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道与器?(20250912)

G.HUANG_yd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化与科技,道与器?</b></p><p class="ql-block"><i>黄国营/文</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了《怎么看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文。文章指出:“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也可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器的关系来理解,就是说科学的作用是工具,体现的是“器”,而人文体现的是价值,反映的是“道”。道与器,具有平衡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器合一,道不离器,器不离道,正如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离不开人文,人文离不开科学。”这是目前公众对“科技”与“文化”关系的通行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应该没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刻全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一原动力,“经济”因而“文化”由此推动。“科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与“工具”,同时更是“文化”的“塑造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火、石器、青铜、铁器、文字、机械、电力、电讯、网络、AI……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技术进展的重要关节点。似乎都是自然逻辑的结果,几乎都很难说是由什么意识形态的“文化”去洞见、去引导而产生的。相反,涌现爆发了什么重大新技术,就相应产生什么新的经济形态,产生什么社会形态和人们的观念形态。从火的产生直到AI的爆发,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性爱•婚姻•家庭”社会形态和观念形态的变迁,只是因变量而不是自变量。自变量是科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道”(价值和观念)只可能局部地、暂时地改变世界,能根本地、整体地改变世界的,只可能是“器”一一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的“道器之喻”只涉及问题一半,要和谐匹配,不错。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文化”之“道”却并非上帝的规定,亦非“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恰恰是由特定的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塑造生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文化”去规范技术,是需要的,但是不够,还要注意研究“文化”自身如何被“技术”所推动演变和塑造生成,承认文化要反映和适应新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器之喻”之提出,如“君子不器”、“道不自器”,底层是抑器扬道,忽视了道也是要变的,而恰恰是器生成了道,而非仅仅载道。传统的“道器之喻”,看似平衡公正,用于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其实是不完整的。儒学的成见,正是长期抑制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第一性的;用意识形态的“文化”去规制“科技”是必要的,但这是第二性的,只有局部和暂时的意义,“文化”本身也只是特定技术经济发展阶段在意识形态上的投影。我们不知“本体”何来,但由“影子”去规制和引导“本体”,根本上是虚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狭义是指人类创造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广义则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包括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道”也有不同的定义,既可指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又可指人们的价值观和所认知的道德规范;后者显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且是不断演变的,而前者现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其蒙有深刻的人类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说法中,“道”指无形法则与阴阳变易规律,“器”指有形之物或卦象,二者以“形而上”和“形而下”区分,构成抽象法则与具体事物的辩证关系。“既……又……”的说法固然容易公允。但“科技”与“文化”都是人类的衍生产物,而意识形态的“文化”于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中介入“经济”,又有高阶衍生关系。“科技”是“器”,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却未必是“道”。这正是我们常常忽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科技与人文,辩证法告诉我们,二者互相依存;唯物论告诉我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原动力,是第一性的。至此,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该怎么看也就清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面对AI的迅猛爆发,我们应尽力、尽快让AI与我们的“三观”“对齐”(Alignment),为善,勿作恶。但这只是第一层。第二层我们要追遡人类目前的“普世价值”(如果有的话),所要“对齐”的东西,是何以在演变中形成的,成因为何。第三层我们还要预测,在迅速发展的科技形势下,人类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将发生哪些重大变化。了解“人文”正在和即将发生的重大剧烈变化,以及“人文学”会呈何形态,才能真正知道应该有何作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读《求是》之《怎么看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202509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国营《蓝色网评录》(20250912)</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