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7)

孙建克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6k993l"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6)</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语言文字是所有艺术的基石(17)</b></p><p class="ql-block">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人的生活情节,只有自己知道,场外或现场的他人都不得而知,非通过语言将永不得认识。今举《孟子赴宴》这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老师过生日,宴请自己教过的得意门生。宴罢,一个清理餐具的丫鬟嚷嚷起来,说是少了一把银汤匙。那丫鬟又说,一定是谁拿了,趁现在大家都没有散,是不是在每个人身上搜一搜。弟子为了洗刷自己,纷纷赞同搜一搜。</p><p class="ql-block"> 老师阻止说:“不妥,不妥!” 但弟子们哪里肯听,有的还急不可待地解开衣扣。这时只见孟子坐在角落里闷声不响,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青一阵的。有个学生对老师耳语说:“恩师,您瞧孟轲那种窘态,会不会是他拿了?” </p><p class="ql-block"> 老师连摇头说:“不会,不会!莫胡乱猜疑!” 他对孟子的为人一清二楚,向来是十分信任的,但看看孟子这时那副坐立不安的窘态,不免也起了阵阵疑团。</p><p class="ql-block"> 正在乱哄哄的时候,那个洗碗的丫鬟从灶间蹦出来说:“银匙找到了,原来是洗涤时被洗碗水冲进阴沟了。” 学生们都长长吐了口气,孟子也如释重负似的 “啊” 了一声,那窘态便渐渐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感到很奇怪,把孟子悄悄叫到一旁问道:“刚才一说搜身,你为什么坐立不安呀?这又何必呢?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嘛!” </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恩师不知,今天天气奇寒,而我身上衣单,出门时我娘子怕我冻坏,就脱下她自己的寒衣让我穿在里面。现在大家说搜身,我怕内穿妇人衣裳被大家发觉,会被取笑,因而急得坐立不安。” </p><p class="ql-block"> 老师听了深表歉意地说:“真是眼见还有三分假!” 这里还有 “视觉形象”的真实吗?生活的隐蔽性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如果没有语言,永远不得认识!</p><p class="ql-block"> 印度画家兼诗人泰戈尔对这些生活隐蔽性曾做过精心研究。今从金克木先生著的《旧学新知集》一书中,介绍泰戈尔的论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若只用感官那就只能感到物体外形的差别,圆、方、大、小、黑、白,等等。我、你、他所见没有差别。若对象是个女人,我、你、他所见都是女人;画出来,摄影,也是个女人。即使从不同角度去画,正面、背面、侧面,或画其不同行为,取水、梳头、喂奶,或分别画三个不同女人,结果仍然是画了一个女人;除非写上字,就不能确定她是母亲、女儿,或女仆。不能说喂奶的一定是母亲,梳头的一定是女儿,取水的一定是女仆;因为乳母也可以喂奶,母亲也会梳头,女儿也有时取水。即使画出一个穿着破烂、一个穿着锦绣,分出主仆,又怎么画出母亲呢?加一个孩子也不行。正如画一对女孩子互相拥抱,怎么能确定她们是姐妹而不是邻居呢?而且穿着破烂的也不见得必是仆人,她也可以是一个穷家主妇。显然,眼见的仅仅是老少、胖瘦、黑白等等女人形象,而不能显出精神内涵,或者说形象中的灵魂;决不能表现出真正的母亲或女儿,只能表现出演这种角色的演员。外形的差别只显出变换,显不出真实。” [39]</p><p class="ql-block"> “只有通过我们的内心观照所得的外貌知识才能使我们看出和显出形象的真正差别。” [40]</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9] [40] 金克木:《旧学新知集》第77—78页,1991年10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span><span class="ql-cursor"></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5rg79"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8)</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