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古城、昭通博物馆—乙巳春游记34

金国钧

<b> 4月26日近中午,从昆明黑龙潭公园出发途经:杭瑞高速、银昆高速,2个多小时行216公里,来到曲靖市会泽古城。</b><br> <b> 会泽,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历史古迹和名人。</b><br> <b>会泽古城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城市格局和部分历史街区。保存着各类珍贵的文物古迹,有馆藏文物8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67件。</b><br> <b> 古城的老街。</b> <b>老宅门。</b> <b> 会泽县糕点厂。</b> <b>会泽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的是“猫拱墙”和“猫洞”,它是彝族祖先图腾崇拜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彝族把虎作为图腾崇拜,猫虎同科,建筑上自然就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猫拱墙”就是这一特色的体现。</b> <b>其外部形状如狸猫弓腰,不仅线条美观古朴,还可防风防火,故会泽人又称之风火墙;“猫洞”是瓦屋面上的预留孔,方便猫出入,寓意镇邪护院,喜迎财富。</b><br> <b>唐继尧故居座落在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占地面积851平方米,属会泽清代中晚期传统民居、封闭式四合院建筑。</b><br> <b>唐继尧,中国滇系军阀首领。1909年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参与昆明起义。1915年发起护国战争。1917年支持护法运动。1922年创立东陆大学。1927年病逝。</b><br> <b> 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唐继尧的父亲唐学曾购置此宅院。 </b><br> <b>会泽古城会馆林立。贵州会馆是贵州、湖北两省合建的会馆。据传,贵州会馆建盖到后期,资金捉襟见肘,后经湖广会馆援手相助,才顺利建盖完工,为报答湖广人的义举,特将贵州会馆改称楚黔会馆。</b> <b> 贵州会馆俗称黑神庙,又名“忠烈宫”。传说黑神庙“凡遇水旱,病疫,兵革之事,有祷必应”。</b> <b> 湖广会馆座落于县城东北面宝善街,建于明末清初,门楼戏台、前殿、中殿、后殿及东西偏殿两厢书楼、花园规整地排列在一中轴线上。</b><br> <b>湖广会馆也叫寿佛寺,布局严谨,三大殿面阔与进深相等,近似正方形,门窗均采用木雕且雕工精湛。会馆始建于明代晚期,集中体现了湖广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b><br> <b> 江西会馆,俗称江西庙、万寿官,是江西人在会泽县城建的会馆,位于县城北面江西街的中段,建于1711年。</b><br> <b> 整个建筑坐南朝北,沿中轴线作纵深布局,为三进两跨院,建有门楼戏台、正殿、后殿。东侧为小花园,西侧是小戏台。</b> <b> 真君殿中供奉着江西道教创始人许逊的神像。江西民间十分敬仰和崇拜许逊,被称为“福主”和许真君。会馆具有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是中国会馆最多的县城,是名副其实的“会馆之城”。明清时期,在会泽古城中,大大小小的会馆、寺庙、祠堂就多达108座。现保存完好的要数江西会馆、云南会馆、江南会馆、四川会馆、陕西会馆、贵州会馆、湖广会馆、福建会馆8大会馆。在众多的会馆中,江西会馆独领风骚。</b><br> <b> 来到张氏斑铜馆,纪录频道介绍过。明清时期,会泽产铜,加之交通便利,催生了斑铜制作及扬名。</b><br> <b>早在3000多年前,滇铜就已开发利用,会泽是当时主要的铜产区,也是采铜和炼铜最早的地区。东汉时期,用会泽所产铜做的 “堂琅铜洗”流通全国。 </b><br> <b>会泽首创的镍铜合金白铜,早于欧洲15个世纪;匠人用天然铜矿石,冷锻成型制作而成的表面有闪耀着结晶的“斑铜”。</b><br> <b>会泽古城特产最有名的莫过于会泽斑铜和铁胆石了。会泽斑铜是一种会泽独特的手工艺,它的材料基本都是铜,后来经过手工锻打制成铜器,用特殊方法处理后,产生金属斑,最终形成斑铜。</b><br> <b> 铁胆石一般出现在山谷上,色泽鲜艳,密集出现,仿佛大自然赠送给人们的一朵朵石花。在晨曦或晚霞的照耀下,铁胆石呈现不同的颜色,大小不一,色彩纷呈,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无处不在。</b> <b>会泽对铜的开采和使用始于商代,名于汉代,盛于清代,是名副其实的“天南铜都”。拍照留念,“斑铜”共赏,也不枉大自然赠送给人们的一场美意。</b> <b>城墙的斑驳也证明了这里确实是经过了历史的洗礼。遂离开古镇继续北上昭通。</b><br> <b>经过近二小时行驶,途经:银昆高速一共走139公里,昭通出口下高速。</b><br> <b>昭通市博物馆于2011年底建成开馆。博物馆主体建筑好似一艘气势恢宏的大船</b> <b>和一方古朴的汉印组合而成,寓意“承载历史、开拓进取”,现已成为传承昭通历史、弘扬昭通文化、展示昭通形象的重要阵地。</b><br> <b> 它们或许很小,但却是本地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如扉页一样把这一城一地的最浓缩的精华,展现给你。让人在短时间里,对本地有一次初步的印象。</b><br> <b>进馆的壁画就从这里讲起。:昭通—望帝杜宇的故乡。杜宇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鱼凫之后的第四代蜀王,号“望帝”,在巴蜀地区被奉为“农神之主”,民间有杜宇死后“化为子鹃鸟”的传说。涨知识了!</b><br> <b>当年杜宇入蜀,驱逐蜀鱼凫部,成为新的蜀王。杜宇时期,是古蜀国农耕文明大发展的时期。古蜀国的“蚕丛纵目、鱼凫成神、杜宇化鹃”各种传说,都可以从这里开始串起来。</b><br> <b> 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b><br> <b>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古代“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早期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b><br> <b>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具。</b><br> <b>羽人天鸡铜熏炉。由底盘、底座、炉身、炉盖四部分分段铸造组合成器,通高28 厘米,整体雕镂精细, 结构严谨, 造型优美。 “羽人”有三星堆文物上人物的特征。它是国家一级文物。</b><br> <b> 明代带盖葡萄铜熏炉。</b><br> <b>青铜骑鹿俑。骑鹿俑又名“人鹿铜座”,其造型生动,座系人、鹿分铸后焊接而成,鹿身中空,通体表饰剔刺梅花纹,鹿头上一对长耳和枝状犄角,呈昂首翘尾状。</b><br> <b> 一人骑在鹿背上,头顶有榫口,似有插件。人佣铸实、裸身、前额凸出、粗眉巨眼、阔嘴、大耳;表情端庄,右手屈肘托于膝盖,手掌平展作招示状。</b><br> <b>左手折弓撑于腰部,左腿曲弯内向坐于鹿背。整体自然,形态逼真。鹿通“禄”在古代有吉祥之意。在更深的层次上鹿被神圣化,被视为鬼怪见而惧怕的“太平之符”的圣物,它也是国家一级文物。</b><br> <b>东汉巫师陶俑。巫师在古代有着极高的地位。东汉人物陶俑不仅展现了淳朴浑厚、古拙耐看的共同特点,还蕴含着稚拙、谐谑的意趣。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标准。</b><br> <b> 孟琴三联子母铜套印。它很小,需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细节,但可以看到哪怕是最小的那个印都制作精美,工艺考究。</b> <b>子印为长方形,龟钮,作昂首爬行状,印小虽不及1厘米见方,篆书左读“伯称”。“孟琴之印”、“孟琴”、“伯称”三印大、中、小套合缜密,做工精细,采用铸、焊、錾、凿表现出高超的工艺技能,孟姓为南中大姓,三国时朱提(今昭通)出有孟获、孟琰,该印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又是国家一级文物。</b> <b>博物馆的“民国昭通·喋血抗战”展览,展现的就是这段历史。六十军的主力师基本就是昭通人。古今交错折叠,令人叹惋,历史不止是书中的故事,更是一段段现实生活的归纳。</b><br> <b> 昭通另外的一个历史高光时刻是民国时期。民国前后两任“云南王” 龙云、卢汉都是昭通人。滇军六十军出滇抗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甚至入越受降,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b><br> <b>昭通也是红军著名将领罗炳辉将军的故乡,他是公认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b> <b>那些古老的文物,2011年以后不再沉默,它们纷纷苏醒,演绎着千年前的故事。让它与我们对话,诉说昭通的历史变迁,得益匪浅!</b><br> <b>昭通市博物馆出来时间不早了,搜索附近酒店,导航显示途经:国学路、二环西路30分钟13公里。</b><br> <b> 汉庭酒店(昭通店)。</b> <b>昭通香味坊餐厅晚饭,好好犒劳“辛苦”的一天。</b> <b> 主打肉骨头,虽然牙口都不太那啥了,却也“啃”得津津有味呢!</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