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反对自由主义》:为时代唤醒“斗争精神”与“组织纪律”

韶华薇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读《反对自由主义》:为时代唤醒“斗争精神”与“组织纪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选集》的光辉篇章中,《反对自由主义》是一篇风格尤为犀利、针对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它不像《实践论》般思辨宏大,也不像《为人民服务》般情感磅礴,但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革命队伍内部肌体上的病灶。在强调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重读这篇写于1937年的文章,其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洞见,依然振聋发聩,引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反对自由主义》诞生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关键时期。外部民族矛盾上升,党内一度紧张的斗争形势趋于缓和。在这种背景下,一种以“一团和气”和“个人至上”为特征的自由主义倾向开始在党内滋生蔓延。毛泽东主席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内部的思想侵蚀,其危害性不亚于外部的敌人,它正在腐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纯洁性。</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震撼力,首先在于其生动具体的“画像”能力。 毛泽东主席没有空泛地批评,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具体表现。这些画像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在今天许多组织和团队中依然能看到它们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 —— 这是“好人主义”,为了维持人情面子而牺牲原则。</p><p class="ql-block"> “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这是“闲谈主义”,缺乏主人翁精神,不积极参与集体事务。</p><p class="ql-block"> “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 这是“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和意愿凌驾于组织之上。</p><p class="ql-block"> “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 —— 这是“报复主义”,将批评武器庸俗化。</p><p class="ql-block"> 每一幅“画像”都是一面镜子,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反观自身、反省所在的组织。这种犀利和具体,使得批评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了可以对照检查的、实实在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文章深刻揭示了自由主义的根源与危害。 毛泽东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它否定了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个“使我们党达到团结和战斗的武器”,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p><p class="ql-block"> 自由主义的本质是 “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 ,它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关系庸俗、意见分歧”,使得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腐蚀剂,它使团队丧失战斗力,成为一盘散沙。</p><p class="ql-block"> 《反对自由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倡导“积极的思想斗争”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反对自由主义,并非要搞“斗争扩大化”,而是为了真正实现“团结-批评-团结”的健康发展。它的对立面不是团结,而是“一团和气”的虚假团结;它的目的是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清除杂质,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更加巩固的真正团结。</p><p class="ql-block"> 穿越八十余年时光,这篇著作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p><p class="ql-block"> 对组织而言: 它是加强组织建设、锻造坚强队伍的锐利武器。任何希望保持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都必须坚决反对那种不讲原则、不负责任、纪律涣散的“自由主义”风气。它告诫我们,真正的团队凝聚力,来自于共同的目标和严明的纪律,而非无原则的“和气”。</p><p class="ql-block"> 对个人而言: 它是一剂修身自省的良药。它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扮演了那“十一种人”中的某一个?我们是否做到了胸怀坦荡、坚持原则、遵守纪律、敢于负责?反对自己内心的自由主义,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化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重读《反对自由主义》,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感和革命斗志。它提醒我们,事业的伟大征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外部的挑战固然严峻,但内部的懈怠、涣散和腐蚀往往更具危险性。始终保持积极斗争的精神,维护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反对一切形式的自由主义,是一个组织永葆青春活力、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永恒课题。这或许就是这篇短文历经时代变迁,却依然锋芒不减、常读常新的根本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