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莫卧儿帝国,穿越时空的旅行

行走的橡树

目前故宫博物馆两个特别展览,都是伊斯兰世界的宝物。上一篇介绍了“天方奇毯—伊斯兰与世界文明的交织”,今天介绍“莫卧儿王朝瑰宝──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珍藏”。<div>  <br><div>  </div></div> <p class="ql-block">01、“莫卧儿王朝瑰宝”展在第八展厅。莫卧儿王朝(1526-1857)的建立者,据说其母系来自成吉思汗一族,父亲则是帖木儿族系。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经营三百多年,鼎盛时期100年,几乎统一整个印度次大陆。 现在展出的是 莫卧儿帝国全盛时期的珍宝展。</p> <p class="ql-block">  由于对伊斯兰文化知识的匮乏,和对南亚地理的一知半解,参观伊斯兰世界的宝物,很难将眼前的实物与八九百年前印度次大陆统治者的生活状况相连接,进展厅两三个小时就有“看饱”了,在也“吃”不下的感觉。干脆买一张附赠八次特展的故宫年票,两星期三进宫,自己慢慢看,扫码或现场解说员讲解,回家再到微信读书找几本有关莫卧儿帝国的书来听,弄得头昏脑胀,就好像是穿越了时空,去到几百年前的南亚,时而是王朝强盛时代的开拓者阿克巴征战海港,时而又是旅行者贾汗吉尔的队伍喜马拉雅山麓赏花观鸟…</p> 02、宫廷画:阿巴克征战古吉拉特邦。中间最突出,帽子上有羽毛那位就是阿巴克了。<div>  介绍说,莫卧儿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文官,用文字和图画记录皇帝的丰功伟绩和日常生活。这张和下面的几张画页都是取自《阿巴克回忆录》。但我在整个展厅没看到这本书,解说员讲说他也不知道,推测可能因为此书特别巨大,在某些时候不便于携带运输,被拆散保存,所以只留下一些画册真迹,但没有留下整书籍。</div> 03、随着古吉拉特邦版图的并入,莫卧儿拥有自己的出海口,进而开始了远洋贸易。图为港口建设场面。 04、《贾汉吉尔会见儿子们》,有的翻译为《花园里的贾汗吉尔》,1610-15年作品。<div>  这幅画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图片放大可以看见每个人的名字,要么写在衣襟要么写在领口。这种精细写实的画,叫做“细密画”。</div><div> “ 细密画”不知道是指画派还是画风,感觉有点像又不很像我们宋朝的工笔画,应该是水彩。</div> 05、细密画,手捧哥仑仑比亚祖母绿的沙贾汗皇帝 <p class="ql-block">  关于莫卧儿帝国第五任,盛世时期第三位皇帝沙贾汗,有很多话题,但最主要还是他修建的世界级奇观——泰姬陵。这引起我的兴趣,延读一下泰姬。</p><p class="ql-block"> 原来泰姬不是名字,是封号,比如我大清的“孝庄”。她名叫艾珠曼德,来自波斯,祖父是阿克巴(沙贾汗的爷爷)的宰相,姑姑是贾汗吉尔(沙贾汗父亲)的宠妃。艾珠曼德1613年与沙贾汗结婚,成为官方文献中记载的沙贾汗的七个妃子之一。</p><p class="ql-block"> 艾珠曼德从结婚到去世,19年,与沙贾汗生了14个孩子。而沙贾汗的另外六个妃子,都没有生育。也就是说,艾珠曼德是沙贾汗的专宠。不仅如此,艾珠曼德谢世以后,沙贾汗也再没有孩子出生。如果你以为艾珠曼德只会高产孩子的话,那是错了,因为她还掌管着沙贾汗的玉玺呢。</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文物时候,插写这么些文字,是因为我读西方童话时,一直有个疑问: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以后怎么样?童话故事都没有续集,而现实中,无论是早年不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夫妇,还是现在英王宫的查尔斯与卡米拉,他们后来都告诉世人,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也“不过如此”。但,艾珠曼德与沙贾汗,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们给了王子和公主的“一生一世”一个浪漫与幸福的注释。</p> 06、这两位正在专注欣赏的贾汗吉尔的宫廷画 感觉贾汗吉尔(莫卧儿王朝的第四任,鼎盛时期第二任皇帝)是一个热爱自然、爱旅行的皇帝。上一篇在介绍莫卧儿的方格子地毯时说,贾汗吉皇帝出游,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克什米尔地区,陶醉于当地花草,于是工匠设计出长满栩栩如生花草的地毯。其实那次旅行,贾汗吉尔也喜欢上了克什米尔的蓝喉拟啄木鸟,于是,工匠就将鸟儿画像永久保存。 07 蓝喉拟啄木鸟。 <div> 我见过云南的亚种蓝喉拟啄木鸟,嘴短而粗壮。这画上鸟嘴与身体以及身体与树的比例画的似乎有点夸张。<br><div><br></div></div> <div>08、宫廷画师曼苏尔的一幅“火鸡”。没有文献记载贾汗吉去过美洲,但记录皇帝的生活画里却出现了来自美洲的火鸡,推测当时莫卧儿王朝引进北美洲火鸡入宫了。</div><br> <div>09、莫卧儿双鹤图,介绍说贾汗吉尔饲养一对儿仙鹤好些年,宫廷画师苏尔曼便花了这幅图。</div> 这次展出的主要来自<u>维多利亚与爱尔伯特博物馆</u>的这些莫卧儿王朝珍品,很大部分标识来自<u>古吉拉特邦</u>。原来是,莫卧儿帝国通过征服,于1572-1573年间将古吉拉特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从此统治古吉拉特邦,直到帝国于1857年衰落。这就是为什么莫卧儿的许多宝藏(比如后面的箱子和螺钿器皿)都来自古吉拉特邦的原因。当然,物随人转,当莫卧儿帝国称臣于维多利亚女王之后,这些璀璨东南亚的珍宝,顺理成章便进了维多利亚的博物馆。<div> 不过,在历史的长河里,谁是珍宝的拥有者?或者可以反过来说,这些珍宝都拥有过谁?<div><div> </div></div></div> <div>10、这个貌似笔记本电脑图文华丽的物件,是来自古特垃圾帮的前开式储物箱。主体是柚木,辅助材料有:树脂、象牙,抽屉环银,锁板是铜鎏金。繁琐复杂又很又规则纹饰,是最有特色的。</div><br> 11、这也是前开式储物箱,重点展示花鸟兽和人物修饰图案。 12、忍不住,给箱子的背面也拍一张。 13、古吉拉特邦前开式储物箱,也是柚木镶嵌象牙等。区别在图案。这些图纹放大也很像地毯,也就是说,同样的设计可以用于不同材质物品的装饰吧。 14、古吉拉特邦储物箱 莫卧儿王朝,约1600年,材质:柚木、树脂、螺钿、黄铜。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品。<div>  看介绍,螺钿工艺非常复杂,一个箱子应该贴有成千上万块儿经过精心切割和打磨的贝壳儿,在贝壳片儿的缝隙里填上天然树脂,整个物件就更加光彩熠熠了。</div> <div>15、一组镶嵌的珍珠容器,全是用古吉拉特邦海岸的贝壳拼接城的,制作和完成镶嵌大约1570–1630年间。</div> 16、高脚杯和把杯,这组器具好像具有西洋特色 17、贝壳做的托盘 18、贝壳与黄铜和银的火药桶。物件来自古吉拉特邦。贝壳为主体,金属丝缠绕固定;桶身和嵌银以及底部的银牌,分三个时期完成,时间跨越200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物件随主人流转,作为历史见证来说,更增加其欣赏的价值。 19、象牙火药筒,1590-1600年间,外饰线条行云流水,兽鸟搏斗的画面栩栩如生,纹彩的复杂和雕工的精致,真是无与伦比。<div>  </div> 20、玉质火药桶,莫卧儿作坊,1650年制。 21、洗礼罐和执壶。罐是铜质,执壶是金和铜。洗礼罐是用于战前典礼中盛装沐浴用水,罐身纹饰的是花草图案及《古兰经》文字。执壶是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藏品。 22、莫卧儿王朝的天球仪,制作时间1626-1627年,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品。据说当时莫卧儿皇帝贾汗吉尔经常以手捧天球仪或者站立在天球以上的形象出现。 看到上图天球仪,我就想把另一个展览看到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浑天仪搬过来对照看。<br>两个仪器制作时间相差不远,两个皇帝其实都有差不多相同的环境。他们都是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前辈开疆拓土,稳固朝廷,都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条件有精力打开视野、发展爱好和收藏珍品。 23、这个浑天仪,是康熙皇帝的钦天监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1669年制作的,材质银镀金。故宫博物院藏品。<div>  这张图片,时我从其他展上“搬来”做个对照的哈。</div> 24、吸引这么多人观看的,是莫卧儿王朝的匕首。匕首在莫卧儿王朝,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此次展出有很多非常精致的匕首、插刀和腰刀等 <div>25、坎查匕首。1580-1600年间出品,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品。匕首磨损的柄部的大象和老虎,象征着来自王室,又是在皇家军械库中发现,所以推断它是王室专用品,且作为兵器使用,而非观赏。</div> 26、带鞘坎查匕首 27、莫卧儿珍品。从前排左起:狮头杖首(故宫博物院)、羊头匕首柄(故宫博物院)、鹦鹉匕首柄、皮带扣和带鞘匕首。 28、上图中的带鞘匕首,莫卧儿18世纪制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藏品。 29、公羊头匕首。 这把仪式用的匕首配有钢制刀刃和水晶公羊头刀柄。公羊头用黄金装饰;眼睛部分则是以红宝石点缀。<div>  这样的匕首,自然不是用于战斗,它只是仪式用品,皇帝赏赐给权臣或者表彰纪念啥的。</div><div> 装饰性武器是莫卧儿宫廷正式服饰的一部分,象征地位和与皇帝的亲近程度。比如,图4“花园里的贾汗吉尔”图中,贾汗吉尔背后一个大臣就手举匕首。</div> 30、放大羊头匕首柄,好精致 31、克鞬儿手插刀。这是一种独特近身的格斗武器,也可用作装饰性的礼仪武器,一般系于腰间,并露出以黄金与玉石等不同材料制作的握柄。 32、同样用着礼仪的,还有礼仪勺,莫卧儿宫廷作坊,1600年,金、树脂、红宝石、祖母绿、钻石。<br> 33、白玉吊坠。如果不是文字介绍,器物的整个华丽,会让我忽略了它的主体是白玉。<div>  据说这是南亚独有的珠宝镶嵌工艺,以高纯度的金箔镶嵌宝石——“昆丹”。梵文单词“kundan”,意思就是“黄金”</div> 34、同样,这个玉质文具盒,是放在珠宝类展台的,而且文具盒外装饰,与上图的匕首鞘的材质和风格好像还差不多呢。 35、头巾配饰,莫卧儿19世纪制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藏品。 <p class="ql-block">我听说,伊斯兰教和印度教都是禁酒的,可这次展出的莫卧儿珍品中,有好多酒杯。也许作为收藏与观赏?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帝国拥有者有这样的雅好,我们今日是不是少了许多欣赏乐趣。</p> 36、 水晶酒杯,莫卧儿宫廷作坊 1620年。<div>  这件水晶杯是我看见过最复杂的装饰酒杯,外壁上的弯曲金线内镶嵌了好些红宝石、祖母绿,这张图片一点点内壁镶嵌有深蓝色玻璃,而且在数颗最大的红宝石背面,还有看上去丰满圆润的肖像,可惜灯光反射,没法拍摄出来。</div> 37、水晶酒杯,莫卧儿宫廷制作,1640-1650年间。同台展出的还有几个,我觉得这个形状花纹都特别。 38、贾汉吉尔皇帝的玉质酒杯 莫卧儿宫廷作坊1607–1608年,<u>阿勒萨尼</u>收藏<div><br></div> 39、贾汉吉尔皇帝的酒杯,莫卧儿宫廷作坊 1613年 玉、白色塗料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div>杯壁上的波斯诗文是对皇帝的颂词。</div><div><br></div> 40 玉质酒杯,莫卧儿宫廷作坊,1650–1700年,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品<div>  展厅介绍说这个精美的玉器代表了沙贾汗皇帝统治时期莫卧儿玉器工艺的巅峰之作。现场看这个叶子形状的酒杯,材质好像时新疆和田羊脂玉,洁白细腻油润,雕刻线条行云流水,且很清晰。</div> <div>41、软玉材质的十曲花耳碗。</div><div>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此碗17世纪的莫卧儿宫廷制作,十八世纪的清帝乾隆题诗,故宫博物院藏品。</div><div> 我们知道,乾隆题诗的器物很不少,但题在别人家制作的器物上的,我第一次看见。 我现场认真看来着,也看不全上面的字,展厅解说词是这样写的:</div><div>”分瓣呈十出,中规总一圆。叶翻双耳执,朵缀两胎卷。翠韭为色润,攒花承足鲜。方诸荐明水,曾握大宛仙。乾隆丙申(1776年)新正御题“</div> <p class="ql-block">有说,一百个人看哈姆莱特,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橡树文化有限,对历史文物的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既不能完全欣赏它的工美艺术造诣,也很难领略到它代表的经济政治意义和承载的历史分量。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