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亮点一:九座经典复刻石窟,重现历史传奇 A馆 因本文视频比较多,而美篇对视频有限制,故将A馆分为上、下两篇。</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核心亮点之一是以尖端技术复制的九座洞窟,涵盖从北魏至元代跨越十个朝代的经典之作,既有展现多元文明交融的丝路盛景,亦有佛教中国化的艺术巅峰,还有藏经洞出土精美文物数字化回归成果。</p><p class="ql-block">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复刻数量最多的1:1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其中八座为特窟(包括一座在敦煌不对外开放的特窟),以及历史价值重大的普窟——藏经洞。</p><p class="ql-block"> 其中,莫高窟特窟第217窟的复刻版本为全球首次亮相。通过精准的数字化扫描与精细的手工还原,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建筑结构等细节得以高度复原,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亲身体验敦煌石窟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震撼。</p><p class="ql-block">亮点二:珍贵文物与壁画长廊,跨越千年辉煌 B馆 具体放在B馆篇细说。为了方便观看,将B馆的两个复制窟一并放在A馆篇。</p> <p class="ql-block">如何看懂敦煌壁画?</p> <p class="ql-block">一、张骞凿空西域,指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首次正式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陆上通道,构建了早期丝绸之路的雏形。这一壮举不仅让中原首次系统了解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和文化,还促进了东西方在商品(如丝绸、葡萄)、技术(如冶铁、凿井)和文化(如音乐、宗教) 上的首次大规模交流。</p> <p class="ql-block">二、《五台山图》,在壁画作品方面,最具震撼力的莫过于《五台山图》</p><p class="ql-block"> “如是莫高”展览按照原始尺寸复制了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高3.42米,宽13.45米,面积约46平方米,这是敦煌石窟现存十余幅五台山图中蕞大的一幅,一般认为其绘制时间为曹氏归义军时期(中原为五代时期)。</p> <p class="ql-block"> 该图采用石青、石绿、赭石等为主色调,沿袭唐代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色调过渡柔和、平稳。总之,这幅图展现了五代时期敦煌地区文 殊及五台山信仰的兴盛,也是这一时期莫高窟壁画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这幅图作为窟内文殊菩萨的背景图,采用横贯式全景构图,包含约190个相对单独的图像,并有约195条榜题,说明了大部分图像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整幅图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表现天空及菩萨、罗汉、天王等赴会听法。</p> <p class="ql-block">上:左边是两组罗汉,榜题说每组为150名(右侧同)。 右边是四组菩萨,每组代表1250位菩萨,两边八组菩萨,共象征一万位菩萨,他们来到五台山听文殊菩萨讲法,也象征文殊菩萨的一万名菩萨眷属。</p><p class="ql-block">中:雷神和灵鸟(这些都是五台山天空中出现的种种祥瑞)。</p><p class="ql-block">下:狮子🦁云中现。</p> <p class="ql-block">佛手、佛足和麒麟。</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两侧相加共500条毒龙,来自文殊菩萨将500毒龙镇压在五台山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中部为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及相关建筑、人物等。</p> <p class="ql-block">青狮化现</p> <p class="ql-block">功德天女,憎人在草芦内修行。</p> <p class="ql-block"> 下部表现镇州、太原到五台山朝圣的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图中包含47座寺院、17座兰若、21座庵(菴)、28座塔,共一百余座建筑,五百余人。画中人物既表现了佛陀波利等故事,也有具有史料价值的湖南、高 丽使者等,还有许多表现社会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PS:因图片细节看不清,可以在展览现场对照查看。</p> <p class="ql-block"> 正中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中间是佛陀波利和白衣老人(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 大佛光之寺。</p> <p class="ql-block">三、九座经典复刻石窟</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所有窟,进去正对的都是西壁,左手是南壁,右手是北壁。</p><p class="ql-block"> 榆林窟由于方位的不同,进去正对着的是东壁,左手是北壁,右手是南壁。</p> <p class="ql-block">1、莫高窟第285窟(复制)</p><p class="ql-block">西魏(535-556年)</p><p class="ql-block">Mogao Cave 285 (imitation)</p><p class="ql-block">Western Wei Dynasty(535-556AD)</p><p class="ql-block">此窟为覆斗顶方形禅窟。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确凿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此窟西壁开三龛,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两侧小龛内塑禅僧像,龛外壁画诸天、普萨、外道等像。南北壁各凿四禅室,北壁上绘七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及发愿文。南壁上绘“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和释迦多宝佛说法图。在洞窟窟顶四披上画天空诸神,佛教题材和民族传统神话交互杂呈。西披画有化生童子、飞天、雷神、朱雀、乘鸾仙人等。南北披上画有飞天、雨师、辟电、羽人、飞廉、乌获、开明等神异。东披中央绘二力士承举莲花摩尼宝珠,两旁是伏羲女娲,皆人面蛇身,手持矩规,胸前圆轮中分别画三足乌和蟾蜍,象征日月。窟顶中心为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垂慢,上挂玉佩、流苏、羽葆,悬达四披,整个窟顶壁画,天神飞舞,天花飘旋,满壁风动。</p> <p class="ql-block"> 正对着进门的西壁及窟顶。 </p><p class="ql-block"> 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3个圆券龛,南北壁各开4禅窟。</p> <p class="ql-block"> 西壁开了3个圆券龛,主神的面部已毁坏,曹衣出水,头上及身后都有背光,两侧小龛各有禅修僧像一尊,呈跏趺坐,禅定印,北侧的头部已缺失。3个窟顶都绘有西域飞天。</p><p class="ql-block"> 龛外壁面上绘有日天和月天(月天左侧的七个月天圣众很有异域风情)、一众印度大神和婆薮仙(尼乾子)。</p> <p class="ql-block"> 北壁上面是七铺说法图,下面是供养人画像和发愿人题榜,下面开了四个禅修窟。</p> <p class="ql-block"> 东壁门上绘三佛说法图一铺,门南和门北各绘无量寿佛一铺,门北的佛陀头光化作千佛,背光内飞天飞舞,他的头光和背光组成火焰纹;门南无寿量佛有四个胁侍菩萨,右边为“无尽意菩萨”和“观音菩萨”,左侧为“文殊师利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上面画的是佛弟子,右侧为“阿难像”“舍利弗之像”,左侧为“摩诃迦叶之像”“目连之像”。</p> <p class="ql-block"> 南壁上部是五百强盗成佛的因缘故事,释加和多宝并坐说法图。</p><p class="ql-block"> 下部开了四个小禅室,在四个禅窟龛楣之间穿插画了几个故事画。</p> <p class="ql-block"> 第285窟号称特窟中的特窟,因为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佛教内容,又画了印度教、甚至道家的神灵,又称“万神之殿”。</p> <p class="ql-block"> 纪年:窟内北壁有西魏大统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发愿文题记,说明此窟建于此时。</p> <p class="ql-block">日天:乘驷马车的日神,两两相背的马车,这是印度(日神),可以追述到希腊的太阳神,下方有力士托举,另外6个菩萨是南斗六星。</p> <p class="ql-block">月天:乘天鹅车的月神,下方力士托月轮,7个婆罗门代表是北斗七星。</p> <p class="ql-block">龛外壁面上部画有诸天外道形象</p><p class="ql-block">湿婆神:(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他拥有三个脑袋、六条手臂,身姿半侧,威武地骑坐在一头白牛的背上。</p> <p class="ql-block">湿婆下面有两个神像分别是他的两个儿子: </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天:湿婆的儿子,坐骑是孔雀,童子战神,在唐代的时候演化为韦陀。</p><p class="ql-block"> 毗那夜迦:也是湿婆的儿子,象头神,为什么是象的脑袋呢?因为传说,湿婆神外出后,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生下了他,他很快就长成青年,一天雪山女神洗澡,他在外面守候,恰好湿婆回来,看到陌生男子就很生气,砍掉了他的脑袋,后来经过雪山女神解释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求教毗湿奴,毗湿奴说,让他第二天往他指示的方向走,看到第一个动物就砍下头来装在他儿子身上就能复活,而湿婆看到第一个动物就是大象,所以毗那夜迦就成了大象脑袋的人。</p><p class="ql-block"> 两儿子的下面是身着铠甲的两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毗湿奴:在湿婆的另一侧,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毗湿奴的下面有两个神像分别是帝释天和大梵天。</p><p class="ql-block"> 帝释天:前身是因陀罗(印度神话雷神),后来成为护法神。管执行。</p><p class="ql-block"> 大梵天(印度三大主神之一):原型是印度教的创世神,佛教把他请来当顾问。管秩序。</p><p class="ql-block"> 再下面是身着铠甲的两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尼乾子(婆薮仙):西壁的最左下角,手抓麻雀。古印度耆那教创始人,他为了证明佛法的错误和佛陀斗法,有一天他手里抓了一只麻雀问佛陀,我手里的麻雀是生是死?佛陀知道是个陷阱,于是站在门口问,我是进去还是出来?破解其诡辩,令其折服皈依佛教。</p> <p class="ql-block"> 3个圆券龛的龛顶都有西域飞天。</p> <p class="ql-block"> 南壁是著名的五百强盗成佛。故事讲:古代南印度有五百强盗杀人放火抢劫作乱,于是波斯匿王派兵前镇压,结果强盗战败被俘,被施以酷刑,挖去他们的双眼,并放逐到深山中。强盗在深山中痛苦不堪,大声呼救。这时佛大发慈悲,救治了强盗的双眼,使其双眼复明,并为强盗现身说法,使五百强盗觉醒,最后皈依佛法,最终各自成了佛(传说五百罗汉就是这么来的)。</p> <p class="ql-block"> 五百罗汉全景图和南披。在它们中间有中原的飞天。</p> <p class="ql-block"> 中原飞天。</p> <p class="ql-block"> 五百强盗杀人放火抢劫作乱,波斯匿王派兵前镇压,结果强盗战败被俘,被施以酷刑,脱去他们的衣服,挖去双眼,并放逐到深山中。</p> <p class="ql-block"> 佛陀听到了他们在深山里的呼救声,用雪山花露救治了他们的眼睛,并现身为他们说法。</p> <p class="ql-block"> 五百强盗觉醒,最后皈依佛法。在最右侧绘有一铺释迦和多宝并坐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 在四个禅窟龛楣之间穿插了几个故事画。</p> <p class="ql-block"> 上:宾头卢度跋提长者姊</p><p class="ql-block"> 下:度恶牛缘</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幅都是“沙弥守戒自杀品”。</p> <p class="ql-block"> 婆罗门闻偈施身</p> <p class="ql-block"> 北壁的七铺说法图和顶上的北披。</p><p class="ql-block"> 七铺说法图除了第一铺是二佛二胁侍菩萨;其余都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 每铺说法图下方都绘有供养人像和发愿题榜,从发愿题榜中可知第二铺和第三铺分别为过去七佛中的“迦叶佛”和“拘那含牟尼佛”,第七铺是“无量寿佛”,就是我们所说的“阿弥陀佛”。本窟的纪年就在发愿题榜中。</p><p class="ql-block"> 在椅子🪑上打座的山居禅僧像也在最左边。</p> <p class="ql-block"> 北壁下方的四个禅室门上都绘有忍冬禽鸟纹的龛楣图案,禅窟间壁面上会有千佛。</p> <p class="ql-block"> 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藻井画斗四莲花井心。中心画莲蓬,西周是旋涡纹,向外双层莲花。井外四周饰卷草纹,垂幔铺于四披。藻井四角有兽头衔珠流苏。</p> <p class="ql-block"> 窟顶四披绘飞天、雷神、飞廉、朱雀、乌获、开明、伏羲、女娲等,边沿画山居禅僧像35身。</p> <p class="ql-block"> 仙人晓起承清露,双手高举素瓷大盘,将莲花树上的朝露一一接进盘中。仙人的腰部两边各有一只猴子🐒,左边的一只坐立在枝头,好像还在吃着树上的果实;右边的一只在枝条中行走,正回头张望。</p> <p class="ql-block"> 边沿的35身山居禅僧像,有一尊(北披最左边)是在椅子🪑上打座的,其余都是盘腿席地打座🧘</p> <p class="ql-block">2、莫高窟第220窟(复制)</p><p class="ql-block">初唐(618-704年)</p><p class="ql-block">Mogao Cave 220 (imitation)</p><p class="ql-block">Early Tang Dynasty (618-704AD)</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窟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龛塑像,在窟东壁,有一处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此窟南壁为通壁巨幅“阿弥陀经变”,它是唐代最盛行的经变,壁画依据《阿弥陀经》所述画成,极力渲染阿弥陀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丽景象。北壁的“药师经变”,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在灯楼灯轮的照耀下,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乐声回荡,舞姿婆娑,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东壁的两侧壁绘“维摩诘经变”,南侧维摩诘手握麈尾,抚膝而坐帐内,目光炯炯,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帐下是听法的各国王子,面貌服饰各异。北侧文殊菩萨,举止庄重,神态自如,随同文殊前往听法的帝王群臣,与传世初唐阖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无逊色。</p> <p class="ql-block"> 西壁是一组塑像。</p> <p class="ql-block"> 北壁是《药师经变画》,下面的乐舞图很有名。</p> <p class="ql-block"> 东壁左上角留有一小块没有剥离的宋代壁画,下面是维摩诘经变。</p> <p class="ql-block"> 南壁的无量寿经变是莫高窟最早,场面最大的净土变。</p> <p class="ql-block"> 第220窟是少有明确纪年的石窟,是唐代贞观年间建造。有意思的是,如果1944年之前来到这里,这里是宋代石窟。原因是专家发现宋代壁画下面还有一层壁画,于是在剥离了宋代壁画后,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唐代石窟。</p> <p class="ql-block"> 东壁左上角保留了一小块没有剥离的宋代壁画。下面是维摩诘经变。</p> <p class="ql-block"> 220窟是谁建造的呢?在西壁下面的刻字能看到,”翟家窟“,翟家原本是贝加尔湖的游牧民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发家,在北朝时期迁到敦煌,在归义军时期,成为当地的大族。</p> <p class="ql-block">PS: 西方净土与东方净土区别</p><p class="ql-block"> 一、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1、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地处娑婆世界西方,与当前世界相距十万亿佛土。2、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位于娑婆世界东方,与当前世界相隔十殑伽沙等佛土(“殑伽沙”意为数量极多,可理解为“恒河沙数”般的距离)。</p><p class="ql-block">二、教主</p><p class="ql-block">1、西方净土:主尊为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的创建者与核心庇佑者。</p><p class="ql-block">2、东方净土:主尊为药师佛,承担着守护东方净土、利益众生的核心职责。</p><p class="ql-block">三、核心愿力</p><p class="ql-block">1、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曾发四十八大愿,核心方向是“死后接引往生”——只要众生诚心念佛、发愿往生,临终时便会得到接引,脱离轮回之苦,进入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2、东方净土: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核心方向是“当下利益众生”——专注解决众生现世的苦难,如消除身体病痛、缓解生活贫苦、化解过往业障,让众生在现世就能获得身心安乐。</p><p class="ql-block">四、上首菩萨(胁侍)</p><p class="ql-block">1、西方净土:以观世音菩萨(象征大慈大悲,救度众生苦难)、大势至菩萨(象征智慧与慈悲的力量)为上首菩萨,二者与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共同护持西方净土与往生众生。</p><p class="ql-block">2、东方净土:以日光遍照菩萨(象征光明普照,破除无明烦恼)、月光遍照菩萨(象征清凉安抚,疗愈身心痛苦)为上首菩萨,二者与药师佛合称“东方三圣”,协同守护东方净土与现世众生。</p><p class="ql-block">五、净土核心特色</p><p class="ql-block">1、西方净土:环境极致清净美好,地面以琉璃铺就,道路用黄金打造,宫殿、宝树环绕,常有无量天音回荡;众生在此寿命无量,无需经历生老病死,能自在享受种种快乐,专注修行成佛。</p><p class="ql-block">2、东方净土:整体以“琉璃”为核心意象,地面由琉璃敷设,晶莹剔透;众生在此身形如琉璃般内外明澈,无贪心、嗔心等染欲,且彻底脱离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趣”,永无痛苦侵扰。</p> <p class="ql-block"> 北壁:药师经变图</p><p class="ql-block"> 药师佛是横三世佛(西方阿弥陀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中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众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药王。</p> <p class="ql-block"> 七身药师佛的身边有日光、月光胁侍菩萨、还有十二员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画中的神将,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现在可辨的有蛇、免、虎等动物,这是以十二动物生肖对应十二神将。神将上方是赤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是裸体忿怒相的力士。</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央药师七佛构成与分工:</p><p class="ql-block">** 善名称吉祥王如来:主治四大不调</p><p class="ql-block">** 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对治精神疾患</p><p class="ql-block">**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净化先天业病</p><p class="ql-block">**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助产安胎</p><p class="ql-block">** 法海雷音如来:消弭时疫</p><p class="ql-block">**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延寿去灾</p><p class="ql-block">** 药师琉璃光如来:总摄诸疾</p><p class="ql-block">(仅做佛经教义含义科普,不作为身体医疗参考)</p> <p class="ql-block"> 重点是下面的乐舞场面,非常著名。展现了初唐时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想象,乐舞场面的两侧乐队共28人,有不同肤色、不同乐器共18种,既有中国传统乐器,又有西域的乐器(注意找找已经失传的“花边阮”)。</p><p class="ql-block"> 以灯楼为界,分为左右两组,各有一对舞者,东侧素裹白裙,西侧穿锦衣石榴裙,均在小圆毯上急速旋舞,这应该是现已失传的胡旋舞。另一侧举臂提脚,纵横腾踏,应为胡腾舞。</p><p class="ql-block"> 两边除乐队外,还画有二菩萨正在燃点树形七层药师灯轮。灯火辉煌,更增添了歌舞欢乐的气氛,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中间是敦煌唯二的“花边阮”。</p> <p class="ql-block"> 一个非常非常漂亮的天女燃灯,熟悉吧,很多人画过。</p> <p class="ql-block"> 220窟这幅无量寿经变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绘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图,是莫高窟最早,场面最大的净土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段为蓝天,云挚楼阁,幡蓋耸立,天乐不鼓自鸣,天女虚空散花,中</span>段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圣众围绕其周围,共150余身。下段为地面,七宝栏楯,楼阁相对,金沙铺地,琉璃合成。</p><p class="ql-block"> 中部为舞乐场面,乐工奏乐歌伎起舞,歌舞升平。池中莲花童子化生欢快活泼。整幅画都是为了突出西方极乐世界的神圣、庄严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上段为蓝天,云挚楼阁,幡蓋耸立,天乐不鼓自鸣,天女虚空散花。</p> <p class="ql-block"> 正在翻栏杆的菩萨和叠罗汉的小人。</p> 时髦的背带裤和红衣绿裤。 <p class="ql-block"> 东壁的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绘成。维摩诘,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擅论佛法,是著名的在家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擅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本壁画以“问疾品”为主体,描绘了《维摩诘所说经》中最生动的情节:维摩诘因“辩才无碍”,已经无人愿与其辩论,他便在家称病,佛祖知晓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span>去“探病”。</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与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展开一场辩论。主室面对东门,右侧是维摩诘示疾、左侧是文殊问疾、门上是三佛说法。维摩诘手握麈(zhu,三声)尾,在帐内抚膝而坐,身体前倾,目光炯炯,咄咄逼人,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p> <p class="ql-block"> 图中的文殊菩萨受佛嘱托,率众前来问疾,从容就坐一面,举止庄重,神态自如,与慷慨激昂的维摩诘形成对比。文殊菩萨的手不是比“耶”,而是佛家的不二法门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下部绘随同文殊前来听法的帝王群臣,图中帝王平展双臂,头戴冕旒(古代中国的一种礼冠,主要用于重要的仪式场合。冕旒主要由“旒”、“缨”、“冕板”等零件组装合成,其中冕板是皇冠顶部的长方形木板,前面低,后面高,寓意着皇帝要低头普查民意。旒是悬挂在冕板前后的珠玉帘,通常由五彩珠玉制成。),作者以高超的技艺,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帝王群臣画同当时宫廷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风格一致,而时间还要早3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甬道北壁还有一个皇帝,这里画的新样文殊菩萨,骑着狮子,而前面有个牵狮子的胡人,明确写的是于阗国国王!(这幅画在学术界非常有地位)</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右手持如意,端坐于青狮宝座,牵狮人头戴红锦帽,身穿朱红袍,足登毡靴,手握缰绳。其上方墨书榜题“普劝受持供养大圣感得于阗国王......时”。</p><p class="ql-block"> 于阗国王为文殊菩萨牵狮,表明当时在于阗地区热烈崇拜文殊菩萨的情况,因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且与当时的统治者归义军节度使曹氏有姻亲关系,所以于阗佛教的偶像也出现在敦煌壁画中。</p> <p class="ql-block"> 下部是供养人像,为敦煌世家大族翟氏一家的供养像,壁画的施主翟奉达(图中第三位)是五代时期沙州曹氏政权中的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3、莫高窟第57窟(复制)</p><p class="ql-block">初唐(618-704年)</p><p class="ql-block">Mogao Cave 57(imitation)</p><p class="ql-block">Early Tang Dynasty (618-704AD)</p><p class="ql-block">此窟是敦煌初唐时期的经典洞窟,以“美人窟”著称,其艺术成就标志着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成熟。窟内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中的胁侍菩萨堪称敦煌壁画巅峰之作:菩萨头戴三珠宝冠,身披半透明白纱,璎珞以沥粉堆金工艺贴饰金箔,肌肤经细腻晕染呈现少女般柔润质感,体态呈“S”形曲线,面容端庄中透出世俗美感,被学者视为印度笈多风格与中国宫廷审美的完美融合。洞窟形制为方形覆斗顶,西壁佛龛保留隋代双层圆券结构,主尊释迦牟尼佛衣纹写实流畅,两侧弟子迦叶、阿难及菩萨像比例精准,服饰融合印度络腋与中原丝帛元素,展现隋唐过渡期的多元文化交融。藻井以双龙莲花纹为核心,龙纹造型与洛阳北魏墓纹饰一脉相承,飞天群像虽因岁月褪色,仍可窥见初唐线描的飘逸灵动。窟内壁画大量使用青金石、金箔等珍贵材料,印证了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与佛教艺术的高度成熟,被学界公认为初唐艺术“世俗化”转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西壁佛龛保留隋代双层圆券结构,主尊释迦牟尼佛衣纹写实流畅,两侧弟子迦叶、阿难及菩萨像比例精准,服饰融合印度络腋与中原丝帛元素,展现隋唐过渡期的多元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 龛外墙面绘有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壁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出家到成道。</p> <p class="ql-block"> 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 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中的胁侍菩萨堪称敦煌壁画巅峰之作:菩萨头戴三珠宝冠,身披半透明白纱,璎珞以沥粉堆金工艺贴饰金箔,肌肤经细腻晕染呈现少女般柔润质感,体态呈“S”形曲线,面容端庄中透出世俗美感,被学者视为印度笈多风格与中国宫廷审美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第57窟 初唐 也是非常著名的特窟,又称美人菩萨窟。</p> <p class="ql-block"> 57窟是初唐时期洞窟,但洞窟本身又是隋代风格。西壁佛龛为凸字形平面双层龛,这是隋代风格,但里面的塑像和壁画又是初唐的风格。隋朝佛像面相比较僵,线条简单硬朗,轮廓相对死板,而唐代佛像则面相圆润,身材丰满。</p> <p class="ql-block"> 西壁是一个典型的殿堂式洞窟。佛龛为一个双层龛,平面特点是大开口浅龛的中部又退进一层较深的龛,形成凸字平面。双层龛是隋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龛形,到唐代初期,有些洞窟还采用这种龛形,到晚期已经不再使用。像这种双层龛能够增加佛龛的面积,使塑像看起来不是太拥挤。</p> <p class="ql-block">乘象入胎</p><p class="ql-block"> 在西壁右侧上角,画的是乘象入胎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前曾是悉达多太子,乘象入胎描绘了悉达多太子诞生前的神奇景象。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多年膝下无子,常为无人继承王位而烦恼。一日,摩耶夫人在梦中见到空中有菩萨乘六牙白象而来,从她右肋进入腹中。摩耶夫人从梦中惊醒,召相师占卜,知有圣神降胎。梦中受孕的摩耶夫人其后在蓝毗园诞下悉达多,即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夜半逾城</p><p class="ql-block"> 在西壁左侧上角,则是悉达多太子离宫出家的故事。悉达多成人后在城中见到了生老病死,内心开始对世间的苦难产生深深的忧虑,他决定放弃王位和世俗的生活,出城修行以寻求解脱之道。但他的父亲不想让他出家,命人将悉达多太子严密看守起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太子骑着白马想偷偷离开,天神力士帮助他托起马蹄,使马蹄不发出声响,太子就这样悄无声息飞跃城门离开了王宫,开始了漫长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是佛传故事中的重要情节,经常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在壁画中。</p> <p class="ql-block"> 思维菩萨,在其下方有一个尼乾子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 莲花化生。</p> <p class="ql-block"> 注意看飞天形象,和我们一般印象中女性飞天不同,比丘(和尚)飞天的角色非常少见,这种男性飞天一般只在隋朝之前的才出现;在比丘飞天的上方还有一圈莲花🪷化生。</p><p class="ql-block"> 在图片的下1/4处,在千佛像的下方是一圈莲花🪷化生,在莲花🪷化生的下方是一圈比丘飞天。</p><p class="ql-block"> 上图有两处飞天,上面的是窟顶藻井的飞天,比丘飞天在下部的凹陷处。</p> 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 <p class="ql-block">南壁为阿弥陀佛说法图。</p><p class="ql-block">其中佛、菩萨、弟子等形象达十五六身,除了主尊佛像和两身大菩萨以及身材较小的天王外,其余的人都仅露出半身或露出头部。</p> <p class="ql-block"> 中央的菩提宝盖下,阿弥陀佛结跏趺坐狮子座上,手施无畏印,作说法相。佛两侧,照例是一老一少二弟子,年老的弟子(迦叶)手持净瓶,年轻的弟子(阿难)托钵,侍奉于两侧。再往外是两身大菩萨,特别是左侧的胁侍菩萨绘制最优美,称之为“美人菩萨”。</p> <p class="ql-block"> 美人菩萨:阿弥陀佛说法图的胁侍观音菩萨,是敦煌的经典形象。她头戴化佛冠,身披璎珞,体态婀娜,呈S型曲线,面如满月,肌肤细腻。服饰华丽,飘带轻盈,是初唐时期世俗化与写实化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阿难手托水晶钵,手指能清晰地透过来。</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阿难和后方的四位菩萨超美,面容线条柔和细腻,眉眼低垂,似含慈悲怜悯之态,唇角微扬,流露温婉祥和之韵,将菩萨的慈悲与庄严融于眉目间。</p> <p class="ql-block"> 左下角护法天王的肌肉线条、宝冠的棱角线条刚劲有力,装饰的金属质感线条硬朗更衬托出菩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温婉柔美,形成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span></p> 东壁 窟顶 <p class="ql-block"> 窟顶被俄罗斯军队驻扎时给做饭熏黑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一圈漂亮的飞天只有西披能看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 甬道上,有个菩萨好像在朝你“翻白眼”。</p> <p class="ql-block">4、莫高窟第217窟(复制)</p><p class="ql-block">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Mogao Cave 217(imitation)</p><p class="ql-block">High Tang Dynasty (705-786AD)</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窟。窟室为覆斗藻井顶,西壁开龛塑像皆残,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凝神伫立,服饰华丽。南壁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西侧是佛陀波利史迹画,讲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仰该经的情节。西侧整幅山水画浑然天成,类似李思训所画青绿山水的意境。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在李思训真迹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北壁是《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以阿弥陀净土为中心,绘西方三圣及听法菩萨群像,周围是宏伟的大型建筑群,殿前是歌舞娱乐场面,舞者手执长带在莲花上急速旋转,是唐代健舞中的拓枝舞。东壁通壁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说法等救度世人的情景,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西壁开龛塑像皆残,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凝神伫立,服饰华丽。</p> <p class="ql-block"> 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凹字形构图展现未生怨、十六观。</p> <p class="ql-block"> 东壁通壁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说法等救度世人的情景,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南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佛陀波利史迹画、五台山青绿山水、壁画中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217窟西壁顶绘制金刚经变,但角度问题,不容易看清。讲的金刚经开篇内容,佛陀入舍卫大城乞食,吃完饭,洗足敷座而坐,给弟子说法的片段。</p> <p class="ql-block"> 西壁佛龛里的塑像已被破坏,龛顶的说法图左侧也被破坏。</p> <p class="ql-block"> 龛外左侧是头带宝瓶冠的大势至菩萨;右侧是头带化佛冠的观世音菩萨,手拿净瓶和莲花。观音眉间有第三只眼,所谓开天眼。这两尊菩萨虽然没有美人菩萨那么惊艳,但衣着华丽,纹理清晰,面向圆润,反应了盛唐的审美和穿着特点。</p> <p class="ql-block"> 南壁中间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右边是讲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左边是民众在诵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p><p class="ql-block">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陀罗尼是什么呢?陀罗尼可以理解为咒语,例如最简单的“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佛教经典和造像传统中,佛陀在讲法时被描述为具有头光和身光。画家把这一细节也表现出来了,向上发散的头光,还有身上的三道光。</p> <p class="ql-block"> 南壁中间上方的图上和左侧,有一连串场景,通过建筑与人物活动,表现善住天子在梦中预见自己将堕入“七返恶道”,以及帝释天得知后前往佛陀处求助的过程,通过佛陀传授,善住天子念诵经文后病愈,之后礼拜,免受地狱之苦。总体来说就是佛教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 中上部为须弥山。</p> <p class="ql-block"> 右边,帝释天从须弥山上乘着云雾下来求助佛陀,手上是空的。</p> <p class="ql-block"> 左边,帝释天回须弥山时,手里捧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p> <p class="ql-block"> 南壁左侧是人们在各种场所诵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可消除孽障)。</p> <p class="ql-block"> 死的时候,由于业障重重,致只剩下白骨,诵念《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能升天。</p> <p class="ql-block"> 南壁右侧是佛陀波利史迹画,即著名的青绿山水画。讲的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有个罽宾国的僧人叫佛陀波利,他听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于是他翻山越岭来到五台山想见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上,他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汉地的众生,造的罪业多,在印度,有一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你取得这部经书,才能看到文殊菩萨;老人随即消失,佛陀波利才意识到,刚才的老人就是文殊菩萨,于是他懊悔的满地打滚,佛陀波利随即按照文殊菩萨的指示,去印度取经。七年后,取得经书回到长安,唐高宗和大臣迎接僧人,地上摆放着丝绸——是皇帝赐予佛陀的。但是翻译完经书,唐高宗准备将经文收藏在内廷供奉,佛陀波利请求皇帝把经文传播给大众,于是皇帝留下了汉文,把梵文经书给了佛陀波利,佛陀波利于是回到五台山重新翻译经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佛陀波利最后圆寂在五台山。</span></p> <p class="ql-block">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这边壁画有两大看点,中间的是阿弥陀佛净土,居中绘主尊阿弥陀佛,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右各有胁侍菩萨两身。两侧平台上绘以观音或大势至为首的菩萨群像。两侧和下方则是《未生怨》和《十六观》。(这也是观无量寿经的经典画法)</p> <p class="ql-block"> 先看中间,观无量寿经变和阿弥陀经变,主题内容都是表现西方极乐净土的美好(注意对比前面写220窟的乐舞)。</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看点是建筑,亭台楼阁。画的上部对称有钟鼓楼,碑亭,这些建筑都是典型的唐代风格。顶部空中部分有一些“不鼓自鸣”的乐器,这里面有敦煌唯二的“花边阮”(还有一个在220窟)。</p> <p class="ql-block"> 空中部分有一些“不鼓自鸣”的乐器,上部正中漂着敦煌唯二的“花边阮”。</p> <p class="ql-block"> 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打破单一视角,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但都不违和。整个组群横向连以通常的折廊,他们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快乐顽皮的小飞天从一个小窗口里飞进,穿室而过从另一个窗口飞出,给庄严的法会平添了生气盎然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 北壁还有一个连环画《未生怨》,古印度频婆娑罗王年老无子,求助于相师,相师说,山中有一仙人三年后将转世为太子。国王急迫求嗣,竟派人杀害仙人,但仙人死后,王后还是没有怀孕,国王又问,相师说, 仙人死后转世为白兔,要等兔子死后才能转世,国王再次派人射杀所有兔子,果然,皇后怀孕生子为阿阇世王子,其名意为“未生怨”,即出生前已结下冤仇。</p><p class="ql-block"> 阿阇世成年后,在提婆达多(佛陀的叛逆弟子)的挑唆下,发动政变,囚禁父王于七重密室,打算饿死国王。王后韦提希夫人以蜂蜜涂身、璎珞藏葡萄汁,去见国王,助其存活。阿阇世知道后,囚禁了母亲。韦提希夫人被囚禁后,向佛陀祈求,为什么要遭受苦难,佛陀解释了王子出生的由来,并展示十方净土,韦提希夫人于是开始修行,前往西方极乐净土。这就是《十六观》</p><p class="ql-block"> 此窟左侧的《未生怨》不全,下面也是画的《未生怨》,都已经模糊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图片左边是西壁的观世音菩萨,右上是灵鹫山说法,右下是阿阇王发动政变。</p> <p class="ql-block"> 《十六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树想观。里面画了七座宫殿,近大远小,仔细看看,里面还画了斗拱。</p> <p class="ql-block"> 东壁:也就是出口,画的观音经变。我们都常说观世音菩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这来自一段话“若有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所以这个菩萨可以观世间苦难,闻声救苦。</p><p class="ql-block"> 门框上面的部分就是门上绘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场面,门两侧则是观音化身各种形象在人间救苦救难。</p> <p class="ql-block"> 题外话,菩萨和佛啥关系?总体来说就是佛更牛,而菩萨能力弱一点。观世音菩萨比较例外,因为他已经成佛,之后为了就难民间疾苦,主动以菩萨的身份返回了人间。所谓“众生不度,誓不成佛”。</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所以通常被画在阿弥陀佛的两边(例如前面57窟)。</p> <p class="ql-block">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p> <p class="ql-block"> 释迦摩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图和左侧的一身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5、莫高窟第45窟(复制)</p><p class="ql-block">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Mogao Cave 45 (imitation)</p><p class="ql-block">High Tang Dynasty (705-786AD)</p><p class="ql-block">此窟为莫高窟唐代代表性洞窟之一。洞窟西壁佛龛内现留存有彩塑七身,所有人物均依据法会的场景创作。佛陀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说法;两边随传弟子、菩萨,以及天王等众,围绕听法。菩萨造像独具特色,以女性为躯干原型,呈“S”形弯曲,体态柔美,嘴角微翘、妙目灵动。与之相映,天王雄强有力,尽显威猛刚强。唐代造像愈发贴近世俗生活,以汉文化审美为指导,“汉化”佛教造像风格走向成熟。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此为莫高窟唐代壁画的常见题材,主体画面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恢宏壮丽,种种庄严;两侧绘有“未生怨”和“十六观”。南壁绘《观音经变》,居中为观世音菩萨画像,男身、有髭,戴化佛冠。观音像的两侧分别绘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三种应(化)身度化众生,以及观世音菩萨以大威神力救助众生脱于苦难的事迹。其画面有航海、商旅、监狱、刑罚等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研究唐代世俗生活的珍贵历史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 西壁7身彩塑组合: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还有两个力士不过损毁了)。</span></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内大部分的彩塑要么损毁要么经过后世的重修,而45窟因为被沙掩盖,反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盛唐风格。</p> <p class="ql-block"> 北壁观无量寿经变:未生怨、十六观、迦陵频伽弹琵琶。</p> <p class="ql-block"> 南壁观音经变:三十三现身说法图、救诸苦难图。</p> <p class="ql-block"> 佛陀右手苦行僧打扮,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迦叶尊者。迦叶很有意思,出生就很富贵,却从小就想修行,到了成年也不娶妻,结果父母一再追问,他就造了一个美女塑像给父母,说除非找到和这个一样的女子,否则绝不娶妻。本来是要难为父母,结果他父母还真找到了一个美女叫妙贤,长的和塑像一样。迦叶无奈只好同意,新婚之夜,新娘居然也愁眉不展,一问才知,妙贤说她本来想清修,结果被迫出嫁很是烦恼。迦叶一听正合我意,于是二人商量做名义夫妻,分床睡。后来迦叶父母发现了,就让人拆掉一张床,二人于是轮流睡觉,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p><p class="ql-block"> 后来迦叶父母病逝,迦叶正式出家修行,遇到佛陀终于修成正果,还把媳妇妙贤也接了过来。妙贤也成为佛陀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 对应着迦叶的是一个青年僧人,面目英俊,眼神恭顺,他是佛陀的堂兄弟,阿难尊者,阿难跟随佛陀的时间最久,而且非常智慧,被称为多闻第一。</p><p class="ql-block"> 两个菩萨,特别是南面的一尊,如果之前的57窟美人菩萨只是二维画面,那这尊菩萨就已经是现实体现了。身材婀娜,衣饰华丽,是一个年轻女子,大家闺秀的形象。身体呈S形,微微前倾,皮肤细腻如雪。只要提到敦煌彩塑,这尊菩萨一定是封面!</p> <p class="ql-block"> 两个天王,唐代武士形式,身躯魁伟,气势威武,穿着唐代的明光铠,两个天王脚下都踩了一个胡人形象的小鬼。</p> <p class="ql-block"> 窟顶有一个框内有两个佛的绘画,画的是法华经,释迦多宝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 南面画的是观音经变,讲的是观音为了救助世人,化身三十三个形象救苦救难场景。在217窟里就有这个。不过和217窟的东壁相比,这个保存的更好,值得细细欣赏。需要提醒的是,这个画面非常写实,除了艺术价值外,还体现了唐代生活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 西侧</p> <p class="ql-block"> 救海难图,前有罗萨国的鬼怪,后有海里的海怪,念叨着观音菩萨的名号及咒语就能得救。</p> <p class="ql-block"> 救劫难。</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中间:求儿得儿,求女得女。</p> <p class="ql-block"> 东侧</p> <p class="ql-block"> 救火坑难。</p> <p class="ql-block"> 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以及“未生怨” 故事,在217窟已经详细说过了,这个画面比217窟更好。</p> <p class="ql-block"> 右侧《未生怨》故事,下部已损坏。</p> <p class="ql-block"> 左侧《十六观》故事,下部已损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