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p> <p class="ql-block"> 千年前的刘禹锡,在一间不足十步的屋中,写下《陋室铭》。他未言寂寞,却字字透着孤高;未道抱怨,却行行藏着骄傲。他以八十余字,为自己的一室陋居正名,也为中国文化中“清而不寒,简而不陋”的居住观,立下了不朽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陋室铭》仍时时被我们引用,但是否还真正被我们理解、践行?</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城市高楼林立、信息爆炸、价值急遽更迭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为自己的内心,造一间“陋室”?</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起句即破题:物质之外,精神为王。</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这间陋室,屋虽简,境却高。里面没有华灯美酒,有的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有庭院深深,却可“可调素琴,阅金经”。不是贫寒者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对精神价值的笃定坚守。</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呢?</p><p class="ql-block"> 房屋大了,心却空了;书架多了,读书少了;空间亮堂了,谈话却浮躁、乏味、缺乏温度。</p><p class="ql-block"> 是我们忘了陋室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 它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种文化态度:清而有志,简而不俗,狭而能容。</p> <p class="ql-block"> 纽约、北京、上海、东京——全球的城市人都在为“更大、更高、更贵”的房子奔波。而真正值得尊敬的“隐者”,却始终在这些城市的缝隙中,守着属于自己的“陋室”。</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一位画家朋友,住在纽约法拉盛一栋陈旧公寓顶层,空间局促,通风也差。但进门处摆着他的画架,墙上挂满素描与速写,地板角落一排旧书。我和他喝茶聊天的时候,他笑说:“我不需要太大的房子,我需要的是容得下灵感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番话,让我陡然明白:有德者的“陋室”,不在地理坐标,而在文化坐标之中。</p> <p class="ql-block"> 面对一个快节奏、高消费、讲排场的现实社会,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复古”——也因此才值得深问。</p><p class="ql-block"> 今天若有人写《陋室铭》,恐怕开头就是:“屋不在大,能上网则灵。”接下来便是“谈笑有外卖,往来皆快递”,再无“鸿儒”,也无“素琴”,只剩屏幕、耳机和快节奏。</p><p class="ql-block"> 这是戏谑,亦是警醒。</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仍然看到希望:</p><p class="ql-block"> 那些在清晨六点悄然打开书本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些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坚持写诗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些在快餐文化中努力教孩子传统文化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内心深处,便藏着一座座“陋室”。</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铭者”。</p>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不是唯一一个为陋室正名的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架上琴书久已尘,门前车马绝来频”;林逋“身居孤山不婚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p><p class="ql-block"> 他们以一己之居,抗衡的是世俗的洪流。</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只是居住者,更是秉烛文化火种的守夜人。</p><p class="ql-block"> 陋室之中,往往走出的是“风骨之人”,因为越是简陋的地方,越能打磨出人的精神筋骨。</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不能也不必都隐居山林,但我们可以在都市生活中,保留一些“陋室精神”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不必奢华装修,只求温馨实用;</p><p class="ql-block"> 不必追逐潮流,保持一点书香;</p><p class="ql-block"> 不必时刻在线,给心灵一段沉默;</p><p class="ql-block"> 不必朋友圈应酬,愿与内心独处。</p><p class="ql-block"> “惟吾德馨”,并非高调自许,而是低调自律:在纷扰中坚持原则,在诱惑前守住本心。</p> <p class="ql-bloc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句铭文,更是一种人格宣言。</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浮躁的人世中,为心灵腾出一方“陋室”。那不是退缩之地,而是精神的根据地,是灵魂修养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若能如此,即使居斗室,也胜宫阙;即使身微寒,心自馨香。</p> <p class="ql-block">(配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