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扎西德勒!</p><p class="ql-block"> 这是昨晚地接导游雍金拉姆在拉萨车站接我们时,说的第一句带着藏族人暖意的问候。那声音像初秋高原的风,轻轻拂去了Y991次列车24个小时抵达时的旅途疲惫,也为我们的西藏行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出了车站,我们径直入住提前订好的四钻宜尚酒店。房间比预想中更宽敞,最贴心的是每间房都配着有氧装置,工作人员还特意给每人递来一套吸管,反复叮嘱若有高反可及时吸氧。我和老伴不敢掉以轻心,睡前各自吸了1小时氧,听着氧气管细微的气流声,才慢慢在高原的静夜里沉入睡境。</p> <p class="ql-block"> 清晨7点,酒店自助餐厅早餐台摆得满满当当,主食有馒头、花卷,小菜荤素搭配,稀饭、牛奶、切好的西瓜也一应俱全,和内地酒店的配置差不太多。唯独那碗夹生的炒米饭藏着高原的“小脾气”,夹生的口感让每一口咀嚼都慢了半拍,倒也成了初到高原的专属小插曲,悄悄提醒着我们,脚下已是离天空最近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餐,我们拎着轻便的背包,走向酒店门前等候的车子。原以为是大巴,到了跟前才发现是能坐29人的中巴,这是西藏自治区政府为保障游客安全统一配备的车辆。毕竟高原气候特殊,游客易有高反,所以这些车不仅配置高,还全是有氧车,常年在高原跑,就为让大家的旅途多份稳妥。坐上车,我们正式向着林芝出发。之所以把林芝作为西藏行的第一站,有着两层意思:一是它平均海拔约3100米,比拉萨低了500多米,湿润的气候裹着丰茂的植被,像个天然氧吧,能帮我们慢慢适应高原;二是这地方的美太特别,既有高原的澄澈,又藏着江南的婉约,雪山挨着林海,湖泊映着村落,难怪被称作“西藏江南”,早就让我们向往了许久。</p> <p class="ql-block"> 车子驶上林拉高速时,晨间的露水还没干透,薄雾像轻纱似的缠在远山腰间。值得一提的是,西藏的高速很特别,全程没有收费站,不收一分钱,这些道路均由国家投资建设,既方便当地群众出行,也让游客的旅途少了停留与等待,能更顺畅地沉浸在沿途风光里。左侧的拉萨河一路相伴,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晨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粼粼银辉。远处的墨竹工卡县藏在河谷里,红顶的藏式民居嵌在绿色田野间,偶尔有村民赶着牦牛走过,脚步慢悠悠的,和这高原的时光格外相配。</p> <p class="ql-block"> 行至米拉山段,车辆直接穿行贯通的米拉山隧道——既避开了高海拔山口的复杂气候。透过车窗望向远处,那座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依旧是拉萨与林芝的天然分界,山巅积雪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山腰间似有经幡色彩隐约晃动,虽未近距离驻足,那份高原山脉的壮阔,仍透过风的缝隙悄悄钻进了车厢。</p> <p class="ql-block"> 穿过米拉山隧道后,风里的湿气渐渐重了,尼洋河谷的风光慢慢铺展开来。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河谷里的河水绕着山脚蜿蜒,偶尔有几只水鸟贴着水面掠过,翅膀沾起的水珠落在阳光下,像撒了把碎钻。导游说,尼洋河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河流,滋养着两岸的田地与村落,我们隔着车窗望着,只觉得这河水像条碧绿丝带,把沿途风光都串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当天的重头戏,是先到素有“小瑞士”美誉的巴松措。藏语里意为“绿色的水”的它,在3700多米的海拔上,6000多亩湖面如绿宝石嵌在深谷间:湖边松树笔直,小松鼠不时窜过,远处雪山倒映水中,一旁的错宗工巴寺红墙金顶藏着岁月沉静,也难怪它早就是国家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步步皆景。</p> <p class="ql-block"> 赏完巴松措的湖光山色,我们接着前往以峡谷瀑布见长的卡定沟。顺着峡谷栈道往里走,两侧岩壁陡峭,奇形钟乳石布满其上,山间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水花溅起时带着清新鲜活的水汽。最让人惊叹的是岩壁上天然形成的“观音像”,轮廓逼真地立在山间,任谁见了都要叹一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逛过两处景点,一日的行程就此结束。吃过晚饭,我们乘车返回林芝市区,满目的山水还在脑海里流转,入住酒店时,晚风里仍带着尼洋河的湿润,这“藏地江南”的初体验,正悄悄在记忆里酿成温润的甜。</p><p class="ql-block"> 2025.9.13</p><p class="ql-block"> 写于林芝市天宇藏秘酒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均为作者拍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