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唐・孟浩然】</p><p class="ql-block">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p><p class="ql-block">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p><p class="ql-block">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p><p class="ql-block">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p><p class="ql-block"> 我总想着归隐山林,在幽静的丘壑间安稳栖居;可想要整治那归隐之所的 “三径”(代指家园),却苦于没有足够的钱财,终究只能是空想。</p><p class="ql-block">滞留北方的秦地,从来不是我心中所愿;我时常怀念东林寺的您,那位能慰藉我心灵的师父。</p><p class="ql-block">在这异乡,生活窘迫如 “燃桂为薪”(桂木价贵如金,燃桂即指耗费重金),钱财早已耗尽;曾经满怀的壮志豪情,也随着一年年时光流逝,渐渐变得消磨殆尽。</p><p class="ql-block">每到黄昏时分,凉爽的秋风便如期而至,可我听见那秋蝉的鸣叫,非但没有得到慰藉,反而让心中的悲愁更添几分。</p><p class="ql-block">赏析:孟浩然的诗,向来以 “清浅处见深致” 闻名,这首《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便是典型。它没有盛唐气象的雄浑壮阔,也没有悲秋诗的剑拔弩张,却如一幅淡墨山水,将诗人滞留秦中的失意、对归隐的渴慕与对友人的思念,细细晕染在秋光里,读来只觉清愁漫溢,余味绵长。</p><p class="ql-block">诗的开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便将最核心的矛盾摊开 —— 心向丘壑,身困尘俗。“一丘” 是隐者的梦,是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闲适,是王维 “明月松间照” 的清幽,孟浩然一生渴慕这样的归隐,可 “三径” 的阻碍,却让梦成了空想。“三径” 典出汉时蒋诩,归隐后辟三径以待知己,此处既是指归隐的家园,更是指脱离官场、回归本心的 “退路”。“苦无资” 三字说得轻淡,却藏着沉甸甸的无奈:不是不愿隐,而是贫不能隐。在盛唐的仕途追逐中,孟浩然本就带着几分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的疏懒,可现实的窘迫,终究让他不得不滞留秦中,这份 “想隐而不得” 的矛盾,成了全诗悲愁的底色。</p><p class="ql-block">接着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将视线从 “己身困境” 转向 “心念之人”,让失意有了寄托。“北土” 是诗人当下的栖身之所 —— 秦中,这片曾见证秦汉雄风的土地,于他而言却满是 “非吾愿” 的疏离。他本是南方士人,骨子里带着江南的温润与淡泊,北方的雄浑与官场的喧嚣,本就与他的性情相悖;而 “东林” 的远上人,便成了他精神的慰藉。东林寺的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远上人的慈悲与智慧,是他对抗尘世烦忧的光。“怀我师” 三字,没有浓墨重彩的抒情,却藏着 “他乡遇故知” 般的迫切 —— 越是在异乡失意,越是想念能懂自己的人,这份思念,让全诗的愁绪多了几分柔软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到了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笔锋陡然沉下去,将 “不得隐” 的无奈,化作 “留不得” 的悲凉。“黄金燃桂” 是盛唐的一个缩影 —— 长安物价高昂,桂木贵如黄金,却要当作柴薪燃烧,诗人用这个典故,轻描淡写地道出生活的窘迫:钱财耗尽,生计维艰。可比物质困窘更伤人的,是 “壮志逐年衰”。孟浩然并非没有壮志,他也曾有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豪情,也曾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日复一日的滞留、一事无成的磋磨,让那份豪情渐渐被时光磨平。“逐年衰” 三个字,不是瞬间的破灭,而是漫长的消磨 —— 今年比去年淡一分,明年比今年又淡一分,这种 “钝刀子割肉” 的失意,比 “壮志未酬身先死” 的悲壮,更让人揪心。</p><p class="ql-block">最后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将所有的愁绪,都揉进了秋景里,让悲愁有了画面感。黄昏时分,秋风如期而至,这本该是驱散暑热、让人清爽的时刻,可诗人听见秋蝉的鸣叫,却只觉得 “益悲”。秋风是凉的,蝉声是清的,可心境是苦的 —— 秋风吹起的,是他对家乡的思念;蝉声唤起的,是他对年华的感慨。在这样的秋景里,他想起 “一丘” 的梦,想起 “东林” 的师,想起 “黄金燃尽” 的窘迫,想起 “壮志渐衰” 的无奈,所有的情绪都拧在一起,化作 “益悲” 二字。没有号啕大哭,没有捶胸顿足,只是 “闻蝉益悲”,却让这份愁绪如秋日的雾气,弥漫在字里行间,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整首诗,从 “想隐不得” 的矛盾,到 “心念恩师” 的寄托,再到 “壮志消磨” 的悲凉,最后落于 “秋蝉益悲” 的景语,层层递进,将一个士人的失意与坚守,写得细腻而深刻。孟浩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抨击现实的黑暗,只是将自己的心事,轻轻说给远方的师父听 —— 这份坦诚与淡泊,恰是他诗歌的魅力所在。读这首诗,就像听一位故人在秋夜里低语,没有波澜壮阔,却能让你在某个黄昏,听见秋风与蝉鸣时,突然想起那份藏在岁月里的、淡淡的愁与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