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环境与城市变迁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方志馆我们观看北京自然环境与城市变迁史,看到北京这些年的变化,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二层展览室,迎面而来的是一块关于北京地质和地貌的展板。展板上详细介绍了北京的地质构成和地貌特征,从山脉到河流,从湖泊到丘陵,每一张图片都像是在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右侧的展示柜里,整齐地陈列着各种岩石标本,它们仿佛是大地的碎片,记录着亿万年的变迁。背景墙的仿石设计让整个展区充满了自然的气息,仿佛置身于山野之间。</p> 北京的形成深受燕山运动影响,造就了三面环山、中央是平原的独特地貌。这是一段充满人间沧桑、深情守望的旅程。三面环山,中央是辽阔的平原,地势向东南方向敞开,距离渤海仅150公里,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得北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人们称之为北京湾。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前,进入了一个地质展览区域。墙上的标识写着“太古界岩石柱”和“元古界岩石柱”,这些岩石样本来自不同的年代,旁边配有详细的地质说明文字,让人不禁驻足细读。图片下方还展示了地质遗迹的资料,仿佛在诉说着地球深处的秘密。另一块展板则展示了北京人口构成的变化,从1906年到2021年,不同年代的人口比例变化让人感慨万千。还有一张金中都皇城与宫城的平面图,标注了各个宫殿和建筑的位置,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展区内还有一块关于北京气候的展板,详细介绍了北京的气候特征。温度、湿度、降水、蒸发、日照等数据图表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北京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则让人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一面模拟岩石结构的墙吸引了我的注意,墙上标有不同年代的数字标识,分为“古生界岩石柱”和“中生界岩石柱”。每个柱子上都标有不同的编号和年代,背景灯光突出了岩石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地球的古老历史。旁边的展板则介绍了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物资源,背景上的树木图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右侧的南水北调工程路线图和相关图片则展示了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展览展示区的背景是蓝色的,展示板上贴满了各种图片和文字说明。地图、自然景观、建筑等内容丰富多样,文字说明提供了详尽的信息。整体布局清晰,信息丰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p> 我们可以发现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左拥沧海,右抱太行,北枕居庸关,南襟河济水,形胜之景堪称天下无双。这是各区域的土壤层差异。 <p class="ql-block"> 展区内还有一个三维地形模型,模型上标有北京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地理信息,背景屏幕上显示了更大范围的地图。模型旁边有一个标有不同地质界别的标签,包括石英岩系、砂岩系、页岩系等,让人对北京的地质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旁边的土壤剖面模型中种植了多种植物,背景墙上的土壤层横截面图和相关说明让人对土壤的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一块关于植被的展览展示区吸引了我的目光。展板上贴满了各种植被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图片内容丰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p> 北京城市水资源的变化如图所示。 <p class="ql-block"> 展板上还有一组关于自然风光的介绍,内容包括海坨山、松山、龙庆峡等综合风景带的图片。展板背景为深绿色,图片排列整齐,展示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p> 北京环境质量变化明显。 <p class="ql-block"> 一面墙上写着“城市变迁”四个大字,背景是砖墙纹理,旁边有详细的中文和英文介绍文字,描述了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右侧是一幅描绘古代北京自然景观的插画,包括山脉、河流和草地,下方有“请勿触摸”的提示。另一组建筑图片则展示了现代和历史建筑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p> 从燕国及其都城蓟的“边疆”角色,到北朝都会、王朝都城乃至世界都市的变迁,北京城始终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见证着时代的更替。其名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记录下这段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p class="ql-block"> 一幅描绘古代草原景象的壁画让人眼前一亮,画面中有广阔的草原、河流、山脉和一些简陋的茅草屋,背景是蓝天白云,整体色调温暖。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上还介绍了西周至唐代的历史,包括古燕都遗迹、蓟城陶井遗迹、古燕都城墙遗迹、唐代悯忠寺(今法源寺)等,让人对北京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辽金时期的遗址和布局图也让人印象深刻,包括辽南京遗迹、金中都遗迹以及金中都皇城与宫城的布局图,图片中有塔、石雕和地图等元素,背景信息提到辽金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城市规划。元朝时期的布局图则展示了元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的对比,背景信息提到元朝的建立和都城的变迁。民国时期的行政建置时间表则展示了北京城市管理的变化。</p> 这是金中都皇城与宫城。 元大都是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起点,商业繁荣,彰显蒙古族的统治特色。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大都,这座城市因此被誉为大汗之城,彰显出其尊贵的地位。这是北京首次成为整个中国的首都,标志着其从地域中心迈向国家中心的崭新地位。 <p class="ql-block"> 关于“刘秉忠与大都城规划”的展览板内容丰富,包括历史图片、地图、人物画像和文字说明,涉及元大都遗迹、郭守敬与大都漕运等信息,让人对元大都的规划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展板内容包括明清中央机构分布、旧京风貌、三山五园等,让人对这座古城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图片展示了城门、铁路、公路等,以及城市建筑的图片和规划图,背景为灰色木纹墙,左侧有地图和文字说明。居住建筑的图片展示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从传统四合院到现代高层建筑,让人感受到北京建筑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展览展示区详细记录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规划的变化,左侧展示板上有多个小地图,右侧展示板上有文字说明和一张会议场景的照片,让人对北京的城市规划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公共建筑的展览板内容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建筑的照片,以及一些图表和文字说明,让人对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p> 这是现在城市的主要建筑。 近几年城市变化从城市建筑变化可以看出。 北京市的建置历史可追溯至多个朝代。在西周初期,该地区曾是燕、蓟两国的所在地。随着历史的演变,燕国在西周中后期吞并了蓟国,并将都城迁至蓟。春、战国时期,这里一直属于燕国的统治之下。到了秦朝,该地区被划分为广阳、上谷、渔阳三郡。真正使“北京”这一名称得以确立的,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被改称为北京。自此,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得以确立。到了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将都城迁至北京,这使得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p class="ql-block"> 关于北京建置沿革的展览板内容包括历史背景、政治机构和文字说明,涉及北京从周朝到现代的行政建置变化,让人对北京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历史的展览板内容包括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地图、人物画像、文字说明和相关文物图片,让人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一幅历史场景的图片展示了一位领导人站在讲台上讲话,周围有几位穿着不同服饰的人物在聆听,背景有红色灯笼和天安门广场的场景,旁边有历史事件的时间表,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包括一张冬季森林的照片、一幅地图、一张蓝色圆形图案、一张黑白照片和一本打开的书,旁边有红色印章和文字说明,内容涉及“幽陵、幽都、幽州”等历史地名及其特点,让人对北京的历史地名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行政建置制度展板内容包括地图、人物画像和文字说明,涉及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背景、行政建置制度的基础以及秦至五代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主要内容,让人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辽代的行政区划图展示了多个地名和行政区划,包括京、南、北等区域,以及具体的县名和道路名称。图上方有文字说明辽代的行政区域变化,提到辽会同年元年(公元938年)升幽州为南京,改幽州为北平,与幽州共同为南京。图下方有说明牌,标注了图例和地名解释。图片右侧有“辽代”印章,让人对辽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金代行政区划图展示了中都、大兴府、天津路等区域,让人对金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元代地图的展览板详细介绍了元代大都的行政区划,包括大都、大兴、燕京等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管辖范围,以及元大都的附属地图和北海公园的示意图,让人对元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p> 明清时的北京地图。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览的场景中,墙上有一个大型的宣传画,画中描绘了历史性的时刻,多人站在台上,背景是天安门广场,天空中有飘扬的红旗,画面右侧有文字介绍,左侧有一个装饰图案的柱子,顶部有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一穷二白以后”,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2015年的北京市行政区划图让人对北京的行政区划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上详细介绍了早期人类的几个重要阶段,包括北京人、新洞人、玉府青古人类、山顶洞人等,每个阶段都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和地图标注,地图上标有不同区域的编号,展板整体设计简洁明了,背景为白色,让人对人类的起源有了更深的了解。</p> 这是北京地区人口变化。蓟城凭借险要地势成为军事重镇,也是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燕山山脉,作为华北平原北部的关键屏障,自古便是蒙古高原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依托燕山的险要地势,蓟城不仅成为了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更是众多重要道路的交汇枢纽。 <p class="ql-block"> 墙上贴有多个彩色剪纸人物,每个剪纸人物代表不同的民族服饰,展示了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每个剪纸人物的姿态各异,有的跳舞,有的站立,有的坐着,整体色彩鲜艳,背景为白色,墙上方有“56个民族”的字样,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多样性。</p> 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北京这座城市见证了无数次的繁荣与衰败。现在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窥见一斑。北京市常住人口数在2024年为2183.2万人,较2023年的2185.8万人略有下降,整体呈现小幅波动趋势。 <p class="ql-block"> 关于人口迁移的信息展板内容包括山西至北京大兴移民的路线图、1939年北平迁移人口的图表以及19</p> 这是人口经济活力、高等教育阶段人口、银发经济、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京津冀城市群人才流动、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北京人口发展情况。从年龄构成看,0-14岁常住人口262.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2%;15-59岁常住人口1428.5万人,占65.4%;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94.8万人,占22.6%。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1919.8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7.8%。 截至2024年底,北京老年人口超500万,达到了514万,占常住人口的23.5%。如何客观认识北京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其影响? 北京被划分为内城、近郊、远郊三个区域,各区域的功能和景观明显不同。 内城区主要指东城和西城,这两个区域包含了原宣武和崇文的部分。近郊区则涵盖了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这些地方是都市生活的繁华地带。而远郊区则包括大兴、通州、顺义、昌平、门头沟、房山、怀柔、平谷、密云、延庆,这些区域更接近自然,拥有更多的田园风光。 北京市人口构成特点是:女性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年龄构成呈现年轻化趋势 ;婚姻状况中存在少数民族未婚人口比例高于汉族和全市未婚人口比例的情况 ;文化构成方面,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 ;职业构成方面,在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商业、服务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北京人的民族构成。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数量为104.8万,占全市总人口4.8%。排名前5位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满族47万、回族27.4万、蒙古族12.3万、朝鲜族3.3万、土家族3万。 这是北京人口素质变化。 北京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达到919.1万人。这一数据反映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吸引人才、提升人口素质的能力。 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中,具备大学(包括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为919.1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从31499人上升至41980人,显示出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同时,1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11.7年延长至12.6年,文盲率则从1.7%降低至0.8%,进一步印证了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 北京人的身体素质如北京城市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各年度身体形态与机能、肝肾功能、免疫状态得分均较高,心脑血管功能及内分泌系统得分居中,生活适应能力得分较低,但随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 北京市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详细数据。据统计,目前北京全市的常住人口数量为2189.3万。过去十年间,北京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年均增速为1.1%,相较于前一个十年(年均增速3.8%)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速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