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提拔的“大老粗”,确实闹出不少笑话

天马

<p class="ql-block"><b>  “文革”时期提拔的“大老粗”,确实闹出不少笑话</b></p><p class="ql-block"> ——说说“文革”时期那些事儿(六)</p><p class="ql-block"> 天马</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3日)</p><p class="ql-block"> 老一代的人还都记得,“文革”时期选配班子,有两个“三结合”,叫得之响、推得之广,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两个“三结合,一个是老中青“三结合”,一个是军干群“三结合”。军干群“三结合”,那是特殊时期,出于某种需要,所采取的临时办法,是非自有评判。应该说,老中青“三结合”,在今天看来也是有道理的,它有利于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长处,互相采长补短;它有利于加强对干部的培养锻炼,搞好老同志对年轻干部的“传、帮、带”;它有利于解决“青黄不接”问题,更好地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p><p class="ql-block"> 出于两个“三结合”的需要,特殊时期十分强调在工农兵中选拔干部。事实上,很多事情强调过分了就容易出现“萝卜快不洗泥”,提拔干部也是这样。为了实现两个“三结合”,当时就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偏差:一个是在年轻干部中搞了“双突”;一个是在工农兵干部中选拔了一批“大老粗”。说句公道话,那个时期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绝大多数都还是很优秀的,假如对他们加强培养锻炼,严格进行逐级选用,对事业、对干部本来是件好事儿,可是一“双突”,有些干部基础打得不牢,提拔过快,不仅群众有意见,年轻干部自己也很容易“飘飘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贻误了事业,又伤害了干部。</p><p class="ql-block"> 对所谓“大老粗”干部,也要一分为二,绝大多数“大老粗”普遍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他们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不搞“弯弯绕”;二是在他们那里,往往“教条主义”少一点,“经验主义”多一点,办事情强调“事事求实”;抓工作很少有“假大空”,比较注重“抓落实”。可是,尽管这些“大老粗”有着一大堆优点,可他们的能力水平跟所担负的职务、工作相差甚远,用现在的话说,叫作“才不配位”。很多事实证明,因为“大老粗”们的“才不配位”,不仅给工作造成损失,也使自己在那个位子上“活受罪”。最可气又可笑的是,在他们中还闹出很多“路人皆知”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李时珍”趣闻的风波</b></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位位置比较显赫的领导干部,有次接待外宾。外宾很礼貌,也很客气地说:“中医中医药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特别是李时珍所编撰的《本草纲目》在全世界都是很有影响的。”这位领导同志一听,觉得很新奇,竟有这等人物,马上问在座的国人:“李时珍,今天来了没有?”弄得在场的中外人士一片愕然。</p><p class="ql-block"> 有关“李时珍” 的趣闻在社会传开后,曾有过不小的风波,有人说,这不大可能,这位领导再是个白痴,也不至于蠢到这个份儿上;也有人评论,说这事儿发生在“大老粗”身上,一点儿都不奇怪,只要是不学无术,孤陋寡闻,就完全有可能。究竟它的真实性如何,我们今天大可不必再去考究。总之,它说明一个道理,选用无知无能的人,放在领导岗位上,是必定要误事误国的。</p> <p class="ql-block">  <b>  军分区司令接待歌舞团闹出的笑话</b></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军分区司令官,参政当了地(盟)级的主要领导。这位司令官本来文化底子就不厚实,又不爱读书看报,时常闹出“秀才遇到兵,有礼说不清”的故事来。有次,自治区歌舞团前来所在地区进行慰问演出。司令官一定要上台致辞欢迎啊,秘书给写好了稿子,稿子开头有这样一段话:“自治区歌舞团长途跋涉,来我们地区慰问演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司令官上台,有板有眼地读了起来:“自治区歌舞团长,途跋涉,来我们地区慰问演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鼓”,接着看到写在下一行的“舞”字,马上补充说:“不光是鼓,还有舞呐。”众人听了,觉得“没毛病”。可歌舞团的团长和团员们听了,觉得不对劲儿,人家团长不叫“途跋涉”呀,再说人家那个“鼓舞”,不能分开来念啊。那怎么办?人家是司令官啊,谁也不敢说什么,等司令官讲完话,演出开始。按着礼节,司令官作为地方官员,要下台陪着团长观看演出哦,因为在司令官那里,他就认为是“团长途跋涉”,所以就一口一个“老途啊”,把人家搞得很不好意思,又不便去解释和纠正,只好是面带苦笑。演出中间,有个节目是“男女声二重唱”,唱的过程中,司令官看出了“破绽”,就跟“老途”说:“这节目演得挺好,就是那男声跟那女声没唱一块堆儿去。”话音刚落,他觉得在这样场合下揭人家的“短”不合适,就马上解释说:“不过,我听中央 台有时候也唱不到一块儿去。”弄得“团长”真的是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 <b> “县革委会主任”台上连连出丑</b></p><p class="ql-block"> 四平地区所属的双辽县武装部一位老部长,“参政”的时候,当了县革委会主任。大家公认,这老干部是战争年代打出来的,工作肯干,待人诚恳。可他着实是没有多少文化,讲话就是照着稿子念,都被人们称为“白字老先生”。“文革”时期,当了县革委会主任,出头露面,讲话、作报告的时候多了,这就难免笑话也就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领导讲话习惯于引用诗词。这诗词,对老部长来说,更是陌生。有一次,秘书在讲话稿的开头引用了这样两句词:“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老先生念到这里的时候,还格外提高了嗓门儿:“战士指看南奥,更加惚惚悠悠。”讲完话下台后,秘书提醒他“领导,你把诗词念错啦!”他说:“没事儿,大家能听明白就行啦!”</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办公室工作人员给他写讲话稿,前边引用的诗词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写材料的同志以为,像这样的诗词,大家都耳熟能详,领导就更是背得滚瓜烂熟,就用省略的办法写成:“四海翻腾……,五州震荡……”老同志书念得虽不多,可他懂得省略号的含义,于是,他读成了“四海翻腾,腾、腾、腾,五州震荡,荡、荡、荡”。搞得台上台下一片哗然。</p><p class="ql-block"> <b> 一位县委书记的无知与滑稽</b></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提拔起来的“大老粗”,虽然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但很多人能够做到谦虚谨慎,不懂就问,用以不断提高自己,适应需要。可有的人却习惯于不懂装懂,装腔作势。当年,梨树县就有这样一位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这位县委书记,在梨树县工作时间不长,就赶上了粉碎“四人帮”,他被贴了一大堆“大字报”,就被免职了。据传,他在梨树县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口碑很不好,大家讲出来的“故事”更是一篇又一篇。有一次他坐着吉普车下乡,路上看到一位农民“踩毛道”,就立刻告诉司机停车。他下车狠狠训了一顿这位农民之后,硬是要他照原道返回,以示惩罚。后人有诗曰:“县委书记乡下跑,看到农民踩毛道,停车教训好严厉,引得人们拍手笑”。</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这位县委书记在县里剧院,观看县里剧团演出。开始,书记看得很高兴,不时为演出喝采。当他注意到台的侧方乐团为演出伴奏时,发现有的演奏员忙得很起劲儿,有的却停下手来东张西望。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懂得这就叫作“节奏”,于是,带着“满腔怒火””走向台后,严肃地训斥大家:“你们为什么有人忙,有人闲?大家一起来不是会更好吗?”这又是一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个年代,县委书记的话就是“圣旨”,必须是“紧跟,照办,不走样”,当乐团“全都忙霍起来”之后,演员们可就“踩不上点儿”了,台下的观众更是全都乱了套。</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提拔重用了一批“大老粗”干部,可以说教训是深刻的。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选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偏盖全;对于所选用的工农干部,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锻炼,促进他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