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实践论》:永不褪色的“知行”智慧

韶华薇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读《实践论》:永不褪色的“知行”智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卷帙浩繁的《毛泽东选集》中,《实践论》无疑是一座思想的丰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严密的逻辑和磅礴的思辨,深刻地回答了“知识从何而来”、“如何检验真理”这一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哲学命题。每当我们在工作中感到迷茫,在认知上遇到瓶颈时,重读这篇写于1937年的光辉著作,总会获得新的启示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精准地点明了它的核心主题。毛泽东主席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武器,对中国传统的“知行”之辨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和升华。</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精髓,在于清晰地勾勒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p><p class="ql-block"> 1. 一切真知始于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句通俗的比喻,道破了认识论的第一原理。无论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还是科学实验,实践是认识的源头、动力和出发点。它批判了那些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空想家”和“本本主义者”,指出任何真知都不可能从头脑中凭空产生。</p><p class="ql-block">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一步是“感性认识”,即通过感官获得关于事物片面的、现象的认识。但这远远不够。必须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跃进到“理性认识”阶段,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p><p class="ql-block"> 3.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无法完全证明的。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并非一次完成。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也需要随之深化。一个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的结果又会修正、丰富、发展原来的理论,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更高级的认识过程。这个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p><p class="ql-block"> 《实践论》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更在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它写作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全党,从思想根源上清算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教条主义者迷信书本,拒绝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主义者满足于局部经验,无法上升为普遍理论。两者都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曾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实践论》正是治愈这两种“主观主义”顽疾的一剂良药。</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重读《实践论》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方法上, 它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任何决策,都不能凭想当然,必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从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p><p class="ql-block"> 在个人成长上, 它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想要掌握一门技能、精通一个领域,唯一途径就是投身其中,反复练习、总结、提高,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在时代挑战前, 它给我们提供了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论”。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没有现成的本本可以照搬,唯一的出路就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在行动中寻求真知。</p><p class="ql-block"> 《实践论》是一座思想的富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冥思苦想,而是“知行合一”的艰苦探索。它赋予我们一种宝贵的“实践理性”,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尊重规律,勇于实践,敢于真理。这或许就是这篇伟大著作穿越八十余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常读常新的魅力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