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亭林最初的起源是一个叫做“十二家埭”的小村落,自古便是浦南地区的重镇,拥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因顾野王住在读书堆这里的房舍旁有林,人称“顾亭林宅”,从此“十二家埭”这个小村后被称之为:亭林。 亭林老街位于中国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的老街,位于金山区亭林镇的中山街与和平南路之间,横跨市河两岸。 作为亭林古镇的核心部分,亭林老街不仅承载着当地丰富的商贸传统,还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著名学者顾野王的生平紧密相关。 亭林老街的骨架,是那条贯穿南北的市河石浦港河。河水不急不缓地流淌,河面上架着几座石桥。站在桥上望去,两岸的老房子像翻开的老相册:灰瓦白墙的屋檐下,木门半掩着露出竹编的躺椅;砖缝里钻出的杂草在风中摇晃,倒映在水面成了摇曳的波纹。 兴隆桥 俗名:正昌弄桥。东西向,民国二十一年重修,始建年代不详。跨亭林镇市河,单跨3拼石板桥。桥跨长4.90米,宽1.63米,桥高2.30米。桥东堍有4级石级,西堍有3级石级。在桥的东堍面南有一碑记一块。在桥上安装铁栏杆。 沿着市河,依然保存着百十来米长的旧街和老宅,这里的风景古朴而宁静。亭林镇曾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亭林八景是当地的一处名胜古迹,包括读书堆、松雪碑、楞严塔、仙人洞、墨池、八角井、览翠楼、剔牙松等景点。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亭林拆除了很多古建筑,亭林八景也只剩下了顾野王的读书堆。 在老街的巷子里,你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小吃和传统手工艺品。这里的居民生活简朴,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顾公广场和旁边的读书堆,顾公广场是为了纪念南朝梁、陈两朝官员,人称“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的顾野王(519-581年)。顾公堪称百科全书式人物,在文、史、地、诗、书、画、乐方面均有涉猎。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字典是由东汉人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小篆收录了10516个汉字。而顾公编撰的《玉篇》是继《说文解字》后又一部字典,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字典,开创了按部首编排的规则,收录了16917个汉字。 顾野王(公元519年-581年),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著名地理学家 、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因仰慕西汉冯野王,更名为顾野王,希望自己取得冯野王一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居于亭林(今属上海金山区),人称顾亭林。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丹青,著有《玉篇》。陈太建十三年卒,诏赠秘书监、右卫将军。后代顾炎武,清初思想家 ,号亭林,亦称顾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 《舆地志》是由南朝陈代学者顾野王编纂的地理总志,成书于六世纪中期。全书共三十卷,内容包括政区沿革、山川水系、城阙宫苑等地理要素,兼具实用性地理数据和文学性记载。该书在宋元以后散佚,现存内容主要依靠《太平寰宇记》《建康实录》等文献保存,清代以来学者通过辑佚整理出多个版本。其编纂体例对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舆地纪胜》等地理著作产生直接影响。 顾野王诗词十首 丁申阳 题 1、《芳树》 2、《有所思》 3、《陇头水》 4、《长安道》 5、《罗敷行》 6、《艳歌行三首·其一》 7、《艳歌行三首·其二》 8、《艳歌行三首·其三》 9、《阳春歌》 10、《饯友之绥安诗》 《顾公广场落成记》: 顾公野王(519—581年)长居亭林,博学鸿才。为官有政声,治学留华章。宋《云间志》记载:唐末五代,亭林建顾公祠,诗人刘嘉谟为纪念先贤开启东南文明之功作诗,“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荒墟访遗庙,老稚辄名呼”。值顾公诞辰1500年,金山区亭林镇人民政府用地3775平方米,于野王读书堆遗址复修书院、拓建文苑,建广场、立雕像、竖诗碑,传承历史经典,重树宗师高风,营造文化名镇。斯为记。<br> 书法 丁申阳 张洁明 闻毅敏 盛兰君 玉篇 南朝梁大同九年公元五四三年,顾野王撰玉篇。它是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字数为一万六千九百十七。玉篇原本在宋代就已亡佚。只有日本还保留一部分古写本残卷,共存六十二部的的二千零八十二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著名雕塑家何鄂主创的顾野王铜像,铜像表现顾野王右手捧着一本打开的书本,左手则按压着一堆古老的史书,双眸注视远方,既像在思考《舆地志》编撰的文理脉络,又像在担忧国家社稷的前途命运,同时又对顾氏家族严谨的家教家规和对江南文化的传承发扬充满了坚定的信心。整座铜像高3.6米,重3.5吨,历时6个多月精心创作,精工铸造而成。铜像基座为一整块虾红色花岗岩,长2.4米、宽 1.46 米、高1米,重达10吨,以呈现亭林这块古老的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广场地面到铜像底端高1500毫米,以此纪念顾野王诞辰1500周年。 读书堆 位于寺平南路与大通路交汇处。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晚年居住于此,于茂林深处,结茅筑舍,读书,修《舆地志》而得名。读书堆原高十丈,占地数十亩,树木茂密,形似土山,北麓紧靠(原)笔尖厂。今读书堆上,仍有蓬蓬勃勃的树木数十株。 亭林遗址公园由亭林公园、亭林书院和顾公广场三处集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名人文化于一体的景点构成,是沪上西南一处文化休闲揽胜的佳境。 亭林遗址公园八景之曲意廊。假山环绕、四季花开的<br>曲廊,环绕着健身休闲广场,既是居民休闲、游客休憩之<br>所,也是美好生活在亭林的真实写照。 葫芦池 亭林遗址公园八景之葫芦池。绿荫环绕、波光粼粼<br>的葫芦池是公园中央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曲桥更为葫芦池增添几分人文魅力。<div> 亭林遗址公园的葫芦池會出土大量良者文化时期陶、石、玉、骨器等,有的陶器为国内同类遗址罕见,玉器中有九节玉琮,为上海地区出土的节数最多的玉琮,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div> 良渚遗址展览区 亭林地下文物埋藏十分丰富,包含良文化至周代及唐宋元等时期文化堆积。良者遗址展览区以最小干预原则对良者遗址进行保护,触摸江南历史、树立文化自信。 名人家凤廊 金山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历来人文荟萃、名师辈出,有不少廉政故事、廉吏人物流传至今,为进一步弘扬廉政文化,厚植不想腐的土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在金山区家风教育基地内专设了一条名人家凤廊。在这里可以和金山名人对话,聆听陈舜俞、张昂之、朱开轩等古今名人家风廉政故事,传承优良品质,涵养道德情操。 亭林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区 亭林遗址发现于1966年,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1988、1990年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23座良者文化晚期墓葬及大量陶、石、玉、骨器等,有的陶器为国内同类遗址罕见,玉器中有九节玉,为上海地区出土的节数最多的玉琮,另有吴越文化、晋唐时期遗存。 子昂碑,又名松雪碑,系元代书画家起孟(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所书。碑文共953字(不包括碑首与文题14字),记述重修宝云寺事宜。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石。赵体书法道劲清秀。石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现仅剩碑帽及碑文残块(占原碑的1/20),有拓印碑文流传。 史迹馆 史迹馆以文物、书籍、影像资料展示亭林的千年时光,是游客探幽访古、追寻历史的最佳去处。 古松园也称为东街、上塘,位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境内,面积600平方米,因园内有一株被誉为“江南第一松”的古罗汉松而得名。1986年为了保护这棵古树,亭林人为这棵古树建了一座小小的园林,名为“古松园”,古松园面积虽小,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以罗汉松为主景,南为朱漆大门,上刻“古松园”三个阴文篆字,对门为照壁,南、北有曲廊、小桥、假山、望松亭,东有松花草堂,周植翠竹、红梅。 因园内的一株编号0598的古罗汉松而得名,这株松树被誉为“上海第一松”。这株松树是元末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1296-1370年)晚年居于亭林,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十寿辰时所植,距今已有670多年的历史。杨维桢原籍浙江诸暨,后迁居胥浦(今金山)。 还有一棵编号1223的1849年种植的厚壳树,与罗汉松并肩而立。 亭林八角井,位于上海市市辖区金山区亭林镇复兴居委会复兴东路106号。青石质,八角形。外径0.5米,高0.37米。底座边长0.9米,四方形。八角井在亭林镇老街古松园内,南依和平南路,交通便利。 保存在古松园内的“亭林八景”之一的铁崖松。相传,此松乃元代文学家杨铁崖手植,故得名。这棵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松,号称“江南第一松”。只见枝指晴空,傲视苍穹,树身虽已朽裂,然而苍老遒劲,叶繁姿雄,叶背上隐现点点斑纹,宛若骨牌上的黑点,故又名“骨牌松”。 这株松树在入秋后,针叶上会出现形似骨牌点的黄色斑点,因此又称骨牌松、剔牙松。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名士,称这株树为铁崖松。 金山区亭林镇亭西村隐藏在乡间的樱花主题公园河畔,亭西村樱花主题公园无需刻意寻找机位,踏入公园主入口的瞬间,500+株染井吉野樱夹道怒放!木质栈道+古典亭台,直接造出一条“粉雪隧道”,随手一拍就是动漫级画面! 50亩的樱花主题公园内,亭榭映湖处樱花环抱,500多棵樱花树争相竞放,一朵朵艳丽的樱花在枝头绽放。盛花时节,一条1.5公里长的樱花大道花开如云似雪,美不胜收。 松隐禅寺是上海市金山区最大的佛教寺院,位于亭林镇九丰村,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由僧人唯庵禅师(德然和尚)创建,初名“松隐庵”。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增建华严塔后扩建为禅寺,获称“浦南第一山” 。现存建筑包括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及华严塔,占地28亩,主轴布局完整。 松隐禅寺内的华严塔,是浦南现存唯一古塔。元代至正年间(1357年)松隐庵建成后23年,即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模日广,唯庵禅师(德然和尚)谴徒惠照、道安等募资建塔。因塔内藏有华严真经81卷,故塔名“华严”,塔历时四年建成。 华严塔为七级方形砖木结构楼阁式,通高32米 ,宽3.33米,塔内有扶梯 。基本为明代初建制,塔身砖砌,设平座回廊,供奉佛像。二层塔身南北两面开门,设花式格等特点为沿制了江南民居的楼阁形式。每层砖砌方形塔身,外饰白灰。廊花格围栏,上部外挑飞檐 。塔座上刻有崇阁,上奉千佛,下镌释迦、多宝两佛像,旁列护卫天神 。华严塔是江南地区较早使用玻璃构件的古塔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松隐禅寺 达缘和尚纪念塔 <div> 达缘长老生平 上达下缘法师,俗名庄国雄,一九一九年七月六日诞生于上海金山枫泾镇一户殷实的世代书香门户,由于法师出生时即露出灿烂的笑容,因此以外号“弥陀”而闻名乡里。法师由佛化的家庭熏导,自幼信奉佛教为虔诚的佛教居士,一九三五年,达公上人在上海法藏讲寺,依止天台宗一代宗师兴慈法师正式皈依三宝,嗣后,法师的修行日益精进增长,终于慧根具足,于一九四四年,法师于普陀山梵音洞主持,临济宗传人洽义上人座下剃度为僧,法号达缘,字惟良。</div> 编号为37、38号的已有650年树龄的银杏树。 <div> 华严塔桥,又称塔阳桥或高蒋泾桥,初建于清代,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同盟会元老陈陶遗与其外甥蔡模居士等募资重建,华严塔桥为石拱桥,单孔如虹,横跨松隐禅寺前的高蒋泾河,与寺内的华严塔共同构成“塔桥相映”的独特景观。桥体以花岗岩砌筑,龙门碹上镌刻“华严塔桥”“戊辰年建”字样。桥心石雕有旋水纹样,栏杆四角蹲踞四只神态灵动的瑞狮,古朴中透出精巧。华严塔桥,又称塔阳桥或高蒋泾桥,初建于清代,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同盟会元老陈陶遗与其外甥蔡模居士等募资重建,华严塔桥为石拱桥,单孔如虹,横跨松隐禅寺前的高蒋泾河,与寺内的华严塔共同构成“塔桥相映”的独特景观。桥体以花岗岩砌筑,龙门碹上镌刻“华严塔桥”“戊辰年建”字样。桥心石雕有旋水纹样,栏杆四角蹲踞四只神态灵动的瑞狮,古朴中透出精巧。桥身两侧镌刻“高蒋跨两邑通流攘来熙往,华严祛三途业感钟声塔影”“石梁赖善信施财众警易举,心田为度生宝筏福果圆成”,与松隐禅寺的钟声、塔影意境呼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