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名城纽伦堡》(下)

外路人

<p class="ql-block">第四个必看景点——纽伦堡玩具博物馆(Spielzeugmuseum Nürnberg)。藏品源于莉迪亚·拜耳(Lydia Bayer)和其丈夫保罗·拜耳(Paul Bayer)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收集的玩具,直至1962年莉迪亚去世,其丈夫和女儿在巴伐利亚州维尔茨堡(Würzburg)开设了“莉迪亚·拜耳博物馆”。1965年纽伦堡市购得该私人藏品,并于1971年建成了纽伦堡玩具博物馆,至今已有近10万件馆藏制品,涵盖了从13世纪以来的各种玩具。</p> <p class="ql-block">进门跃入眼帘的是积木组成的纽伦堡市景,包括城墙、塔楼、城堡,几大教堂,美泉以及各大博物馆等等著名景点,玩具博物馆也列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纽伦堡已有600多年的玩具生产史,随着工艺的不断精湛,纽伦堡逐渐成为重要的世界玩具交易中心,被誉为世界玩具之都。从1949年开始,纽伦堡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国际玩具展,其影响力之大,如今纽伦堡玩具博物馆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以租用中文语音导览耳机,让你更深入地了解玩具的历史以及博物馆里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这些女孩子过家家的场景玩具,从橱柜到壁炉,从餐桌到玻璃杯、烛台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卧室也不列外,除了床和沙发,还有婴儿摇床,以及打破你想象中的学步车。</p> <p class="ql-block">微缩古董店的物品琳琅满目,精致至极。</p> <p class="ql-block">锡制小人布置的场景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150多年前的锡制人偶及板岩成型模具。</p> <p class="ql-block">铁皮玩具在博物馆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是恩斯特·保罗·莱曼(Ernst Paul Lehmann)于1881年创立的莱曼玩具厂的产品。</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是莱曼(Lehmann)玩具公司生产的铁皮发条玩具。这种玩具现今大多数人都有印象。</p> <p class="ql-block">至今还色彩鲜亮的铁皮火车模型,有些是以马口铁为原料,采用机器冲压塑形和石版印刷技术制成。</p> <p class="ql-block">纸质的宫庭舞会之场景,层层叠叠,立体感倍强。</p> <p class="ql-block">早期玩具车。</p> <p class="ql-block">古董婴儿车。</p> <p class="ql-block">各种老物件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这类铁皮积木80后应该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美国“奥马哈联合车站”铁路枢纽场景模型是博物馆里最大的藏品,占据了整个大房间。</p> <p class="ql-block">此模型由纽伦堡地理学家沃尔夫拉姆·俾斯麦(Wolfram Bismarck)参照图片及资料,<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费24年时间手工打造,</span>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Omaha, Nebraska)的铁路枢纽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模型只有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进行演示,我们幸运赶上。一辆辆列车在175米长的铁轨上奔驰,不仅感叹手工艺的精湛,更佩服工匠对作品的执着,持之以恒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玩具博物馆已是傍晚时分,华灯下,老市政厅巴洛克风格的门廊不由地会让你多看几眼。</p> <p class="ql-block">老市政厅侧房有一家拥有400年历史的Zum Spießgesellen传统餐厅‌,以地道德国美食闻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部装饰历史氛围浓厚,</span>用古代兵器装点墙面,配置深色木质家具,古朴、装重、典雅。在此用餐,足以洗去一天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必看景点——日耳曼国家博物馆(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是我们来纽伦堡第三天的重头戏。</p> <p class="ql-block">该馆成立于1852年,是德国乃至全欧洲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全馆藏品超过130万件,涵盖日耳曼地区从史前到现代的文物艺术品,现日常仅展出2.3万件展品。</p><p class="ql-block">二战使博物馆近半建筑被毁,但大部分展品在战争期间被事先转移到防空洞等安全地带,因此得以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馆前有27根直径为80厘米的竖柱,是1993年以色列艺术家达尼·卡拉万(Dani Karavan)设计的 《人权大道》。石柱上镌刻了联合国 《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除用各国不同语言外,德语也一同呈现。</p><p class="ql-block">排在第二十二根的石柱是我们中国的铭文。内容为:“每个人有权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施展自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1852年弗兰肯(Franken)贵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学家汉斯·冯·奥夫泽尔(Hans von Aufseß)为</span>记载整个日耳曼民族(包括所有德语系地区)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变卖家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一座中世纪修道院的基础上</span>创立了这座博物馆。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正式成为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历经19世纪新哥特式改造与1993年现代玻璃钢架结构扩建,形成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特色。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馆内备有中文语音导览。</p> <p class="ql-block">大厅内的文字墙记录了对德国文化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部分名字据说由于他们的历史角色或行为引发争议,因而被颜色覆盖。</p> <p class="ql-block">根据导览,首先来到中世纪修道院的回廊区,这里有不少文物。</p> <p class="ql-block">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这尊以耶稣受难为主题的浮雕,应该是一个墓碑。</p><p class="ql-block">这类浮雕在中世纪欧洲常用于宗教纪念与逝者追思,通过具象的宗教场景和铭文,将宗教信仰与世俗的纪念需求结合。</p> <p class="ql-block">这是1700年之前修道士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居所内展出了别致的家居。</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壁炉。</p> <p class="ql-block">进入史前与早期历史展厅。</p><p class="ql-block">这是公元前10-9世纪的太阳祭司头饰金帽(Goldhut‌)。原本应该还附有一个帽檐。</p><p class="ql-block">该头饰薄金箔上覆盖着太阳等天体符号,这些符号是通过至少25种不同的模具冲压而成。</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4-3世纪的青铜祭坛碗,手柄带有翅膀的女神形象。</p> <p class="ql-block">约公元500年的鹰形别针以及项链吊坠等。</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为中世纪展厅。</p><p class="ql-block">约公元985-991年的《金文书卷》(Codex aureus)是奥托尼亚(Ottonian)王朝插画手稿的重要代表。这是书封,其装饰极为华丽,用金箔、宝石、珍珠、象牙和珐琅镶嵌在橡木芯上。</p> <p class="ql-block">这件14世纪的圣物容器,展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工匠们凭借高超的技艺,打造出了这一结合宗教与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约1400或1410年 《玛利亚和伊丽莎白与她们的孩子》(Maria und Elisabeth mit ihren Kindern)画作嵌板来自一个宏伟的带翼祭坛,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节日礼拜盛会时才打开的</span>一侧,展示了圣母生平中的场景。</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画面是玛利亚和伊丽莎白正在从事家务,中间两个带有光环的孩童是幼年耶稣和约翰,展现了宗教人物相聚的神圣场面。</p> <p class="ql-block">《嬉戏挂毯》创作于约15世纪,是欧洲中世纪挂毯艺术的杰出代表。挂毯以丰富的色彩、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场景构图,体现了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这尊墓雕建于1247或1248年,墓主人海因里希三世(Heinrich III)伯爵是当时莱茵河中下游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原本为横卧姿势,现被博物馆竖立展示。</p><p class="ql-block"> 伯爵虽为躺卧姿态,但眼睛睁着,体现了基督教中关于永生的信仰。<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市的城墙和塔楼在他枕着的头顶上形成了一个天篷</span>,象征着天上的耶路撒冷,寓意死者将在时间的尽头进入天堂;脚下的狮子和龙则代表被征服的世界和邪恶的标志。死者右手边是他的小女儿,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海因里希的遗孀为证明女儿继承遗产的合法性而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艾斯博特剑(Ulfberht-Schwert)欧洲冷兵器之王,在整个欧洲备受追捧。大多数锻造于11世纪的波罗的海地区,但剑身上镶嵌的古法兰克语“VLFBERHT”一词,代表莱茵兰(Rhineland)地区的一个作坊,说明此剑起源于德国的莱茵兰地区,即法兰克王国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一个悬挂着的帝国宝藏圣物箱(Kaiserlicher Schatzreliquienschrein),其地面的图案是圣物箱底部在境面上的反射。</p><p class="ql-block">该圣物箱制作于1438-1440年间,由橡木、银、黄铜和铜制成。底部画面展现了两个天使的形象,守护信徒的神圣存在,体现了宗教信仰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楼梯过道上的巨幅画像 《日耳曼尼娅》(Germania)是德国浪漫主义画家菲利普·法伊特(Philipp Veit)于1848年创作的,描绘了日耳曼尼娅作为德意志民族拟人化形象的象征。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她的形象开始被大量运用,成为德国追求自由和统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展厅展品丰富,涵盖绘画、雕塑、工艺品等多个类别。</p><p class="ql-block">丢勒于16世纪在椴木上绘制的两幅皇帝肖像,768-814年在位的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以及1433-1437年在位的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即查理四世之子。</p> <p class="ql-block">丢勒于1516年为感谢艺术启蒙老师迈克尔·沃尔格穆特(Michael Wolgemut)而作的老师肖像。</p> <p class="ql-block">贝海姆地球仪(Erdapfel)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球仪,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Martin Behaim)于1490年至1492年在纽伦堡制作。</p><p class="ql-block">当它于1492年制作时,欧洲没有人知道美洲大陆的存在。同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 Kolumbus)发现了美洲大陆。由于美洲大陆在贝海姆地球仪上缺失,使得当时欧洲对世界认知即将发生重大转变。</p><p class="ql-block">2023年,贝海姆的“Erdapfel”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世界记忆名录》。</p> <p class="ql-block">这幅 《维纳斯与偷蜂蜜的丘比特》(Venus und Amor der Honigdieb)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约1537年的作品。维纳斯与儿子丘比特以母子互动的形态呈现。</p> <p class="ql-block">现代艺术展厅中,这幅落地画中画油画我尤其欣赏。它是德国画家温弗里德·托纳(Winfried Tonner)1984年创作的 《大型雷根斯堡家庭画像》(Großes Regensburger Familienbild)。</p><p class="ql-block">1984年,雷根斯堡史上极为显赫的家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恩和塔克西斯(Thurn und Taxis)委托这位艺术家创作一幅家族肖像画,其后他绘制了一幅包含众多复杂典故的画作。托纳以画中画的形式,展示这对皇室夫妇在镜中看着这幅画,来混合现实层面的层次。而客户最终以复杂画面为由拒绝了这幅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械展厅藏有大量欧洲古代军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骑士铠甲形态威武,反映</span>了中世纪骑士的作战防护装备水平,以及当时社会对骑士文化、军事技术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其中约14世纪中期的大锅盔头盔、盾牌、武器等展品是该展厅的典型收藏,展现了欧洲古代军事装备的工艺与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馆内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卡尔特教会修道院教堂(Kartäuserkirche)遗址。</p> <p class="ql-block">随后进入礼拜堂参观。</p><p class="ql-block">卡尔特教会是天主教隐修会之一,其教堂建筑风格往往体现出该会注重苦修、简朴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教堂小回廊内,约1435年勃艮第(Burgund‌)公爵菲利普二世(Felipe II)的镀金黄铜台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现存最古老的带轮子的弹簧驱动钟。其形式借鉴了哥特式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丝绸商人拉斐尔·托里贾尼(<span style="font-size:18px;">Raffaele Torrigiani),于</span>1516年居住德国纽伦堡期间,委托德国雕塑家法伊特·施托斯(Veit Stoss)创作了这幅木雕作品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天使拉斐尔与少年托比亚斯</span>》(Der Erzengel Raphael und der junge Tobias)。该题材源自基督教经典 《托比亚斯书》(Das Buch Tobias),这则犹太故事讲述的是少年托比亚斯受父命远行,大天使拉斐尔化身凡人陪伴其左右,战胜恶魔,<span style="font-size:18px;">助他完成任务。</span>核心是神圣保护与信仰指引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耗时3个半小时的参观,还仅是走马观花。</p><p class="ql-block">午餐后信步于城墙周边。</p> <p class="ql-block">走出城门去观赏,城墙外有一条宽扩的河床,将城墙与外界隔离。<span style="font-size:18px;">孩子们正在河床上的轮滑场地玩耍。</span></p><p class="ql-block">这条防御设施的护城河约1430年开始修建,1452年完工。其平均深度为12米,最宽处可达20米,但从未注过水。</p> <p class="ql-block">现今古城除以桥连接城外,也筑为通往城外的马路。护城河部分已被开发为公园绿地;河与城墙之间设有步行道,供人们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佩格尼茨河两岸风景特别美,不由自主地就来到了河畔。</p> <p class="ql-block">灵动的河水,腾飞的大雁,场景如此奇丽。</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桥(Maxbrücke)以铸铁制成的窗格护栏古朴典雅,与桥的古老气质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该桥于1457年完工,是市内最古老的石桥。1810年,为表示对巴伐利亚国王1805-1825年在位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约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的敬意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佩格尼茨堤坝在蓝天下显得更加蔚蓝。</p> <p class="ql-block">链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Kettensteg)</span>是最靠城墙的一座桥,建于1824年,是欧洲大陆最古老的链桥。</p> <p class="ql-block">远眺马克思桥。</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古城里也有这么现代的建筑,简约而大气。</p><p class="ql-block">左侧为纽伦堡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 Nürnberg),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馆之一,也被称为未来博物馆(Das Zukunftsmuseum)。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馆藏,涵盖了从古到今众多科技领域成果。作为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的分馆,于2021年正式开放 。</p> <p class="ql-block">再次登上卡尔斯桥。</p> <p class="ql-block">意犹未尽地重访其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肉桥(Fleischbrücke),其历史可追溯到1335年,1598年重建后成为德国当时最大的单跨石拱桥,因靠近城市以前的肉市场而得名。在中世纪时期对于促进两岸的商贸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战中也几乎未受损坏,展现了其坚固的结构和强大的耐久性。</span></p> <p class="ql-block">1599年,肉桥上增加了一个牛门(Ochsenportal),牛门顶部有一个牛的雕像,雕像下方的石碑上刻有一段拉丁文,上面写道:“一切都有起源和开始,但你在这里看到的牛从来不是小牛。”</p> <p class="ql-block">路过姜饼售卖店,各种口味的姜饼码放着。该点心历史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p><p class="ql-block">德国姜饼(Lebkuchen)是一种介于蛋糕与饼干之间的传统圣诞甜点,以蜂蜜、糖、杏仁及胡椒粒等香料为主要原料,口感独特。而纽伦堡因当地香料贸易和养蜂传统闻名,姜饼更为著名。1996年获得欧盟地理标志认证。</p><p class="ql-block">圣诞节期间有品尝过,但因为对香料不易接受而作罢。</p> <p class="ql-block">电子产品商店也很时尚。</p> <p class="ql-block">建于1844年的纽伦堡火车总站(Nürnberg Hauptbahnhof)是欧洲最大规模的通过式车站之一。设有25条通过式正线(含23条到发线),拥有17个远程铁路站台、5个城市快铁站台。日均开行466班列车,每日有超过18万人次到发。真是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广场(Bahnhofsplatz)上,共享电动滑板车很新奇。</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夜幕降临前回到了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纽伦堡被小雨笼罩,但也阻止不了游人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又见姜饼商铺。</p><p class="ql-block">说起纽纶堡的特色产品,除了姜饼,还有小烤肠(Rostbratwurst)。</p><p class="ql-block">据说,中世纪纽伦堡的监狱不允许探监者给犯人带东西,有一个妇人为了能让亲人在狱中吃上香肠,把香肠做得象手指那么粗,正好可以从锁眼里塞进去。当然这锁孔不同现在,是比较大的。后来,纽伦堡人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如今小巧的纽伦堡小烤肠。</p><p class="ql-block">2003年,纽伦堡香肠获得欧盟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德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货摊频频出现。</p> <p class="ql-block">这种街头美食是欧洲的特色餐饮文化。</p> <p class="ql-block">瓜果蔬菜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在汉斯·萨克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Hans Sachs</span>)广场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斯·萨克斯(1494-1576年)塑像屹立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萨克斯出生于纽伦堡一个裁缝家庭。作为一位职业鞋匠,活跃于民间工匠群体中。 ‌是德国16世纪著名的民间诗人、戏剧家和工匠歌手。</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必看景点——圣母教堂(Frauenkirche)。</p><p class="ql-block">圣母教堂是皇帝查理四世为储藏珠宝以防被盗,于1352年下令而建,后成为帝国仪式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正值临近中午12点,教堂的鸣钟将至,今天终于赶上了这个目睹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1509年该教堂安装了机械报时钟,仅在正午时分敲响,并伴有木偶的出现,展现查理四世皇帝接受选帝侯问候的场景。在钟声里,木偶们分别吹号、打鼓、扬铃,接着七位选帝侯纷纷出场,绕皇帝三周后结束。</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廊上布满的人物雕像,有宗教核心人物,如亚当、夏娃、圣母、先知,以及圣徒和皇家资助者。</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管风琴总是那么耀眼。</p> <p class="ql-block">祭坛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生动体现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的金色雕像。</p> <p class="ql-block">细致刻画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色彩斑驳的宗教壁画,展现了教堂悠久的历史和曾经辉煌的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必看景点——婚姻生活喷泉(Ehekarussell‌)。</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座因为曾经覆盖白色石膏而得名的白塔(Weißer Turm),约1250年修建。在当今看到的城墙还未建造时,它则是当年修筑的城墙一部分,也是城市的入口之一。战后修复时石膏被去除才成为如今的模样。</p><p class="ql-block">现白塔成为地铁站的一个出入口。而我们要参观的是其旁边六组关于婚姻生活的喷泉雕塑。</p> <p class="ql-block">它们分别阐述:</p><p class="ql-block">婚姻初期的甜蜜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展现家庭的温馨与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象征婚姻中的美丽与诱惑。</p> <p class="ql-block">揭示婚姻中的不平等与贪婪。 ‌</p> <p class="ql-block">反映婚姻中的暴力行为。</p> <p class="ql-block">表现婚姻中的冲突与争执。</p> <p class="ql-block">其中高耸的雕像就是我们之前所见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名民间诗人汉斯·萨克斯。</span></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984年建成。由</span>德国雕塑家于尔根·韦伯(Jürgen Weber)创作,灵感就是来自汉斯·萨克斯的 《苦乐参半的生活》诗篇,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婚姻各个阶段的复杂情感。 ‌</p><p class="ql-block">198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尔根·韦伯</span>创作的 《愚人船》喷泉问世。因这两座喷泉使他成为备受关注的艺术家。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喷泉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隐藏一个圆形的地铁通风井,可谓是一举两得。</span></p> <p class="ql-block">其后,就近找了一家日式餐馆。</p> <p class="ql-block">荤素都不赖,色香味俱全。</p> <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四处色彩变得绚丽斑斓。</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与白塔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圣伊丽莎白教堂(St.-Elisabeth-Kirche)此刻更为雄伟壮丽,为我们的行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纽伦堡以丰富的历史遗迹、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城市风貌,赢得了世人瞩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