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延安红旅之行

秋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5年5月21日广西贺州开国军人后代和越战退役老兵一行38人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在解放军建军98周年和抗战胜利暨二战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从广西踏上北上的列车开启了延安红旅之行,追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将跟随领袖的足迹,探索先辈走过的光辉历程。他们指挥着伟大的革命事业,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殚精竭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佩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延安便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作为开国军人后代和越战退役老兵,我们骨髓里流淌着是父辈的血液,我们传承的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延安是我们此生必到的地方。数十年后的今天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延安,开启了难忘的红旅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5月23号上午,当我们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看见那熟悉的巍巍宝塔山和延水河,仿佛又看到了革命战争时期的红都延安。在杨家岭、在枣园等革命旧址,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黄土高坡下那一孔孔的窑洞和简陋的居住环境中,午夜时分窑洞的窗帘还常常露出微弱的灯光,毛泽东主席与朱总司令、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正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并在四年的解放战争中推翻了腐朽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杨家岭革命旧址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先后在这里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领导根据地军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争,打退了国民反动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坚持了持久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43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住在杨家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刚踏入杨家岭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7块竖立着的巨大的花岗岩石碑,上面详细的记载着中共从一大到七大所走过的历程及每次参加会议的中央领导和代表人数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离花岗岩石碑不远,有一个长方形盛开着鲜花的花坛,上面写着“1945一2025,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大家纷纷驻足在盛开的花坛前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座中央大礼堂,就是为中共七大的召开而专门筹建的,上面标注的1940是它的筹建时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这座礼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外部是吸纳了西式的建筑风格,而内部是采用了窑洞的拱形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家现在见到的这栋建筑物,就是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央办公厅在1939年秋开始修建,1941年建成。为中央办公厅三层办公楼。1楼的造型像似飞机人们通常也叫“飞机楼”。第一层西边的大房子是会议室,也是中央首长的饭厅。东边的大房子原是中央作战研究室后为中央图书馆。中间的房是党总支办公室和党委政策研究室。第二层是办公室,一间大房子是厅务会议室。第三层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室这里讨论通过许多重要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的是中央办公厅组织机构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办公楼一楼饭厅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大的会议共开了三次: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二次是5月8日,进行大会讨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到大会听取大家的发言;第三次是5月23日下午,大会讨论结束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在办公厅门口合影留念。毛泽东讲了文艺座谈会的“结论”部分。这天毛泽东兴趣很浓,一直讲到深夜才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若飞,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央秘书长,1946年1月代表中央赴重庆谈判,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首道,时任中央副秘书长,解放后任交通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中央办公厅旧址出来,往右手转上坡,便是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居住地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家岭毛主席旧居,条件简陋,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右边的山坡上,毛主席在此居住了五年。院内有三孔坐西朝东的窑洞,中间一孔是主席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8年11月,毛泽东主席由凤凰山麓移住这里。在此期间,领导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制定了渡过抗日难关的十大政策。写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在接见中央党校学员时,指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为了克服物质困难,他以身作则,开荒种地,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43年10月,由此移往枣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是毛泽东主席的旧居,我们纷纷在这里驻足留影,纪念这难忘的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里有一张毛主席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主席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做报告。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永远定格在人民的脑海里,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美国作家斯特朗在访问记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杨家岭,毛主席住的是两间窑洞,室内陈设朴素简洁,物品摆放井然有序。里间是寝室,有一张木床,一个立柜,两个木质帆布沙发,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竹制水瓶,一个茶壶,两三只喝茶的碗(连个像样的茶杯也没有);外间是办公室,有一个旧书架,一张作为办公用的旧方桌,一个洗脸盆架子,墙上有一个挂钟,还有几张小凳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延安十三年,是毛主席理论创作的辉煌时期,而杨家岭窑洞更是他的理论巅峰。仅就《毛泽东选集》1—4卷来看,延安时期的作品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在杨家岭窑洞写的有40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是朱德总司令的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是周恩来同志的旧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是刘少奇主席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是彭德怀同志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有一块毛主席种过的菜地,为了克服延安物质困难,毛主席以身作则,开荒种地,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便是枣园,其地位就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中南海,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居住在这里,枣园绿化的非常好绿油油的草坪树木参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枣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五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枣园大家一边细心的听讲解员的讲解,一边兴致勃勃的参观里面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座平房便是当时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枣园内有一座苏式小礼堂,周围比较开阔,绿草如茵。除了开会外这里还是中央书记处的餐厅。1945年毛泽东接受蒋介石邀请去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礼堂的对面是机要室,很多重要的电报收发都在这里进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幢长长的房子是中共中央管理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有个小广场,小广场的周围绿树如茵,过了这个小广场就进入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居住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进入领导人居住区前,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意气风发昂首阔步的铜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首先,影入眼帘的是任弼时同志的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是张闻天同志的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紧挨着的便是周恩来同志的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泽东主席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讲解员表示,中共中央驻枣园期间发生了不少重大事件: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驻华大使赫尔利,进行了两天两夜的会谈,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政府中共给国民政府的五点建议;12月,又在居地会客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三点建议给予有力批驳;次年8月,他由这里出发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是朱德跟王家祥的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刘少奇主席的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在枣园伟人像前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泽东主席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德总司令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恩来同志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彭德怀同志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家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枣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南泥湾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南泥湾党徽广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后 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此次延安之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那一排排窑洞,见证了他们为理想奋斗的日日夜夜,每一处旧址都承载着无数感人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寻找着领袖的足迹,触摸着历史的温度,他们用热血和智慧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幸福之路。这次延安红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愿延安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全文完, 谢谢浏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影 撰文 赵广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部分资料摘至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谢谢原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