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轿:读《柳溪竹枝词》第百三三首中的诚信之光

宁静如许

<p class="ql-block">不学儿童骑竹马,</p><p class="ql-block">八抬八擦坐唐皇。</p><p class="ql-block">牙镶大轿留遗久,</p><p class="ql-block">一诺毋忘钱侍郎。</p><p class="ql-block">——周芷畦</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斜港(今属嘉善县西塘镇下甸庙辖区)鲍八埭卢皆钱侍郎樾至戚。侍郎儿时戏坐神轿,八抬八擦,谓之曰:他日坐此当还。后贵为侍郎,遂以牙镶大轿遗之,曰不食前言也。</p><p class="ql-block"> 读周芷畦《柳溪竹枝词》中“不学儿童骑竹马”一首,恍若看见一顶牙镶大轿穿过时光的烟尘,缓缓行来。这顶轿子承载的不仅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身体,更是一个跨越数十年的承诺,一种深植于乡野民间的诚信精神。</p><p class="ql-block"> 诗中所记钱侍郎轶事,表面是孩童戏言成真的佳话,内里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信”的核心理念。儿时戏坐神轿,脱口而出的“他日坐此当还”,本是无心之语,却被他郑重珍藏于心。待其贵为侍郎,不惜以牙镶大轿相赠,兑现童年诺言。这种看似“过分”的认真,实则展现了传统士大夫“一诺千金”的精神品格。在钱侍郎身上,我们看到了《史记》中季布“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千古风范。</p><p class="ql-block"> 周芷畦以竹枝词这一形式记录此事,别有深意。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刘禹锡等文人加以雅化,成为描写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诗体。选择用竹枝词来书写这则轶事,恰恰说明这种诚信精神并非庙堂独有,而是深植于民间土壤。诗中“八抬八擦坐唐皇”的生动描绘,既保留了孩童游戏的天真趣味,又暗含了对守信行为的赞美。这种民间视角的叙事,让高尚道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实践。</p><p class="ql-block"> 这首竹枝词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保存了一段珍贵的地方记忆。若无此诗,钱侍郎还轿的佳话或许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周芷畦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这则故事,使其通过文字得以永恒。这些看似微小的地方叙事,实则是构成中华文明大厦的砖石。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人的美德,更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诺言有时轻如鸿毛,违约失信之事屡见不鲜。重读这首小诗,恍然警醒——诚信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的坚守中。钱侍郎的可贵不在于他赠送了多么贵重的轿子,而在于他数十年后仍记得并履行儿时的一句戏言。这种对待语言的郑重态度,这种言出必行的精神,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p><p class="ql-block"> 一顶牙镶大轿,穿越百年时光,停驻在我们面前。它提醒着我们:诺言不分大小,诚信不论古今。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钱侍郎”,在平凡生活中守护那份“一诺毋忘”的珍贵品质。这或许就是这首竹枝词跨越时空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