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天人合一就是这么达到的!

姜子牙文化72代传承(解人生惑)

<p class="ql-block">致虚极,守静笃,天人合一就是这么达到的!</p><p class="ql-block">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p><p class="ql-block">“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p><p class="ql-block">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p><p class="ql-block">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p><p class="ql-block">到达心境空明,万念万欲俱化为虚无的顶点,安守着至诚至信的宁静。</p><p class="ql-block">身体内的气血顺经脉川流不息地运行着,身体外的世界也处于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p><p class="ql-block">认真地体昧它们的循环往复、生老病死,做最深彻的观想:芸芸众生,纷纷回归它们的本原。</p><p class="ql-block">到达了它的本原,明察了自己的本心叫做“静”,“静”叫做回复到自身的本来,天然的本性;</p><p class="ql-block">保持纯真自然的本性、清静无为的本心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懂得这个规律并能切实施为称之为明智。</p><p class="ql-block">不懂得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恣性肆意,就会遇到凶险、危难;把握了这个规律就能深通一切,明察秋毫。</p><p class="ql-block">融会贯通就能达到至大至正的境界;达到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充塞天地、纵横古今的境界;进一步天人合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从而真正进入了道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循道而行方能保得真正长久,始终不会失败,永远也不会灭亡。</p><p class="ql-block">内修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心灵修养要“虚”,就是要“虚其心”。</p><p class="ql-block">前面已经说过,虚心就是谦虚、谨慎,没有主观成见。</p><p class="ql-block">要把那些平时念兹在兹的杂念——“颠倒梦想”都从心里清出去。</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这么做呢?</p><p class="ql-block">因为人如果心里有了杂念,就会产生七情六欲的心理波动,这些心理波动直接会干扰体内气血的正常运动。</p><p class="ql-block">中医上说“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状态,那么他就必然最后在那个受伤最重的脏器、腑器、经脉上爆发出可怕的疾病。</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人类十分之九的病都是由于自己不遵循自然规则招来的,其中“心”病又占了一大半。</p><p class="ql-block">如果人能保持一个平和自然的心态,对万事万物都能有一个顺其自然的态度。</p><p class="ql-block">那么他身体里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动,自我调整,自我修复。</p><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个人都有内修的过程——睡眠,睡眠可以解决疲劳,可以缓解很多症状。</p><p class="ql-block">一个经常能保持良好睡眠质量的人肯定是个健康的人,睡眠出了问题才是最大的痛苦。</p><p class="ql-block">就说疲劳吧,除了睡眠,好象至今没听说有什么神奇的药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p><p class="ql-block">一般的人只会睡眠——被动地内修,睡着了自然把白天的争斗啊、欲望啊给放下了。</p><p class="ql-block">只有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主动地去内修——禅定。</p><p class="ql-block">其实要做的只是保守那颗平常心,把心里一切不应该有的东西都打扫出去。</p><p class="ql-block">这样就没有七情六欲的心理波动了,于是一直被你自己的“妄念”干扰的气血也终于可以正常的运行了。</p><p class="ql-block">禅定,它只要求“心安”,并不要求外在的形体配合。</p><p class="ql-block">形体有没有用?有的,但至多是个辅助作用。</p><p class="ql-block">把“心”保持在那个境界上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心”时刻都在正确的位置上,无论行、走、坐、卧、工作、学习、吃饭、睡觉那都是在禅定,在内修。</p><p class="ql-block">如果能够一直把“心”往“虚”上修,就能到达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虚其心”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十善业道经》中有一段话:</p><p class="ql-block">“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不分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内观自己的那颗“心”,要让“善法”在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中逐渐增长壮大,不要让哪怕有一点一滴的坏念头混在里面。</p><p class="ql-block">到了那个地步,就可以叫做“致虚极”了。</p><p class="ql-block">“守静笃”,就是讲对心态的把握,首先要静——宁静、安静、清净,就是不起妄念。</p><p class="ql-block">其次要笃——诚信、坦荡、无畏,对所有已经来的不去生出“分别妄见”,对尚未到来的不去期待担心。</p><p class="ql-block">这样,就“万物并作”了,我也可以“观其复”了。</p><p class="ql-block">万物的这个“作”不是我让它“作”的,而是它本来就“作”的,原来那颗浮躁的“心”让我“观”不到,而现在可以“观”了。</p><p class="ql-block">“观”就是叫你老老实实地当一个“旁观者”,别去想主宰什么、指挥什么,你的任务就是保持住那个“观其复”的状态。</p><p class="ql-block">“观”到了什么呢?——“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原来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回到他来的那个地方去的呀。</p><p class="ql-block">回归到各自的根源就叫做“静”,也可以叫做“复命”,也可以叫做“常”。</p><p class="ql-block">对于回归根源这件事来说,“静”说的是状态,“复命”说的是结果,“常”说的是规则。</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最大的真相,这就是“常”,“常”就是“道”。</p><p class="ql-block">知道这个“常”,你就是“明”的人。</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这个“常”,就会“妄作”,这样就会“凶”;知道了这个“常”,才能“容”。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p><p class="ql-block">“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p><p class="ql-block">这其实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先“内圣”再“外王”的过程,是一个遵循宇宙大道的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