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五大道的故事:民园体育场,一座百年建筑的时光絮语

曹静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美篇号 48314570</span></p> <p class="ql-block">  晨雾漫过马场道的梧桐树梢时,民园体育场的红砖围墙便浸在了淡金色的晨光里。墙面上的爬山虎还沾着夜露,翠绿的卷须缠绕着砖缝里的青苔,将“1920”这个刻在门楣上的年份晕染得愈发温润。这座坐落在五大道核心区的椭圆形建筑,像一位沉默的时光守护者,把近百年的风雨、欢呼与低语,都藏进了穹顶的弧线、看台的石阶与草坪的根系里。</p> <p class="ql-block">一、1920s:赛马场的马蹄声与西洋风</p><p class="ql-block"> 民园的故事,要从二十世纪初的天津说起。那时的五大道刚褪去“荒僻洼地”的旧貌,英租界的规划师用经纬仪在这片土地上画出笔直的街道,洋行买办、军阀政客的洋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民园最初的模样,是英租界工部局为侨民修建的“英国乡谊俱乐部体育场”,核心功能是赛马与橄榄球——这在当时的天津,是十足的“西洋景”。</p><p class="ql-block"> 1925年的一个秋日,民园第一次响起密集的马蹄声。彼时的赛道还是煤渣铺就,深褐色的颗粒被阳光晒得发烫,马蹄踏上去时溅起细碎的烟尘,混着看台上侨民的欢呼声,飘出围墙外,落在马场道的洋车上。赛道旁的木质看台刷着深绿色的油漆,椅面被阳光晒得微微发软,穿西装的英国人握着威士忌酒杯,戴礼帽的法国人用手帕扇着风,他们的目光都追着赛道上的棕色骏马,马蹄铁与煤渣摩擦的“嗒嗒”声,成了当时五大道最时髦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民园,还带着几分“异乡人的游乐场”的疏离。看台角落有个小小的吧台,橡木柜里摆着从英国运来的啤酒,酒标上的蒸汽轮船图案在灯光下泛着光。调酒的是个留着八字胡的德国人,他总爱用生硬的中文说“好喝,再来一杯”,酒杯碰撞的脆响,与赛道上的马蹄声、看台上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民园早期最鲜活的注脚。而赛道旁的草坪还未经过精心打理,偶尔有蒲公英从草缝里冒出来,被风吹着飘过赛道,落在某个侨民的礼帽上——那时没人想到,这片土地后来会成为天津人的“城市客厅”,会把西洋的热闹,酿成本土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二、1950s:绿茵场的呐喊与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民园体育场的煤渣赛道被改成了塑胶跑道,木质看台换成了红砖结构,“英国乡谊俱乐部”的牌子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天津市第二体育场”的白底黑字。曾经的赛马场,变成了足球爱好者的天堂,五大道的居民们,终于把这座“洋建筑”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1956年的一个周六下午,民园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重要足球赛——天津队对北京队。那天的阳光格外明亮,红砖围墙上挂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红色横幅,看台上挤满了人,连台阶上都坐着小孩,他们手里攥着用报纸折的小旗子,脸上贴着用红墨水画的五角星。开场哨响时,看台上的欢呼声差点掀翻穹顶,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戴红领巾的学生、挎着菜篮子的主妇,都忘了身份与年龄,只跟着场上的球员奔跑、呐喊。</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民园,藏着最浓的烟火气。看台下方有个卖冰棍的小摊,铁皮箱子裹着厚厚的棉被,掀开时冒出白色的冷气,“绿豆冰棍,三分钱一根”的吆喝声,能穿透看台上的欢呼声。摊主是住在附近重庆道的张大爷,他总把冰棍纸仔细叠好,塞进口袋里,说“留着给孙子叠小船”。比赛中场休息时,看台上的人们会互相递水,学生们分享着炒瓜子,老人们聊着家常,阳光透过穹顶的玻璃窗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暖得像春天的风。</p><p class="ql-block"> 而球场的草坪,也在那时有了“天津最好的草皮”的名声。负责养护草坪的是老李师傅,他每天清晨都会推着独轮车来浇水,水管里的水洒在草叶上,溅起细小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他总说“草和人一样,得好好伺候”,要是看见有人踩草坪,他会急得直跺脚,却又舍不得真的骂人,只是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把被踩倒的草叶扶起来。那些年的民园草坪,不仅承载着球员的汗水,还藏着无数孩子的秘密——放学后,总有小孩偷偷溜进球场,在草坪上打滚、追蝴蝶,草叶的清香沾在他们的衣角上,成了童年最难忘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三、1980s:迪斯科的灯光与青春的歌</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民园,迎来了一次“华丽转身”。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体育场不再只属于足球,它成了天津最热闹的“文化阵地”——白天是运动会的赛场,晚上是露天舞会的舞台,周末还会举办露天电影放映,五大道的年轻人,把青春的歌与舞,都留在了民园的灯光下。</p><p class="ql-block"> 1985年的一个夏夜,民园的露天舞会格外热闹。球场中央铺着红色的地毯,四周挂着彩色的串灯,灯泡裹着透明的塑料纸,红的、绿的、黄的光交织在一起,映在人们的脸上。扩音机里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穿喇叭裤的小伙子搂着穿连衣裙的姑娘,踩着节拍跳着迪斯科,裙摆旋转时像盛开的花。舞会的角落有个卖汽水的小摊,玻璃瓶里的橘子汽水冒着气泡,喝一口,甜得能让人想起初恋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民园,是年轻人的“社交场”。住在睦南道的王芳,第一次和男友约会就是在民园的露天舞会。她记得那天自己穿了件白色的连衣裙,男友穿了件蓝色的运动服,两人手牵手坐在看台的石阶上,听着音乐,看着远处的灯光,连空气都带着甜意。“他当时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后来王芳总笑着回忆,“可民园的灯光太温柔了,连他的紧张都变得可爱。”</p><p class="ql-block"> 而露天电影放映时的民园,又换了另一番模样。人们会提前带着小马扎来占位置,看台上、跑道旁,到处都是人。放映机的光束穿过夜色,在白色的幕布上投下影像,《庐山恋》《少林寺》这些经典影片,让整个民园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声和偶尔的咳嗽声。孩子们会趴在大人的肩膀上,眼睛盯着幕布,连爆米花粘在嘴角都忘了擦。电影结束后,人们会慢慢散去,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脚步声在空旷的民园里回响,像是在与电影里的故事告别。</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民园,墙面上还没有如今的爬山虎,红砖裸露着,被灯光照得发红。跑道旁的垃圾桶里,总能看到揉成团的电影票、汽水罐和冰棍纸,这些细碎的物件,藏着八十年代天津人的青春记忆——热烈、纯粹,像民园夜晚的灯光,明亮得让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四、2010s:修缮后的新生与城市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2012年,民园体育场迎来了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没有改变它的椭圆形轮廓,却让这座百年建筑重新焕发生机——煤渣跑道变成了塑胶跑道,红砖围墙被仔细清洗,曾经的看台被改造成了环形走廊,穹顶的玻璃窗换成了更透光的材质,而最让人惊喜的是,球场中央的草坪被保留了下来,依旧是那片承载了无数记忆的绿色。</p><p class="ql-block"> 修缮后的民园,成了五大道的“城市客厅”。清晨,有老人在这里打太极,白色的太极服在晨光里飘动,动作缓慢而优雅;上午,有游客拿着相机拍照,他们对着红砖围墙、穹顶弧线啧啧称赞,听导游讲述民园的历史;下午,有年轻人坐在草坪旁的长椅上看书,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页上,风吹过,书页轻轻翻动;晚上,民园的灯光亮起,暖黄色的光裹着红砖,像给建筑披了层温柔的纱,散步的人们沿着环形走廊慢慢走,聊着天,享受着夜晚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2018年的一个春日,我在民园遇到了曾经负责养护草坪的老李师傅。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拄着拐杖,慢慢走在草坪旁的跑道上。“你看这草,还是和以前一样绿,”他指着草坪,眼里满是欣慰,“当年我浇水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肯定有更多人来这儿,喜欢这片草。”他还说,每次来民园,都会想起以前的日子——推着独轮车浇水的清晨,看着孩子们在草坪上打滚的午后,还有足球赛时看台上的欢呼声。这些记忆,像草叶上的露珠,在他的心里闪着光。</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民园,还多了很多新的元素——环形走廊里有展示五大道历史的照片墙,黑白照片里的民园与如今的模样重叠,让人恍若穿越时光;草坪旁的长椅上,刻着“1920-2020”的字样,提醒着人们这座建筑的百年历程;偶尔还会有文化活动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市集、展览,让民园变得更加热闹。但无论如何变化,民园的红砖、穹顶与草坪,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它们是五大道的记忆载体,是天津人的情感寄托,是这座城市与时光对话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五、尾声:时光里的民园,民园里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时,民园的灯光渐渐亮起。我站在环形走廊上,看着草坪上玩耍的孩子、散步的老人、拍照的游客,忽然觉得,民园的故事,从来都不是一座建筑的故事,而是无数人的故事——是1920年代侨民的赛马记忆,是1950年代球迷的呐喊,是198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是如今每个来到这里的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红砖围墙的爬山虎又长高了些,卷须缠着砖缝,像是在为建筑编织一件绿色的外套。远处的马场道上,马车驶过,马蹄声“嗒嗒”响,与百年前民园赛道上的马蹄声重叠在一起。时光仿佛在这里打了个结,过去与现在,都藏在民园的每一块红砖、每一片草叶、每一缕灯光里。</p><p class="ql-block"> 民园体育场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会看着更多的人来这里,留下自己的记忆;会看着五大道的街道变宽、建筑变新,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模样——像一位沉默的时光守护者,用百年的时光,讲述着天津的故事,讲述着生命的温暖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夜渐深,民园的灯光依旧明亮。我慢慢走出民园,回头望去,椭圆形的建筑在夜色里泛着暖光,像一颗被时光打磨过的珍珠,珍贵而温柔。我知道,下次再来时,这里又会有新的故事发生,而那些旧的记忆,会像民园的草坪一样,永远鲜活,永远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