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5A景区查漏补缺自由行(三)广汉三星堆

老五届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8日下午游览广汉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8日中午在成都南站乘网约车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汉市</p> <p class="ql-block">广汉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古称汉州、雒县,是四川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市)。北距德阳市区19千米,南临成都市区20千米,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广汉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总面积548.69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2月,全市辖9个镇、3个街道。</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62.7万人。</p><p class="ql-block">西汉高帝置广汉郡,因“疆域之广,至于汉水”而得名。曾于1983年3月短暂划入成都市,因1983年8月设立地级德阳市而划转。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核心区,自古就有“益州门户、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说,是成都的北大门。境内广汉三星堆遗址是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讨论广汉市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雒城和明代古寺龙居寺,以及金雁湖、房湖公园、广汉文庙、广汉东禅寺、汉代古墓群,还有沿袭300多年的传统民俗“保保节”等。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20年9月22日,荣获2019年度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千米,占地面积1000亩,为现代化专题遗址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正式开放。2022年3月,新馆(陈列馆)开工建设,2023年7月26日正式落成开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主要文物有商青铜神树、商玉边璋、商青铜立人像、商金杖,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6日,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p><p class="ql-block">2023年接待游客323万人次,2024年1月至8月接待游客418万人次,2024年暑期游客量达到138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川指示:“保护好三星堆遗址”。省、市有关部门决定拆迁遗址内所有的砖瓦厂,提出就地建立“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开始筹建“三星堆工作站”。</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三星堆博物馆筹备处成立。6月2日至4日,四川省文博界专家聚集广汉,首次讨论“三星堆博物馆”的馆址和馆名。当时的方案有三:一、将馆建在今金雁湖公园的对面,占地面积30亩;二、将馆修在广汉市的桂花街的城南;三、将馆修在三星堆遗址内。对馆名的定名方案有四:一、蜀都博物馆;二、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三、三星堆博物馆;四、广汉三星堆蜀都博物馆。最后定名为三星堆遗址博物馆。8月1日,四川省编委141号文批准建立广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隶属广汉市文化局。</p> <p class="ql-block">1990年3月3日,在广汉举行三星堆博物馆设计方案论证会,最后选定西南设计院的方案。</p><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奠基仪式在三星堆遗址北边的原河漫滩地举行。</p><p class="ql-block">1993年3月27日,广汉市计经委发文同意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的初设方案。4月,国家文物局文字第465号文“关于建立三星堆博物馆有关事项的批复”同意在三星堆遗址建立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94年7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主馆土建工种竣工。</p><p class="ql-block">1995年1月28日,由陈显丹、一设计的《古城古国文化》陈列内容总方案通过论证。</p><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全面展示三星堆文物。</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陈列改造工程竣工。</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28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开始试运行,面向游客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29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简称三星堆新馆)动工开建,计划工期为一年。建筑方案最终采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团队的设计作品——“堆列三星,古蜀之眼”。</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7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8日,“对话三星堆——互动体验厅”开放。7月23日,“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幕,展示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9月26日,“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大空间VR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开放。</p><p class="ql-block">7月23日,“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幕。三星堆2号青铜神树AI技术实现“数字重生”,跨越三千多年再次与世人见面。</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4日,记者从三星堆博物馆获悉,春节期间,三星堆博物馆将延续延时服务。从1月29日至2月12日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每日将向蛇年出生的游客送出500张免费门票。</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三星堆博物馆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2日至6月13日,三星堆博物馆官闭馆,开展设施设备维护检修和系统调试。6月14日恢复正常开放。</p> <p class="ql-block">场馆设计</p><p class="ql-block">旧馆</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馆体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的相结合,融原始意味和现代为一体,旨在表现出三星堆文化及三星堆文明。馆外配置有仿古祭祀台和供现代文体活动的大型表演场;有古典风格的附属建筑群和餐饮娱乐设施;有草坪、水域湖面、假山、水车;还有儿童乐园。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神韵,也体现了博物馆“馆园结合”之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馆</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设计秉承“馆园结合”理念,突出“消隐”“协调”“实用”三大原则,延续了老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作为三个堆体外形和空间控制曲线,三个堆体的平面控制线延长相交于一点,平面夹角呈现几何逻辑,生成独特的形体韵律,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室内装修采用了极简主义风格,以米色的艺术混凝土墙面、古铜色的金属板、深灰色的地面等简单的配色。</p> <p class="ql-block">馆内布局</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陈紧扣“古城古国古蜀文化”主题,分“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每个展区下设若干展陈单元。</p> <p class="ql-block">陈列展览</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为题,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世纪逐梦</p><p class="ql-block">展厅位置:1F 一展区</p><p class="ql-block">展览背景:20世纪20至30年代,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发掘。50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不断开展调查和试掘。1980年后,三星堆考古进入系统发掘和研究阶段,“三星堆文化”命名。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发现,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渐明晰。2019年以来,六个祭祀坑的发现再次引起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巍然王都</p><p class="ql-block">展厅位置:1F 二展区</p><p class="ql-block">展览背景: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约当商代早期,出现城墙、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黄金加工、制玉、丝织业,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祭祀体系,彰显其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p> <p class="ql-block">天地人神</p><p class="ql-block">展厅位置:2F 三展区</p><p class="ql-block">展览背景:三星堆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深藏着对天地神祗、自然万物的无比虔敬,展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p> <p class="ql-block">陶三足炊器</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陶三足炊器是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代中晚期陶质炊具,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其独特的三足鼎立造型与多功能设计被认为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器具,甚至被推测为四川火锅的早期形态。</p> <p class="ql-block">定义与器型特征</p><p class="ql-block">陶三足炊器高约40-44厘米,口径18.5-19.7厘米,盘径36.5-38.5厘米,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为三个中空袋状足,可生火加热;上部为宽大盘面,类似现代泡菜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袋足与口部相通的设计形成空气对流系统,增强加热效率。‌‌</p> <p class="ql-block">八月,四川广汉鸭子河畔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河畔旁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被网友戏称为“火锅之源”的陶三足炊器等特色文物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人们驻足于这些遗珍前,凝神观赏,感受古蜀文明深邃而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遗址,是游客旅行的必到之地。当大家踏入这片土地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古代文明中。</p> <p class="ql-block">玉石原料</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人像。这些古老的铜像,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当时的人们的容貌和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立人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立人像是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该文物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铜像重约180公斤,它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现存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p> <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p> <p class="ql-block">面具</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二号神树三面各有一跪坐铜人像,前臂残缺。</p><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生动展现了古代蜀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堪称青铜铸造技艺的瑰宝。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三星堆一、二号青铜神树大致的形态基本一样,总体都是下端山形底座,有挺拔直立的树干,也有树枝、果实和鸟,但是细节处则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一号)</p><p class="ql-block">一号神树残高396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p><p class="ql-block">食万八千里 青铜神树原有高度应有五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树的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共发掘出6棵青铜神树,其中最完整的是1986年在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号神树”。它高3.9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它刚出土时残破不堪,共计2479块碎片。</p><p class="ql-block">文物修复者用10年将2479块文物碎片复原</p><p class="ql-block">二号神树</p><p class="ql-block">二号神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能够复原的树干每层伸出三根树枝。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神树基本相同;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神树。</p><p class="ql-block">出土环境</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的遗物在被掩埋之前就已经被人为敲碎砸扁,又在燎祭中经历了火焚,再投入坑内填土,层层夯实。等到重见天日的时候,它们已经变形、扭曲、破损得十分严重,散布于坑内。青铜神树树干断成三截,树枝断成十八截,其余的鸟儿、果实碎片不计其数,破损十分严重。</p><p class="ql-block">制作技术</p><p class="ql-block">一号青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全树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当时最为先进的手法,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文物鉴赏</p><p class="ql-block">修复完整的一号青铜神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刀状羽翼显得威风凌厉。铜龙的爪子、腹部和神树紧紧相连,非常吻合,从正面看是优美的S形,从侧面看也是同样的S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馆里的1号青铜神树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数千年前工匠们的超凡铸造技艺。1号青铜神树现高近4米,气势不凡,整体结构精巧,共分三层九枝。每一根枝节的顶端,都站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鸟。在神树的一侧,一条龙蜿蜒而下,主身依附在神树主干之上,前足稳踏神树底座之上,昂首挺胸的姿势好似在守护着这棵神树。</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物兼具独特性和包容性,如青铜神树体现古蜀自然崇拜,金面具与西亚风格相似,印证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古蜀国都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址最早发现于1929年,1986年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震惊世界。截至2024年,已发掘8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万件,包括金面具、铜顶尊跪坐人像等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所属朝代‌:三星堆文化主要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约公元前4500年—前2900年),其鼎盛阶段相当于商代中晚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命名由来:因遗址内有三座人工夯筑的黄土堆(现仅存残迹),形似星辰排列,故得名“三星堆”,民间亦有“三星伴月”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重要发现与意义</p><p class="ql-block">‌祭祀坑‌:1986年发现的1、2号祭祀坑及2019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文物展现了古蜀国独特的青铜铸造技术和宗教信仰,如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部分器物与中原商文化存在交流。‌‌</p> <p class="ql-block">城址布局‌:遗址内发现城墙、宫殿基址及玉石器作坊,表明其为古蜀国政治与宗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文化特征‌:三星堆文明是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其青铜器风格迥异于中原,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兽面具</p> <p class="ql-block">商铜兽面是商代青铜器文物,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出土于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九件分三种类型,推测其形制差异可能与神巫文化中的等级或功能区分有关。该器物包含多个尺寸规格,宽度介于26.9-29.6厘米,高度在12.7-20.8厘米之间,均呈薄片状结构。</p><p class="ql-block">器物主体以夔龙纹展开构成兽面造型,顶部卷角与下颌两侧设小圆孔,颌部由相向夔龙承托。特征包括方颐轮廓、延伸至龙尾的长眉、镂空大眼、长直鼻梁及阔口露齿,双耳亦采用夔龙造型。部分藏品采用金面罩工艺,通过捶拓金皮贴合青铜头像,使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合剂,完整覆盖面部至耳垂区域。2013年三星堆博物馆与百度百科合作建立的数字博物馆,通过多品类文物展示呈现了此类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兽面具是古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祭祀文物之一,以夸张的兽形特征、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神秘的宗教内涵闻名,主要出土于1986年及2021年的三星堆祭祀坑,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主要类型与特征</p><p class="ql-block">‌A型兽面‌</p><p class="ql-block">尺寸:宽约35厘米,高约21.2厘米。</p><p class="ql-block">特点:夔龙形双耳,方颐阔口,颌下无夔龙装饰。 ‌</p><p class="ql-block">‌B型兽面‌</p><p class="ql-block">尺寸:宽约26.9厘米。</p><p class="ql-block">特点:颌下增饰一对相向夔龙承托兽面,工艺更复杂。 ‌</p><p class="ql-block">‌纵目兽面‌</p><p class="ql-block">尺寸:双耳间距138厘米,眼球柱状外凸达16厘米。</p><p class="ql-block">特点:双耳横向伸展,额部有方孔,可能与古蜀王蚕丛“目纵”传说相关。 ‌</p> <p class="ql-block">出土背景与功能</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1986年出土)。</p><p class="ql-block">用途:推测为祭祀仪式中的悬挂装饰,兼具宗教象征与权力标识功能。 ‌</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兽面具,也称为商青铜纵目面具,是商代中晚期(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以下是对该面具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一、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出土时间‌:1986年</p><p class="ql-block">‌文物地位‌: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面具之王”,是三星堆遗址六件国宝级文物之一及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尺寸‌: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p><p class="ql-block">二、外观特征</p><p class="ql-block">‌整体形状‌:面具呈方形,面部特征夸张而神秘。</p><p class="ql-block">‌眉毛‌: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p><p class="ql-block">‌眼睛‌: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仿佛指向天空的望远镜。</p><p class="ql-block">‌耳朵‌:耳尖部呈桃尖状。</p><p class="ql-block">‌鼻子‌:鹰钩鼻。</p><p class="ql-block">‌嘴巴‌: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p><p class="ql-block">‌下颌‌:下颌前伸。</p><p class="ql-block">‌其他特征‌:额部正中有一方孔。</p><p class="ql-block">三、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铸造技术‌:三星堆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先进,尤其是在铸造大型青铜面具时采用了嵌铸法铸造,使得面具的眼、耳等细节非常精细。</p><p class="ql-block">四、象征意义与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神灵或祖先形象‌:面具的奇特形象可能与古蜀人心中的神灵或祖先有关。有专家猜测,面具的原型与蜀人始祖蚕丛以及《山海经》中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暗的天神烛龙的形象有紧密关联。</p><p class="ql-block">‌望远能力崇拜‌:考虑到成都平原自古多雾,天空常常是阴沉沉的,生活在这里的古蜀人希望拥有超乎寻常的望远能力,因此纵目大面具又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文化背景‌:商代是奴隶制繁荣的鼎盛时期,统治者们大兴祭祀和巫术活动,希望通过这些仪式与神灵和祖先对话。因此,青铜面具有可能在当时的祭祀和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所属年代为商朝,长23厘米,宽19.6厘米,高51.6厘米,头纵径17.6厘米,横径1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圆头顶,方颐,粗眉,立眼,蒜头鼻,阔口,长耳,耳垂下有一圆穿孔。粗颈,前颈较短,呈圆弧形;后颈长,呈倒三角形。头像面部覆金面罩上齐额,下包颐,双眉及双目镂空,右额及颐部残缺。</p> <p class="ql-block">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通过青铜人头像粘贴金面罩这一特点,可以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经视金为尊贵的象征。人头像作为常设于神庙中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贴金,其目的绝非仅仅为了美观,而应是与祭祀内容和对象有关。从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了青铜人头像多达50多件,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却只有4件来分析,它们应该是代表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这种具有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据推断他们是手握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戴金面罩的人头像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可见,它应当是古蜀青铜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前1046年)的青铜文物,1986年出土于中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以覆盖黄金面罩、造型神秘独特著称,是古蜀文明黄金崇拜与高超工艺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与发现背景</p><p class="ql-block">‌年代‌: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尺寸‌:通高41—51.6厘米(不同个体差异),头部横径12—15厘米,金面罩厚度约0.2—0.3毫米。‌‌</p><p class="ql-block">‌出土信息‌: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同坑共发现4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与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标志性文物共存。‌‌</p><p class="ql-block">‌青铜本体特征‌:</p><p class="ql-block">平顶或圆顶造型,方颐阔口,立眼高鼻,耳垂穿孔,脑后垂扎束发辫。‌‌</p><p class="ql-block">面部轮廓与金面罩精准契合,眼眉部位镂空以增强立体感。‌‌</p><p class="ql-block">‌金面罩工艺‌:</p><p class="ql-block">黄金捶拓成金箔后塑形,含金量超过85%;</p><p class="ql-block">使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黏合剂,将面罩永久固定于青铜表面。‌‌</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与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宗教象征‌:黄金面罩可能代表祭祀活动中与神灵沟通的祭司或统治者身份,兼具“娱神”与权力象征功能。‌‌</p><p class="ql-block">‌技术价值‌:金铜复合工艺领先同期中原地区,体现了古蜀文明独特的金属加工技术。‌‌</p><p class="ql-block">‌文明关联‌:与金沙遗址金面具的造型相似性,暗示三星堆文明向金沙文明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爬龙器盖</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采用块范法铸造工艺制成。其龙形造型融合虎首与蛇身特征,头下尾上姿态独特,前爪搭于口沿,张口露牙,肘关节有倒勾设计。器物通高23.6厘米,内径23.8厘米,外径25厘米,盖钮呈花瓣状,表面残留朱砂涂抹痕迹。 ‌</p> <p class="ql-block">出土背景</p><p class="ql-block">该器物出土于2020-2022年考古发掘中,位于3号祭祀坑(编号K3),与铜顶尊跪坐人像、金面具等共同构成祭祀体系中的重要组合。 ‌</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头部‌:似虎形,具长曲角与尖耳</p><p class="ql-block">‌身躯‌:蛇状盘曲,呈现头下尾上姿态</p><p class="ql-block">‌四肢‌:前爪搭于口沿,后爪残存部分似搭于盖钮</p><p class="ql-block">‌纹饰‌:盖面饰云纹、重环纹、重菱纹,颈部有圆圈纹和凹弦纹,钮部和腹部饰波曲纹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作为典型祭祀器具,其龙形象印证古蜀文明对中原龙崇拜传统的继承,同时体现“天人合一”的祭祀理念。 ‌</p> <p class="ql-block">站在展柜前,那些纵目面具夸张的造型突破现代审美经验,却精准传递着原始宗教的庄严气息。考古工作者运用天鹰座索道摄像机等科技手段发掘的场景再现,更凸显古今智慧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太阳形器(太阳轮)</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太阳形器‌是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商代青铜礼器,直径约85厘米,中心凸起呈放射状五芒结构,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古蜀国太阳崇拜的象征性祭祀器物。‌‌</p> <p class="ql-block">器物形制与工艺</p><p class="ql-block">‌造型特征‌:圆形轮状设计,中心阳部凸起,五道芒条呈放射状延伸至外圈晕环,芒条与晕圈连接处设有固定用圆孔。其造型与南方铜鼓太阳符号、铜神殿屋盖纹饰相似,但独特性显著。‌‌</p><p class="ql-block">‌铸造技术‌:采用二次铸造法,先分铸晕圈与芒条,再通过嵌铸、铆接工艺组合,体现了古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出土背景‌:共发现6件残件,经修复复原2件,出土时均被砸碎焚烧,可能与祭祀仪式中的“燎祭”习俗有关。‌‌</p><p class="ql-block">‌文化关联‌: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共同构成古蜀神秘信仰体系,太阳崇拜可能源于蜀地多云气候对光明的渴望。‌‌</p><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为探讨商代蜀地宗教信仰、天文观念及与中原文化的差异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鸟类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商金杖</p> <p class="ql-block">商金杖,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7月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现藏广汉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商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商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雕刻有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图像。靠近杖内部的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两只鸟头部相对,下方是两条鱼背部相对,鸟和鱼的颈部各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p><p class="ql-block">商金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2013年8月19日,商金杖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商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商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商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p><p class="ql-block">馆有宝物(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商金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商金杖是古蜀权力的象征,也反映出古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宗教祭祀表现形式的差异,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金杖象征着古蜀王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让刘浩存万分惊叹。</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在3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象征国王权力的是鼎,而远在西亚、北非一带的人们将杖作为权力象征。而古代中国并非没有权杖之说,从《山海经》传说时就已经有了用杖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在《山海经·海外北经》就有“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之说。《山海经·海内经》说都广之野“灵寿实华”,这灵寿木就是做杖的好材料。《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至今,四川剑门藤杖,仍驰名中外。中国历代王朝,也都有赐杖与老臣的惯例。三星堆的金杖文化可能与西亚或古埃及有关。</p><p class="ql-block">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商金杖上的人头图案是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表明杖身所刻人头代表着蜀王及其权力。另外,鱼能够深潜到水底,鸟能够飞到天上去,象征蜀王的权力具有上天入地的神通。</p><p class="ql-block">还有学者认为商金杖具有巫术性质,是法器;也有人认为是图腾式的族徽标志;多数人认为是古代蜀国象征王权的权杖,是古蜀王国政权的最高象征物。这充分说明古蜀国具有与中原同时期的文化不同的来源与内涵。</p><p class="ql-block">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段渝认为,三星堆商金杖的形制与西亚、埃及较晚时期的权杖相似,属于细长类型。近东权杖在杖首或杖身头部有图案,描绘胜利者的功勋,或叙述某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三星堆商金杖同样在杖身上端刻有平调图案,内容也同样与国家权力有关。三星堆商金杖应是通过某种途径,吸收了近东权杖的文化因素而制成。</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商金杖其实只是古蜀文化具有极强包容性的一个缩影,3000多年前人们的交流,已经完全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金面具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祭祀器物,2021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5号祭祀坑,含金量约85%,重280克,展现了商周时期中国最大、最厚重的金器特征,兼具宗教象征与工艺价值。</p> <p class="ql-block">基本简介</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金面具主要出土于2021年的5号祭祀坑(半张残件,重280克)和3号祭祀坑(完整件,重100克),其中5号坑出土的面具宽23厘米、高28厘米,是目前中国商周时期尺寸最大、最厚重的金面具。其制作工艺采用捶揲技术,将含金量85%的黄金锻造成薄片后剪裁塑形,眉眼镂空,鼻梁高挺,耳垂穿孔,风格威严神秘。‌‌1</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金面具与古蜀国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国都城(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出土的金面具多附着于青铜人头像上,以生漆黏合,象征祭司或神灵的高贵身份。考古学家推测其用于宗教仪式,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崇拜(黄金象征太阳)和权力象征的独特信仰。‌‌</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与对比</p><p class="ql-block">‌金面具与金面罩的区别‌:</p><p class="ql-block">‌金面具‌:独立使用或覆盖于头像,如3号坑完整面具;</p><p class="ql-block">‌金面罩‌:特指1986年出土的附着于青铜人头像的黄金装饰,厚度仅0.2毫米。‌‌</p><p class="ql-block">‌跨文明联系‌:与古希腊迈锡尼金面具(约公元前1500年)存在“撞脸”现象,但古蜀金面具侧重祭祀功能,而非丧葬用途,体现文明差异性。‌‌</p><p class="ql-block">‌技术传承‌: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约公元前1200-前650年)与三星堆一脉相承,证实古蜀文明金器工艺的延续性。‌‌</p> <p class="ql-block">在三星堆的遗址中,最引人入胜的是那些精美的玉器。玉饰、玉器、玉雕,无不展示着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工艺的精湛。每件作品都细腻而精致,令人叹为观止。我迷恋地触摸着它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古代的艺术家们倾注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神树纹玉琮</p> <p class="ql-block">神树纹玉琮是2021年9月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考古发掘出土的灰白色玉质文物,由整块玉料加工而成,器物两侧对称线刻神树纹样,刻痕浅显。纹样分为双层结构,每层主干顶部及枝头饰有大花苞,底座分别为山形座与尊形器。该玉琮是迄今首次发现的刻有神树纹饰的同类器物,为研究古蜀文明中神树的象征意义及长江流域文明交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发现与出土</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考古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正式公布神树纹玉琮的发现。该器物出土时位于坑内东南部,与金面具、青铜神坛等文物共存,标志着3号坑发掘工作接近尾声。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后,该文物作为三至八号坑代表性新出土文物首次公开展出。</p> <p class="ql-block">形制与工艺</p><p class="ql-block">整件玉琮高约8厘米,采用切割、钻孔、线刻等技法制作。其材质为单一灰白色玉料,表面无切割拼接痕迹,体现古蜀工匠对玉料的高效利用能力。器物外方内圆,中空贯通,延续了传统玉琮的基本形制特征。</p> <p class="ql-block">纹饰解析</p><p class="ql-block">两侧神树纹样呈现差异化设计:一侧纹样瘦高,主干垂直向上延伸,枝丫分作两层;另一侧较为低矮,枝头花苞形态饱满。纹饰底座左侧为山形台座,右侧以尊形器作基,可能象征不同祭祀场景中的神树表现形式。刻线深度不足0.1毫米,需在特定光照条件下辨识。</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与良渚文化素面玉琮相比,该器物创新性地融入了本土神树崇拜元素。纹饰中尊形底座与三星堆青铜器群的造型语言高度关联,证实古蜀文明在吸收长江中下游玉器传统的同时保持独特的信仰体系。考古学家指出,这种"形制继承+纹饰创新"的模式,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例证。</p> <p class="ql-block">商玉璋</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璋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性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其独特造型和精美纹饰展现了商周时期高超的玉石工艺与宗教文化内涵,现藏于四川德阳三星堆博物馆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核心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典型器型‌。</p><p class="ql-block">‌鱼形玉璋‌:通长38.2厘米,刃部镂刻小鸟形成鱼鸟合体造型,玉料颜色渐变表现鱼身背腹差异,推测与古蜀王鱼凫传说相关。‌‌</p><p class="ql-block">‌祭山图玉边璋‌:长54.5厘米,两面阴刻祭祀场景,分上下两幅对称布局,描绘古蜀人祭拜天地山川的仪式,被列入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条形玉璋‌:长25.2厘米,叉形刃带多齿扉棱,形似展开翅膀,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工艺与技术‌。</p><p class="ql-block">采用锯片切割、镂刻、线刻、管钻及抛光技术,切割面可见平行线或弧线痕迹。‌‌</p><p class="ql-block">扉棱装饰通过阴线刻划或砣具雕刻增强立体效果,与金沙遗址玉璋工艺相似。‌‌</p> <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与功能</p><p class="ql-block">‌祭祀礼器‌:玉璋在《周礼》中记载为“礼南方”“祭山川”的器物,三星堆玉璋纹饰证实其用于沟通神灵的宗教功能。‌‌</p><p class="ql-block">‌符号象征‌:纹饰中的山形、手形、载人小船等图案可能隐喻古蜀人对天地、太阳的崇拜及洪水记忆。‌‌3‌‌8</p><p class="ql-block">‌地域特色‌:鱼鸟合体、独特扉棱等设计体现古蜀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内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除了文物,三星堆的自然景观也令人陶醉。山峦起伏,江水奔流,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游客沿着小径漫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感受着自然的力量和宁静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馆内陈列着数量庞大、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和玉石器,玉石器与青铜器交相辉映,共同诉说古蜀文明的璀璨。祭山图玉璋上刻有人形图案与山形图案等。有的人形图案为人像呈跪姿,头戴穹窿形帽且双手置于腹前,有的人形图案为人像呈站立姿态,戴平顶冠且双手置于腹前。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何俊岷介绍:“这些图案上独特的纹饰与造型,成为古蜀文明已具备一套较为完整与成熟的礼仪制度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以来,出土玉石器已达上千件。2022年至2024年,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与玉石器生产加工相关的遗存,年代为商代中期,比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年代更早。</p> <p class="ql-block">四号馆(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是由三星堆博物馆主办的文化遗产专题展览,首展“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于2025年4月27日在三星堆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主题馆(4号馆)开幕,由四川省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指导,三星堆博物馆与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联合主办。展览通过“建筑”“珍宝”“保护利用”三大主题篇章及数字壁画专厅,展出布达拉宫珍藏的佛像、唐卡、经卷、法器、服饰等110套186件文物,其中超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展馆运用建筑光影秀、壁画数字化演绎等技术,构建多维度文化感知场域,并设有复原场景、建筑模型等展项。展览期间同步推出学术讲座、教育研学等系列活动。世界遗产主题馆未来计划引入不同地域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拓展数字体验与公共服务功能。</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是由三星堆博物馆主办的文化遗产专题展览,首展“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于2025年4月27日在三星堆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主题馆(4号馆)开幕,由四川省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指导,三星堆博物馆与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联合主办</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建筑”“珍宝”“保护利用”三大主题篇章及数字壁画专厅,展出布达拉宫珍藏的佛像、唐卡、经卷、法器、服饰等110套186件文物,其中超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展馆运用建筑光影秀、壁画数字化演绎等技术,构建多维度文化感知场域,并设有复原场景、建筑模型等展项</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展览期间同步推出学术讲座、教育研学等系列活动,展期持续至</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主题馆未来计划引入不同地域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拓展数字体验与公共服务功能</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1</p><p class="ql-block">活动历程</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7日,“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首展“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三星堆博物馆盛大启幕。该展览位于“世界遗产主题馆”,该馆为三星堆博物馆中的原综合馆,时隔两年重新开放。接下来,该馆将兼蓄不同地域的世界遗产主题特展,成为三星堆博物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沿之窗, 进一步丰富三星堆博物馆的展陈体系。</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分为“建筑”“珍宝”“保护利用”三个部分及一个数字专厅:壁画,通过建筑艺术、珍宝文物、保护传承三大维度,演绎一曲布达拉宫1300年春秋的文化交响乐。展览荟萃110套186件展品,有超三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出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展览意义</p><p class="ql-block">通过增进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世界遗产主题馆将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弘扬世界遗产价值,向公众生动阐释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于2025年4月27日在三星堆博物馆开幕,展出110套186件布达拉宫珍藏文物,涵盖佛像、唐卡、经卷、法器等品类,超三分之一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p> <p class="ql-block">展览概况</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由三星堆博物馆与布达拉宫管理处联合主办,分为“建筑”“珍宝”“保护利用”三大主题展区及数字专厅,运用建筑光影秀、壁画数字化演绎等技术,系统呈现布达拉宫的千年营建史与文化交融。 ‌</p> <p class="ql-block">核心展品类型</p><p class="ql-block">‌佛像‌:包括红铜松赞干布铜像、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等,展现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p> <p class="ql-block">‌唐卡与经卷‌:呈现藏传佛教经典的绘画艺术,涵盖御赐经典、宫廷风华主题。 ‌</p> <p class="ql-block">‌法器与服饰‌:展示藏式法器(如金刚杵、法轮)及藏族传统服饰。 ‌</p> <p class="ql-block">‌生活用具与面具‌:含清代景泰蓝长寿瓶等生活器物,反映藏族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于2025年4月27日开展,展期至8月31日,分为三大篇章及数字专厅,全方位呈现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文化珍宝与保护传承。 ‌</p> <p class="ql-block">‌建筑篇‌:通过松赞干布铜像、法王洞模型、建筑构件等展品,结合图文、模型与光影装置,解析布达拉宫的千年营建史与建筑美学。 ‌</p> <p class="ql-block">‌珍宝篇‌:涵盖御赐珍宝、唐卡、法器、服饰等110套186件展品,超三分之一为首次展出,展现布达拉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p> <p class="ql-block">保护利用篇‌:展示布达拉宫在建筑修缮、壁画修复、古籍保护等方面的实践案例,体现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理念。 ‌</p> <p class="ql-block">特色亮点</p><p class="ql-block">‌首次大规模入川展览‌:超三分之一展品为首次对外展出,涵盖服饰、生活用具等类别。 ‌</p><p class="ql-block">‌科技融合‌:数字专厅通过光影艺术装置、VR漫游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布达拉宫的视觉盛宴。 ‌</p><p class="ql-block">‌多维度呈现‌:从建筑艺术到文化传承,全方位解读布达拉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日前,在第六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期间,“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开展。</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收藏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大量精华文物,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文化艺术宝库”。布达拉宫以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荟萃布达拉宫珍藏的佛像、唐卡、经卷、法器、服饰、生活用具、木构件、面具等诸类展品共110套、186件,超三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展出。一件件承载千年文明密码的瑰宝交相辉映,带领观众透过精美的文物体会布达拉宫的不朽风华,完成一场与“高原明珠”的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由四川省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指导,三星堆博物馆和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策展,分“建筑”“珍宝”“保护利用”三个部分及一个数字专厅,从建筑艺术、珍宝文物、保护传承三大维度,演绎了一曲精彩的文化交响乐。</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七世纪、矗立于海拔3750米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整座建筑依山修砌,以白、红、金三色为主色调,群楼重叠、气势雄伟,是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展览“建筑”部分解构布达拉宫建筑的空间和历史,由“千年宫殿”和“筑山为宫”两个单元组成,通过松赞干布铜像、法王洞模型、建筑构件等展品与图文展板、建筑模型、数字光影艺术装置的有机结合,展示了布达拉宫的千年营建历史嬗变和建筑美学智慧。</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珍藏着许多古籍文献、壁画、唐卡、雕塑、法器及瓷玉器。这些珍藏的艺术品是布达拉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宗教价值和文化意义。展览“珍宝”部分由“御赐珍宝”“艺以载道”“宫廷风华”“金刚法舞”四个单元组成,展现布达拉宫馆藏珍宝所承载的厚重文化。</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布达拉宫以传统与科技力量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展建筑监测测绘、木构件防蛀防腐、壁画数字化采集、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等项目,确保文化遗产永续传承。“保护利用”部分精选建筑修缮、壁画临摹修复、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代表性文物,讲述布达拉宫保护利用的匠心故事。</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壁画总面积近三千平方米,画面宏大,内容丰富,遍布大小各殿、寝宫、廊道、神殿、门厅等,是其建筑艺术成就中最为突出的部分。此次展览设置数字专厅——壁画,择选东大殿北壁壁画、红宫二回廊壁画、十三世灵塔殿壁画等代表性壁画,通过数字投影,生动还原壁画的肌理和叙事逻辑,彰显布达拉宫壁画的独特之美。</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依托数字技术,创新展示手段,搭建布达拉宫建筑光影秀、沉浸式实景VR漫游和壁画数字化展示等场景。建筑肌理在光影艺术中纤毫毕现,千年壁画经数字化演绎重焕华彩,虚拟现实技术突破时空界限,共同成就一场融汇历史纵深与科技美学的沉浸式视听盛宴。</p><p class="ql-block">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其间,三星堆博物馆与布达拉宫管理处还将联合推出学术讲座、教育研学、精品讲解等一系列活动。</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筑与空间设计中,融入了丰富的三星堆文化元素,并与旧馆形成多处“梦幻联动”。在新馆中,一个巨大的环形吊灯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有复杂而神秘的图案。何俊岷介绍:“图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文物上的凤鸟纹饰等,这些纹饰作为三星堆文化的重要元素,为吊灯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p><p class="ql-block">在环形吊灯下,有一个大型的旋转坡道,很多游客在此拍照打卡。一位游客感慨道:“曾经在三星堆博物馆旧馆也有类似的一条旋转坡道,没想到新馆将这个坡道‘继承’下来了。”新旧馆元素的传承与创新,让不少游客感受到一份亲切感和熟悉感。</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综合馆的文创售卖区域,盲盒、丝巾、毛绒玩具等各类文创产品整齐排列,琳琅满目。正在柜台付款的北京游客唐女士说:“这里的冰箱贴极具三星堆特色,设计别致。毛绒玩具可由馆内快递站直接寄回家,非常方便。”这些文创产品以三星堆文物为灵感,将古蜀文明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富有文化传播价值与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三星堆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约2亿元。三星堆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文物魅力、创新的装修设计、丰富的文创产品,释放文旅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蜀文明,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瀑布</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p> <p class="ql-block">与其听别人说三星堆,不如自己亲眼见证这份奇迹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离开三星堆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感慨。这个古老的文明,如此神秘而辉煌,它的存在不仅令人震撼,更让我对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希望这片土地可以永远被保护下去,让更多人有机会来领略这份神秘与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