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陕西榆林市下辖的佳县位于陕西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结合部,东临黄河与山西临县相望,西靠芦河,三面悬空仅北侧与炮台梁相连,是连接陕晋两省的门户。县城核心区为葭州古城,始建于北宋时期,经明清多次扩建,1964年因“葭”字生僻,改为佳县,是一个矗立在山顶的县城。来到被黄河怀抱的小城、鲜为人知的佳县只为三景:木头峪古村、道教圣地白云山、“黄河小蓬莱”香炉寺。1942年佳县张家庄农民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编唱出《东方红》,由此,佳县成了《东方红》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在佳县只有半天游程,边走边看边拍,摄入镜头里的图片映衬着黄河的流淌声、山间的风林声、古村落的零星嘈杂声,这一刻采风人似乎明白了:黄河的日夜不息的流淌与古村的厚重、道观的奥秘、孤寺的静溢融为一体,它们与黄河共生美妙的诗意,让人触摸到黄河岸边的千年岁月,感受佳县这座小城独有的山河气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入住山顶上的县城宾馆,俯拍山下景观。</p> <p class="ql-block">木头峪古村位于佳县南部、晋陕大峡谷中段,东临黄河,西靠鱼山。古城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延绥镇知府王磷曾在此设官渡口,管理黄河船运。清末至民国,村中商号云集,成为黄河岸边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明清时期木头峪村出了4名进士、6名举人,6名知县以及70多名贡生和秀才,被誉为“秀才村”。</p> <p class="ql-block">村内保留明清时期的古民居27座,古寨3处,古石窑民居43座。</p> <p class="ql-block"> 木头峪村的大地主苗芳田的宅院,占地690平方米,西院称上院,东院称下院。土改后归集体所有,现为当地非遗展馆和戏剧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1947年秋,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来到佳县,适逢9月9日白云山传统庙会毛主席同四方群众一同登神山,赏古迹,在木头峪村正殿院的戏楼前观看原木头峪村群众剧团表演的历史剧《反徐州》。</p> <p class="ql-block">刘子义故居(正在整修),建于清代中期,刘子义原名苗从模,1927年入党,曾策划参与了陕北著名的“木头峪起义”。解放后任陕西省公安厅长、省委常委。1957年,中央整风大会上被毛泽东誉为“武秀才”。</p> <p class="ql-block"> 木头峪起义旧址(闭门不开放),建于清乾隆末年,民国初年,张宗矩在此开“聚丰厚”商号。1934年初这里爆发起义,标志着佳县党的工作和游击队活动由秘密转入公开。</p> 古村里的老年人。 <p class="ql-block">白云山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的黄河西岸,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山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大规模兴建和完善。明万历皇帝朱翊亲颁圣旨,赐御制《道藏》4726卷,使其声名大振。白云山是全国著名道教名山,是陕、晋、蒙、宁、甘等地信众的朝山之地,香火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景区占地12.1万平方米,大小建筑99处,庙宇殿堂54处,观内保存有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匾95块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碧霞宫,俗称娘娘庙,是祈求保佑子孙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东嶽大殿,东嶽本指泰山的古称。东嶽大帝即泰山神,为总管天地人间凶吉祸福,生死寿夭,主宰幽冥地府十八层地狱之神。大殿始建于明天启年间。</p> <p class="ql-block">此九龙壁系1998年建的,正面为琉璃制作。</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正在维修),白云山最早的庙宇,始建于明崇祯(1643年),硬山式建筑,鱼龙正吻。</p> <p class="ql-block">香炉寺位于佳县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1966年香炉寺遭破坏,1982年开始修葺。</p> <p class="ql-block">香炉峰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的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p> <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17日,在县委书记张俊贤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香炉寺,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毛主席感叹:“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