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日下午四点半,我因工作外出,临行前对孩子说:“妈妈有工作,一会儿就回来。”孩子正埋头于手机游戏,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p><p class="ql-block">工作毕,归家已是六点半。推门而入,迎接我的不是往日的宁静,而是孩子怒气冲冲的脸庞。</p><p class="ql-block">“你去哪儿了?怎么这么久才回来?我的晚饭怎么办?”孩子劈头盖脸地嚷道,眼睛里燃着不满的火苗。</p><p class="ql-block">我愣住了,手中的包险些滑落。那一刻,仿佛有冷水自头顶浇下,心中泛起一阵刺痛。</p><p class="ql-block">感恩之心的失落</p><p class="ql-block">现代教育,知识灌输日多,而感恩教育日少。孩子们熟知最新科技潮流,却不知父母工作的辛劳;能言善辩于自己的权利,却默然于自己的责任与回报。</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见父母晚归,必是先问一句“吃饭了吗”,忙不迭地去热菜热饭。如今情形倒转,孩子成了质问者,父母反倒成了需要解释的“罪人”。</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孩子的错,至少不全是。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偏移的缩影,是教育中某种重要东西的悄然流失。</p><p class="ql-block">## 何以至此?</p><p class="ql-block">其一,物质丰裕而付出隐形。现代社会,孩子少见父母劳作之艰辛。金钱从手机里冒出,食物从外卖平台送来,一切来得太容易,便以为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其二,陪伴时间少而补偿心理重。父母因工作繁忙,内心有愧,便以物质满足替代情感陪伴,久而久之,孩子以为索取乃常态,付出反成异常。</p><p class="ql-block">其三,教育重心偏移。学校追求分数,家长焦虑升学,独独忘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感恩,如何体谅。</p><p class="ql-block">## 重拾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教育之道,不在言传,而在身教。</p><p class="ql-block">父母之恩,非在口头强调“我为你付出多少”,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工作的意义、责任的价值。让孩子看见你工作的模样,知道每一分钱背后的汗水,理解时间付出的重量。</p><p class="ql-block">可带孩子至工作场所,使之亲眼目睹父母如何为家庭奔波;可分配家务劳动,使之体会维持一个家的不易;可讲述家族故事,使之明白今天的舒适来自昨日几代人的努力。</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应知感恩。孩子是镜子,映照出父母的行为模式。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将如何对待我们。</p><p class="ql-block">## 心灵的回转</p><p class="ql-block">那晚,我没有立即反驳孩子的怒吼,而是平静地说:“妈妈知道你很饿,工作比预计时间长了些。我先给你做晚饭,吃完我们再聊聊好吗?”</p><p class="ql-block">饭后,我拿出相册,给孩子看年轻时加班工作的照片,讲述那一天是如何为客户赶项目,如何挤时间哺乳,如何在深夜写方案。没有责备,只是陈述。</p><p class="ql-block">孩子沉默了,良久才说:“妈妈,我不知道你工作这么辛苦。”</p><p class="ql-block">“我不需要你感谢我的辛苦,但希望你能理解,家庭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互相体谅。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流动。”</p><p class="ql-block">孩子低下头:“对不起,我今天只想到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一场速成班,而是一场漫漫长路。教孩子知恩感恩,非一日之功,需春风化雨,点滴渗透。</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节奏匆忙,许多事物变了模样,但人性的根本需求从未改变——人人都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关爱。</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教会孩子感恩,我们不只是教他们回报父母,更是赋予他们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能看到他人付出、珍惜已有所有、在索取之前先思回报的眼光。</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