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泓评读||有惊无险,生命感悟——邓有民老师《翻车记》读后感

祁连山

<h3>文/祁连山,图/转自原文插图</h3></br><h3>一</h3></br><h3>车祸,往往与血腥和恐怖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想一想都让人头皮发麻,心生恐惧,惊鸿一瞥,更别说再看一眼,事后写回忆录了,因为那都是一种对肉体、精神的二次蹂躏,和不可忍受的心灵折磨……</h3></br><h3>但是,这篇车祸回忆文章却不同。画面没有血腥,没有恐怖,更没有精神和肉体的二次蹂躏。有的只是撅心的紧张,和生命的感悟。过程虽有些险象环生,但终究是有惊无险、一场虚惊罢了。不禁感叹:幸甚!</h3></br><h3>这样的故事,虽曰车祸,其实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普通的翻车事故而已。无生命之虞,无伤筋动骨之忧,无血腥飞溅之灾的交通事故,编成故事,倒有意思。依我看,旦写无妨。不碍事。心里受得了。</h3></br><h3>刚参加工作,遇上这档子事。这个记忆肯定是深刻的。恐怕一辈子也忘不了。“翻车”是必然的,也是顺理成章。路不平,坑坑洼洼:车不好,手摇,连车门子都关不上的破车,司机一手把方向盘,一手拉着车门,刹车说没就没了,连找个石头垫一下的机会都没有……</h3></br><h3>二</h3></br><h3>不明底细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什么载客的面包车。光里咣当,不翻车,才叫一个怪呢!这样的车能允许上路吗?为什么就没人出来管管?交通部门呢?干吗去了?</h3></br><h3>那是什么时代?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人们普遍贫穷,刚刚解决温饱,口袋里瘪瘪的,摸不出来几个钱。挣钱的买卖不多,买个处理的旧面包车,跑农村偏僻公路,载客挣点小钱,是很不容易摸到的致富门路。</h3></br><h3>那个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深刻烙印。单纯记述翻车或者车祸就没有多大意义,记述时代的发展变化,意义就大的多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史志工作者,作者思考的是,写史留印的重要意义和文学书写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自觉吧!</h3></br><h3>放在人生这篇大文章里来解析,年轻时候偶然“翻车”,吃点亏,再总结一下经验,丰富阅历,也是不错的人生历练。这对于“初出茅庐”,对于大学刚毕业,没有任何阅历的年轻人来讲,稳健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也是一次“做人”的敲打。</h3></br><h3>三</h3></br><h3>早上,照例打开扬子江文萃公众号,一如既往地阅读起“精神大餐”来。精品不容错过。今天,翟总推出的美文是《翻车记》,作者是铜仁的邓有民。</h3></br><h3>翟明总编推荐语:教师节专题第7篇,记叙山区老师的日常,下班路上的一起车祸。看点:如何把一件事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你要写车祸,但不能只写车祸,你还要写……不仅要放得开,还要绾得住。</h3></br><h3>关注扬子江文萃有一段时间了。但我并不知道邓有民是谁!是哪里人?从扬子江文萃会客厅群里了解到,网名叫北峰的人就是邓有民。哈哈,北峰老师我是知道的——我倾慕的厉害的一个读者和评论员——翟主编,陈捷勇老师多次评价为“资深评论员”的一个优秀老师。</h3></br><h3>我还知道,北峰老师不论是文后留言,还是群里发言互动,都是比较积极的一位老师。他的留言,抑或评论,言辞犀利,言简意赅,抓住本质,精准点评,评论到位,深得人心,我印象很深。佩服之余,也曾在他的评论之后呼应,表达我最真实的感受和崇拜之情。</h3></br><h3>四</h3></br><h3>邓有民,贵州省铜仁市木杉河人,文学爱好者。曾教书、从政、研史;凑过热闹,坐过冷板凳。如今,常耕纸上吟风月,每览书中看古今。——每天以阅读、评论《扬子江文萃》为乐。</h3></br><h3>记住北峰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记得翟明总编好像介绍过,邓有民老师在铜仁市史志办任过职,我就知道了我们是同行,我们曾经在中指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一起编修二轮志书。</h3></br><h3>在这个单位我一待就是十年,虽然已经从岗位上退下来,但十多年的修志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好像在眼前一样。可以说,这个群里我俩是真正的同行和同一系统的人。</h3></br><h3>所以,一见到同行格外激动。今天见到同行写的文章,便洋洋洒洒写下了千字文的评论。不管对还是不对,到位不到位,权当是一份心情吧!真诚祝福邓老师在扬子江文萃,由评论者成功转型为作者!</h3></br><h3>五</h3></br><h3>言归正传,还是说说这篇文章吧!</h3></br><h3>佩服作者邓有民老师高超过硬的文笔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他用“死过一回”的勇气和超然处世的态度,记述和描写了那次“刹车失灵”车祸发生的过程中,司机,跟车老板娘、车上乘客的惊恐和心理反映……</h3></br><h3>因害怕“病路破车”,同事刘建宏女朋友再也没有来过学校,胖子李桥顺老师和作者福大命大,只是受了一点点轻伤,过了星期天,周一大家照样乘中巴车回学校上课,好像车祸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br></br></h3></br><h3>可以说,翻车的整个过程写得生动有趣,甚至有些幽默诙谐,让我们读者随作者的笔触,仿佛亲临现场一般,感受到危险降临时的心理施压是一种什么滋味。</h3></br><h3>一会儿眼睛睁大,呼吸粗重,心提到嗓子眼,好像下一秒就要蹦出来的紧张之感;一会儿又归于平静,抚掌大笑:哈哈,老天爷拒绝接收,一个个给完整囫囵地送回来了,一颗悬着的心才终跌回原处。</h3></br><h3>六</h3></br><h3>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重现和还原了过去那个时代,贵州山区教育事业的艰难爬坡、乡村公路交通的落后、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历程。</h3></br><h3>想一想现在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这些落后状况都早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和幸运呢?</h3></br><h3>今年4月份,我去了一趟贵州,还在铜仁住了一晚,感觉那里不光山清水秀,高速公路还四通八达,大山里高架桥和桥涵密布,仿佛穿云破雾一般……据说全世界最高的高架桥就在贵州境内。黔东南铜仁这些边远山区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感受非常深刻,我想,老师们再也没有坐车的那种恐惧了吧!</h3></br><h3>为我们的祖国骄傲,也为我们的祖国深深祝福!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用“教育大计,教师为重”八个字,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做出了评价,致敬我们光荣的人民教师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一声辛苦了!</h3></br><h3>        2025年9月13日于西宁</h3></br><h3>原文链接</h3></br><h3><a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MTYyOTU0Nw==&amp;mid=2247493618&amp;idx=1&amp;sn=662df65f735e5f22fa310bb745b3885c&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localeditorid="wia4ypj2lhc0000000" target="_blank" textvalue="【扬子江】翻车记 | 邓有民(铜仁)">【扬子江】翻车记 | 邓有民(铜仁)</a><br></br></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