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对呼和浩特曾十分陌生,只知它是我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在未曾谋面的日子里,脑海中总不自觉浮现出内蒙古高原上风沙苍茫、天地清冷的模糊印象。而此次到呼和浩特市只短短五日的走马观花之行,却彻底颠覆了我对这座塞北青城的固有认知。</p> <p class="ql-block">几日时间,我先后走访了内蒙古博物院、呼市博物馆、多处召庙、寺院,衙署、昭君博物院、塞上老街等多处人文胜地。带着博物馆里丰厚的史料,按图索骥去寻找呼市的历史踪迹,每至一处,皆如翻开一页厚重而鲜活的地方志,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也在我的步履间渐次清晰。</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北倚阴山、南临黄河,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带。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北方锁钥”,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商贸枢纽。自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置云中郡,到明嘉靖年间阿拉坦汗筑归化城,再到清乾隆设绥远城,历史的层叠堆积,塑造出了呼和浩特刚柔并济的城市气质。</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宗教与信仰交融共生。大召寺香火缭绕,藏传佛教的诵经声与汉传佛教的钟磬清音交织;清真大寺的新月静默俯望,与基督教堂的尖顶共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多元的宗教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不同族群精神世界的和谐映照。</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古邑之中,旧街老巷交错,与老城遗迹交相呼应,尽现沧桑岁月。归绥老城历史文化轴北起公主府博物馆,南至昭君博物院,以串珠成线的方式联动全市文博文化资源,依循青城文脉,彰显特色地域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而呼和浩特最动人的是它塞上老街的人间烟火。塞上老街--大召历史文化街区,由“四街八巷”组成。穿越在老街的大街小巷里,仿佛穿越过千年历史烟云。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街两侧古色古香的建筑瞬间将人拉回往昔岁月。</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灰瓦青砖搭配雕花门窗,既有北方民居的厚重质朴,又融入了晋商大院的精巧布局,部分院落还能看到蒙古族元素的装饰。墙体上那些斑驳的痕迹,皆是时光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追溯其历史,塞上老街的兴起与明清时期的商贸发展紧密相连。作为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这里自那时起便是商贾云集之地。</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塞上老街的兴起与繁荣,也深度绑定着山西人“走西口”的迁徙浪潮、驼道运输的沧桑岁月及茶叶贸易的兴盛脉络,这三者共同铸就了这条古街的繁荣的商贸基因。</p> <p class="ql-block">“走西口”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向长城外蒙古草原迁徙谋生的大规模移民潮,而塞上老街正是晋商“走西口”的重要落脚地与聚集处。</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山西大部区域土地贫瘠、灾害频发,而口外(长城以外)草原地区物产丰富、商贸需求旺盛,大量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寻求生计。</p> <p class="ql-block">抵达呼和浩特的山西商人,凭借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塞上老街及周边开设店铺、搭建货栈。</p> <p class="ql-block">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手工业技术、商业模式,从经营布匹、绸缎、日用百货起步,逐渐拓展到皮毛、茶叶等大宗商品贸易。高原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蒙古族牧民则带来皮毛、奶制品等特产在此交易,甚至还有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商贩汇聚于此。多元的商贾来源让老街成为物资流通的重要枢纽。</span>让原本零星的交易点,发展为商铺林立的商贸街区,奠定了老街的商业格局。</p> <p class="ql-block">驼队载运的货物中,既有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也有草原的皮毛、牲畜、奶制品。鼎盛时期,每日都有数十甚至上百峰骆驼组成的商队穿梭于老街周边,驼铃声声回荡在街巷,成为老街繁荣的标志性景象。</p> <p class="ql-block">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驼道,向东连接张家口、北京,向西通往包头、银川,向北深入蒙古草原乃至俄罗斯。往来于驼道的商队,必然会在塞上老街停留——这里既有充足的粮草可供骆驼补给,也有各类商铺能满足商队人员的生活需求,更便于货物的装卸、存储与交易。</p> <p class="ql-block">晋商从福建、安徽等南方茶区收购茶叶,经水路、陆路运至呼和浩特,在塞上老街的货栈进行分拣、加工,压制成茶砖,再由驼队经驼道运往蒙古草原及更远的俄罗斯。同时,草原地区的皮毛等特产也经老街中转,反向运往南方,形成“南茶北运、北货南输”的贸易闭环。</p> <p class="ql-block">茶叶运输带来的巨额贸易量,让塞上老街聚集了大量茶商、货栈、镖局等相关从业者。围绕茶叶贸易,老街周边衍生出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商铺数量激增,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极具影响力的茶叶贸易中心,也让老街成为“万里茶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枢纽。</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老街上,多民族融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店铺里,蒙古族的银器、皮艺与汉族的剪纸、木雕相邻摆放;街头的小吃摊,既有汉族的糖麻叶,也有蒙古族的奶豆腐,还有回族的焙子,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方寸之地碰撞交融。</p> <p class="ql-block">过去,汉族商人与蒙古族牧民在此议价交易,回族工匠沿街开设铁匠铺、银匠铺,各民族在此和谐共处,共同推动着老街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南来北往的商队在此歇脚补给,货物在此中转流通,不仅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畜牧业的发展,更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当时的老街,既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信息传递的中心,成为塞上地区经济活力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条老街对塞上经济文化的促进和发展意义深远。经济上,它搭建了多区域、多民族的贸易桥梁,推动了塞上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兴起,让塞上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p> <p class="ql-block">文化上,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上文化,汉族的农耕文化、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回族的商业文化等在此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意义来看,塞上老街是塞上地区商贸发展的历史见证,记录了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友好互动,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它所承载的贸易精神和文化融合理念,至今仍对当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让人们在漫步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传承先辈们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从塞上老街的繁荣,更催生了呼和浩特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作为多民族商贸往来的核心枢纽,南来北往的商队与定居于此的各族民众,不仅带来了货物与技艺,更将各自的信仰与文化根植于这片土地,那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便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的召庙(如大召、席力图召)气势恢宏,经堂与佛殿的鎏金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承载着蒙古族与部分汉族民众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汉传佛教的寺院小巧肃穆,禅意悠然,贴合中原移民的精神需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穹顶别致,宣礼塔的轮廓融入街巷天际线,是回族等穆斯林群体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基督教堂则带着西式建筑的简约庄重,为部分民众提供了信仰寄托。</p> <p class="ql-block">这些并存的宗教建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塞上老街的商贸脉络深度交织——许多召庙周边曾是商铺聚集的“庙市”,宗教活动与市集交易相互映衬;商人们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也会到各自信仰的宗教场所祈福,甚至以宗教为纽带建立商业信任。</p> <p class="ql-block">这不仅直观反映出呼和浩特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质,更印证了塞上老街的繁荣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交流提供了坚实土壤,让多元文化在此和谐共生,共同塑造了呼和浩特“召庙林立、信仰多元”的城市文化底色 。</p> <p class="ql-block">穿梭于塞上老街的巷子里,各家店铺里的店员和老板,有操着山西口音、有蒙古族打扮的店员、有讲着“此地话”的回族老人,在同一缕炊烟下忙碌着。街边烧麦馆里坐满了人,羊肉的香气与砖茶的醇厚弥漫空中。人们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聊天气、讲生活,言语间毫无隔阂。</p> <p class="ql-block">作为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呼和浩特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广厦,也有传统产业的扎实根基。而驼绒、莜面、民族手工艺等传统行业也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这座城市既追赶着时代的浪潮,也守护着草原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召无量寺的广场上眺望,现代楼宇与古老召庙彼此守望。我终于明白,呼和浩特从来不是荒辽清冷的遥远边缘之地,而是多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长卷,是北疆土地上一颗温暖而坚韧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