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康熙时期,珐琅彩才传入中国,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备受推崇,制作的珐琅彩器物也非常多,图案以国画格调工笔绘制,纹饰有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因此珐琅彩的风格兼具西洋与传统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珐琅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珐琅彩是集非常多的工艺于一身,而且无论从素胎还是珐琅釉料或是,宫廷艺人的制作技术都是极品中的极品,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珐琅彩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堪称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需历经多道精细工序,对技术和原料要求极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核心复杂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胎体甄选与预处理:仅选用景德镇烧制的顶级白瓷胎(俗称“瓷胎”),胎质需细腻洁白、胎体轻薄,且需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无任何瑕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釉料制备的高难度:珐琅彩釉料为进口或特制,成分复杂且需精准配比,部分釉料还需加入金属氧化物调配色彩,发色稳定性难以控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多轮烧制的严苛要求:需经过“素烧(胎体)—施釉—釉烧—彩绘—低温烘烤”等多轮烧制,每一步的温度、时间控制都极为关键,任何一步失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彩绘环节的极致精细:由宫廷画师手工绘制,图案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笔触细腻入微,色彩搭配讲究,对画师的技艺水平要求达到顶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掐丝珐琅欣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掐丝珐琅是景泰蓝的别名,是金属铜珐琅器工艺品的一个品种,掐丝珐琅的制作方法是在铸造或锤打、焊接而成的金、铜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出图案纹样轮廓线,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色硅酸盐类珐琅釉料,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的复合工艺器物。</p> 珐琅彩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