚厚的风尘,126个字的铭文光彩重生。它们诉说着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年~前1001年)分封“矢”为宜侯的荣耀,证实了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地的事实,也明确了镇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3000 多年前,这位名为“矢”的宜侯,从周地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礼乐文化带到这里,促进了镇江的开发,镇江便融入华夏千古兴亡之中,出演了一幕幕精彩大戏。</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210 年秋,秦始皇开始了他在位时期的最后一次巡幸。至镇江后,看到当地“因山为垒,临江望海”的风貌,特别是镇江西南绵延起伏的京岘山,犹如一条巨龙腾江入海,颇有王气,便心生不悦,决定将风水破掉。于是,他征发三千赭衣囚徒“凿北冈,截直道使曲以厌之,因名曲阿”(《至顺</p><p class="ql-block">镇江志》)。赭,红也,这便是镇江别名“丹徒”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但也有专家并不认同“破王气”的说法,认为这是秦始皇为巩固一统天下而做出的重要规划。他将北冈凿通,使丹徒水道向西迁移了十余里。正是这一重要举措,造就了江南运河的雏形“曲阿”。由是,滚滚长江之水得以沿124公里长的人工河道折射东南,与春秋时期夫差、范蠡所开渠道相连,逶迤东去常州、无锡,直达苏州、杭州。</p><p class="ql-block"> 四百余年后,东吴年仅 19 岁的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他钟爱京口临江傍海、三面连冈的雄伟气势,在立国之初便建都城于京口,并在北固山前峰修筑了著名的铁瓮城,凭险而居守,使其成为创业江东的重要要塞。这位卓有见地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曹操 80 万大军压境之时,仅以3万兵力,以区区江东之地与曹军抗争。他与刘备联盟,火烧赤壁,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让一向自视甚高的曹操不由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慨叹。</p><p class="ql-block"> 进入南北朝之后。镇江这片“王气所钟”的土地。再次成为英睡的舞合。奋起寒微、不盼尺土”的宋武帝刘裕。以所向披靡的“雄月阵”“以步制有”击败北魏精骑、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外族人侵处于攻势。而以人始终强等的惯例。刘裕挥戈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并将西晋水嘉之亂后沦陷了101 年的长安城一举收复。尔后废晋自立,实现霸业。</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河流在负重中缓缓流淌。到了宋代,辽金南下。杀人擦地。千里江山风雨飘摇。当金将完颜宗弼(兀术)率领女真军 10 万之众掠物北归、抵达镇江时,浙西制置使韩世忠率八千精锐从金焦二山阻截,把金军逼人死港黄天荡,围攻 48 天,宋军虽败犹荣。从此以后,金军不敢再渡长江。</p><p class="ql-block"> 外患、内乱、战争、离乱,大批难民涌入镇江。镇江相继出现了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移民。</p><p class="ql-block"> 发生于镇江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是东晋时期的“永嘉之难。”由于。朝宗时豪族世家。各大批流民大规模南迁数量巨大,甚至超过了土著居民。为了保卫东晋政权的北部江头和南迁氏族的利益,朝廷有南徐(镇江)建北府兵,镇江成为“酒可饮”“兵可用”的京口要地,去都邑密逊,自非宗室近亲不得居之”的军事要地。</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移民高潮发生于宋朝的“靖康之难”。康王赵构南渡临安(杭州),难民及豪族世家纷纷南渡。镇江是沟通长江和运河水路交通的交会点,成为“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游”的南北锁钥、临敌前线。《至顺镇江志》云:“宋南渡后,视京口为重地,故诸军多驻于此。”镇江成为决定朝廷命脉的政治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 1842 年,镇江再一次大兵压城。英国人不远万里带着坚船利炮来到了中国沿海,妄图打开这个古老富庶的东方大国的国门。他们轻松取得了浙江和吴淞两次战役的胜利。收取小小的镇江,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探囊取物。 没承想,面对江面上英军黑压压的舰队,镇江的守军毫不畏惧。当英军三个旅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强行登陆时,负责镇江防卫的副都统海龄身先士卒,亲自镇守炮台,带领守城的 1200 名旗兵和 400 名青州兵与英军进行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海龄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也自焚殉职。</p><p class="ql-block"> 虽然实力的悬殊导致了这场战争必然的结局,但镇江一役,英军死亡185 人,超过了他们在浙江和吴淞两次战役死亡人数的总和。恩格斯在评价镇江战役时说:“英国人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遇到了同样的抵抗,他们就不会取得南京。”</p><p class="ql-block"> 站在镇江北固山山巅,透过猎猎的江风,家国和民族的历史一幕幕再现:似乎可以听到韩世忠、梁红玉抗击金兵“咚咚咚”的战鼓声,辛弃疾收复失地黄钟大吕般的呐喊;似乎可以想见新四军战士在“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中,浴血奋战的动人场景;似乎可以看见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p><p class="ql-block">军冒着密集的炮火奋勇渡江的身影……</p><p class="ql-block">◆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p><p class="ql-block">镇江临江有个千年古渡——西津渡。西津渡因渡而生,靠江而兴,渡口的历史存续了 1400年。它既是一部“街区活着的历史”,又是镇江的“历史文化博览区”。</p><p class="ql-block">西津渡紧靠蒜山,断矶峭壁,紧临长江,西扼建康咽喉、北掌京师锁钥、东踞出海要津,与长江对面扬州的瓜洲遥相呼应,形成了穿越长江、连接南北大运河的重要渡口。</p><p class="ql-block">古代的运输主要靠车马和舟船,而受道路和牵引力的制约,陆地运输能力差,水运却异常发达,条条水道就成为古代运输的高速路。位于纵贯东西的长江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交汇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江成为古代运输的重要枢纽。</p><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北方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南方则是“一岁或稔则数岁忘饥”的经济发达之地。“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江南出产的大量粮食、物资以及征集的兵力,都要北上运往京城。而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决定了我国河流的走向大多为自西向东流。而隋炀帝在秦始皇改造丹徒水道的基础上,对大运河的南段加以疏浚。使这条河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自此,“南北渡者皆以京口为通津”。镇江成为“控江河要津,扼漕运咽喉”的重镇。</p><p class="ql-block"> 史载西津渡设于三国时期,至唐代就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唐时渡口繁华,风樯云集、商贾嘈杂、店铺密集、僧侣云涌。每当朝廷政局不稳,内乱发生,镇江的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镇江不仅是南北运输的重要渡口,而且成了决定朝廷命脉的重地。</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兴元元年,河北三镇与淄青、淮西节度使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德宗慌忙从甘肃调兵遣将保家护国。不想等到援军到来,却因无粮草供应而只能原地待命。德宗只能求救镇守江南润州(即今日的镇江)的韩晃。韩晃立即征集大米 200 万担、楼船万计,分两路急运进京,挽救了王朝的命运。自此,德宗便派官至宰相的重臣镇守镇江,使镇江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下辖 6 州 37 县。纵观中国历史,以宰相坐镇地方的情况实属罕见、可见镇江地位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渡口尤显重要。成书于南宋的《嘉定镇江志》载:“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流,自六飞驻跸吴会,国赋所供,军须所供、聘介所往来,与夫蛮商蜀贾、荆湖闽广江淮之舟,凑江津,人漕渠,而经至行在、所基便利也。”</p><p class="ql-block"> 明代进一步发展,使其成为沟通运河南北、长江东西交通的业头远河上最重要的漕运码头。史载:</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乃南北要冲之地,江浙闽海物质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p><p class="ql-block"> 如今从小码头街的洞门进去,到渡口一侧出来,连接历史与今天的这段约五百米的石阶街面,就像一幅展现了古往今来西津古渡兴盛繁华的生活长卷。</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中间深深的印痕,是一代又一代来往西津渡码头运输大宗货</p><p class="ql-block">物的独轮车留下的。街市两旁砖砌券门上,“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层峦耸翠”“飞歌流丹”的古门楣石刻,镌刻着古渡一层又一层辉煌岁月的流痕……</p><p class="ql-block"> 谈迁的《北游录》、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陆游的《人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在多少经典名篇里,留下了有关它的倾心刻摹。日本画家雪舟《镇江全景图》,是以西津渡为主景,云台山为背景,描绘了明代西津渡的繁盛景象。清代画家周镐的《镇江二十四景》《西津晓渡》《江上救生》更是对清代古渡真实生活的描摹。</p><p class="ql-block">一处渡口依然遗存着从汉到明、清的古迹,可以“一眼观千年”。难怪中国文物协会原会长、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将其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满眼风光北固楼</p><p class="ql-block"> 镇江依山面江,气势雄浑。镇江著名的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拔地而起,呈猗角之势。</p><p class="ql-block"> 镇江南郊有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人城,被誉为“城市山林”。这里还有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声震天下的北固山“天下江山第一楼”,久负盛名的焦山碑林……</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它们记录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漫长足迹。江山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可以说,镇江是一座有着人文积淀的高地,是诗词浇铸的奇峰。</p><p class="ql-block"> 作为水陆要津,镇江是无数骚人墨客和南来北往的宦游者的行经处。镇江山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可以说镇江是一座有人文起点的高地,是诗词浇筑的奇峰。</p><p class="ql-block">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p><p class="ql-block">壶。”在金山的芙蓉楼上被贬着江陵县丞,的诗人王昌龄与友人,辛渐惺惺惜别,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p><p class="ql-block"> “京口瓜洲—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变法失利,罢相归家途中经过京日时,吟咏着这首著名诗篇个“绿”字,映亮了多少读诗人的眼,也成了千百年来锤炼字句的典花。</p><p class="ql-block">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龚自珍在辞官返乡途经镇着时,面对死寂一片的社会现实,仰天长叹发出渴盼人才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与镇江的缘分真不算浅,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杜牧、范施、文天祥、欧阳修、王安石……都在此行吟,他们在镇江留下的名篇佳命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p><p class="ql-block"> 在镇江的历史长卷里,灿若星河的仁人才俊难以计数。镇江的历代先贤使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当仁不让地占据了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绿树掩映的南山昭明天子读书台,是南朝梁武帝之子萧统读书的地方。他虽贵为天子,但酷爱诗文。当书库的书越读越少时,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天下诗文汇编成集。此后在紧邻读书台的增华阁里,他与来自梁朝各地的文人雅士论诗选文。最后以他 31 岁的年轻生命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p><p class="ql-block"> 九百多年前的一天,镇江东郊的一清癯的老者,他便,是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他一生游历了无数的名山大川,都为找到定居的理想家园,当他来到这里,见青山隐隐,溪水淙踪,芳草萋萋,正是他梦中见到的美景,于是在这里定居下来,修筑了梦溪园。</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沈括完成了二十六卷的笔记体科学史著作《梦溪笔谈》。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这一发现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他提出的新历法,相似于今日的阳历。他用自制的浑天仪测得了北极星的准确位置。他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他记载了我国许多当时独步天下的科学成就,如毕昇的活字印刷、金属冶炼法……他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南郊鹤林寺旁,有题为“城市山林”的精舍,这是大书画家米芾定居的地方。当年这位举止放浪不羁的“米癫”陶醉于这片山水,他对石头跪拜,称石头为石丈。有谁能够理解,正是这种被常人看来怪诞的行为,确是真切体现了他拜山水为师,以自然为本的创作理念,也以此成就了他山水印象的绘画实践。</p><p class="ql-block"> 日出月落,岁月更迭。当历史的长烟远去,所有的喧嚣归于平静,纵览秋阳沐浴下镇江的山山水水,精美的金山寺宝塔依然高高矗立,焦山古炮台虽经岁月和风雨的侵蚀依然完整保存,它们默默述说着镇江的以往,唯有气度不凡的润扬大桥昭示着“代不乏材”的镇江人在风生水起的长三角经济腾飞中创造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哲学意象,不正是今日镇江乃至整个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吗?她给人希望,催人奋进。</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市区一景</p> <p class="ql-block">风景秀丽的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陈老师即兴演奏钢琴曲《白毛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