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母亲爱唱《松花江上》这首歌,但每每唱着唱着就泪流满面,最后竟然泣不成声,唱不下去了……。起初,年幼的我,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心里很纳闷,一首歌竟然能把人唱哭了?随着渐渐懂事了,才知道,这首歌唱出了母亲当年流亡生活的真实景况,唱出了几千万东北同胞丧失家园的真情实感,触碰着东北人民沦陷亡国的脆弱心弦……。</b></p><p class="ql-block"><b> 母亲是辽宁省开原县人,满族。自幼家贫如洗,上无寸砖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一家人全靠着我姥爷走街串巷行医卖草药维持生计。所幸的是,我姥爷有文化,知道知识重要,尽管日子艰辛,但咬着牙让四个女儿都不同程度的读了书。尤其是我母亲,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初师并顺利毕业,小小年纪就当上了小学教员……。</b></p><p class="ql-block"><b> 因为嫌弃我姥姥生的都是女孩,重男轻女的姥爷,后来将我姥姥遗弃了。我母亲愤然离家,带着姥姥到了邻旁的西丰县。母女二人相依为命,依靠母亲小学教员的微薄薪水,过着虽然清苦但还算平静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然而,惊雷平地起,风雨骤然生。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鬼子发动蓄谋已久的兵变,全面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此,美丽的白山黑水满目疮痍 ,瞬时间沦为人间地狱,几千万东北同胞一下子成了丧失家园的亡国奴……。</b></p><p class="ql-block"><b> 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母亲,拒不执行日伪当局用日语教学的规定,遭到了日伪当局的严酷迫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母亲只好含泪告别了孤苦伶仃的姥姥,连夜踏上了流亡的道路……。可怜的姥姥,从此沦落为乞丐,以讨饭为生,直至一九四九年才得以与我母亲团聚。</b></p><p class="ql-block"><b> 母亲离开家后,最揪心、最割舍不下的就是我姥姥。姥姥姓关,出身于一个落破的滿族镶黄旗大家族。到我太姥爷手上时,已经是家徒四壁,食无隔夜粮,暖无御寒衣。无奈之下,只好把姥姥卖了,当了我姥爷的童养媳。一句话,姥姥是喝着黄连水长大的……。母亲之所以唱着这首歌会泪流滿面,一定是想到,她当年流亡后,姥姥一个人孤苦伶仃沿街乞讨的可怜场面。作为女儿,她的心怎么会平静的下来?心,肯定都是碎的……!</b></p><p class="ql-block"><b> 流亡到北平后,母亲一边打工,一边求学,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尝尽了丧失家园的凄惨。庆幸的是,后来遇到了地下共产党,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b></p><p class="ql-block"><b> 当年,3000多万东北同胞被迫流亡关内。陕西西安街头聚集了大量东北难民和东北军官兵,他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成为社会焦点。一九三六年,作曲家张寒晖(中共地下党员)在西安北城门外走访东北难民聚居区,听闻难民控诉日军暴行,深受触动。他以东北难民的悲惨境遇和哭声为灵感,结合北方女性哭坟的哀恸声调,创作出《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并迅速在学生中传唱,后经东北军政治部宣传队印发,成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之后,迅速传遍全国,激励了无数民众投身到抗日洪流中。1936年12月9日,西安爱国青年游行时高唱此曲,张学良将军深受感动,承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对西安事变的爆发起到推动作用。</b></p><p class="ql-block"><b> 这首歌曲以凄凉委婉深沉的旋律,表达了东北人民对故乡沦陷的悲愤和收复失地的渴望,成为唤醒国人抗日意识的“哀歌”,也成为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文化符号。</b></p><p class="ql-block"><b> 这首歌陪伴着母亲大半生的生活。在这歌声中,母亲得到了鼓舞、激励和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b></p><p class="ql-block"><b> 凑巧的是,张寒晖老先生的女儿刘静全国解放后与我母亲同在宁夏工作。听母亲讲,刘静阿姨也爱唱这首歌,唱着唱着也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或许,除了共同的感受外,可能还有着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吧……。</b></p><p class="ql-block"><b> 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每当听到这首歌,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母亲吟唱此歌时的情景,并激起对日本鬼子强烈的憎恶和仇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奋斗不止,自强不息!</b></p> <p class="ql-block">宁夏为母亲塑立的铜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