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诗隅杂言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句诗浅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拙作《立秋》集句诗二首发布朋友圈以来,不少往日的学生以各种形式问我 :集句诗是文字游戏,还是一种文体? 这两首诗是您始创的集句游戏,还是前人早有先例? 集句诗作每句都是古人的诗句,能算是创作吗?</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借着回答这些问题,简单地介绍一下集句诗的发展历史和它的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集句诗在古代最初产生并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可能是一种文字游戏 。但由于它虽然汇集了不同诗作中本来并不相干的诗句,却形成了一个新的意境和独特的主题,于是很快得到不少古代诗人的重视,并逐渐认同这是一种集旧句再组新诗的创作 。</p><p class="ql-block"> 有文献记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集句诗的文人是西晋的傅咸(239—294),他所作的集句诗《七经诗》被认为是最早的集句尝试。 </p><p class="ql-block"> 傅咸《孝经诗》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身行道,始于事亲。</p><p class="ql-block"> (摘自 《孝经·开宗明义章》)</p><p class="ql-block">上下无怨,不恶于人。</p><p class="ql-block"> (摘自《孝经·天子章》)</p><p class="ql-block"> 孝无终始,不离其身。</p><p class="ql-block"> (摘自《孝经·庶人章》)</p><p class="ql-block">三者备矣,以临其民。</p><p class="ql-block"> (摘自《孝径·孝治章》)</p><p class="ql-block"> 后世有研究者提出 :傅咸的《 孝经诗 》只是摘取了经典原文连缀成诗,而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 集不同诗人的不同诗句”的标准 。所以《七经诗》(包括《孝经诗》、《论语诗》等)应属于专摘儒家经典原文的“摘句诗”,而非后世人认为的跨作者,跨诗作的集句诗。</p><p class="ql-block"> 又有史料记载,另有研究者指出:《七经诗》并非西晋傅咸所写,乃是后人伪托之作。鉴于此,讨论《七经诗》是否集句诗的开山之作,就更无意义与必要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有稽可考,真正集句诗的开创者,应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王安石 (1021—1086)。他是第一位大量创作跨诗人、跨诗作、整首集句成诗的开创者,其创作的集句诗留传后世的就有60首之多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誉王安石为“集句诗之祖”,绝非妄言 。多年前,我开始尝试创作集句诗时,就很想看到这位“集句诗之祖”的第一首集句诗。可惜,查遍我能收集到的资料,都没有明确答案,而大都将王荆公之《招叶致远》一诗誉为其集句诗的代表作 ,且公认为是集句诗体裁成熟的奠基之作 。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桃野杏两三栽 ,</p><p class="ql-block"> (集自唐·雍陶《过旧</p><p class="ql-block"> 宅看花》第一句)</p><p class="ql-block">嫩叶商量细细开 。</p><p class="ql-block"> (集自唐·杜甫《江畔独</p><p class="ql-block"> 步寻花七绝句》第二句)</p><p class="ql-block">最是一年春好处 ,</p><p class="ql-block"> (集自唐·韩愈《早春</p><p class="ql-block"> 呈水部十八员外》第三 句)</p><p class="ql-block">明朝有意抱琴来 。</p><p class="ql-block"> (集自唐·李白《山中与</p><p class="ql-block"> 幽人对酌》第四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另一首集句诗《梅花》,与《招叶致远》可并称为集句诗体裁成熟的代表作。如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玉堂前一树梅 ,</p><p class="ql-block"> (集自唐·蒋维瀚《春女怨》第一句 )</p><p class="ql-block">为谁零落为谁开 。</p><p class="ql-block"> (集自唐 ·严恽《落花》的第四句)</p><p class="ql-block">唯有春风最相惜 ,</p><p class="ql-block"> (集自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一归来 。</p><p class="ql-block"> (集自宋·詹茂光妻《寄 远》的第四</p><p class="ql-block"> 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王安石这两首集句诗代表作看,可以得出集句诗体裁的范式标准,那就是“ 跨作者,跨诗作,每句都须集 ”。严格讲究,此三项有一项不符合,即不能纳入集句诗之列。</p><p class="ql-block"> 在王安石之前是否就有诗人,尝试过集句诗创作呢?特别是在格律诗鼎盛时期的唐代 ,按规律推理是应该有的 。网上某平台有人著文称“唐代有‘ 诗佛‘ 之称的王维,曾有《春日与斐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一诗,其末句’桃源一向绝风尘 ‘ 就是直接引用了南朝庾信的《咏画屏风诗》的句子。” 为了进一步证实此例,我查阅了相关的王维与庾信的诗,竟然发现庾信的《咏画屏风诗》是五言古诗(凡16句),而“桃源一向绝风尘”是王维《春日与斐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一诗的原创,而且是第一句,并非末句 。我曾查阅了不少资料,可以确定集句诗在唐代远未像在宋代那样成为一种流行的创作风尚,但确实也有诗人进行过尝试。比如初唐时期的无意识的“偶合”与有意识的“口号”,应该视为“集句”风格的萌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偶合”指无意中与他人诗句相同的情况 。“口号”则是 一种在行酒令、彼此唱和或文字戏谑等场合,诗人即兴截取前人或当代人的诗作名句,并赋予新的上下文而创作的诗句。例如,李白《口号赠杨征君》中的“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 ”,虽非直接集句,但已是有意识地“引用”或“用典” 。这种状况的盛行在《旧唐书》里已有记载 ,这就说明初唐至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已经拥有了一个认同的诗歌经典库,“偶合”与“口号”虽然只是单句,但已明确了对原作者及其诗作出处的引用。这也可以视为“集句”的雏形吧。</p><p class="ql-block"> 宋代《蔡宽夫诗话》记载了中唐政治家杨於陵和权德舆于宴席上以集句形式互相唱和的过程,并明确指出:“唐人集句,盖于此始 。”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清楚记录下来的集句诗创作活动。这次唱和创作的诗,不仅跨作者集句,而且集句成篇,还采用了“次韵” ( 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和诗方式,即严格依照对方诗作的韵脚字及其顺序进行酬答创作 ,又叫“步韵” )这种高难度的创作形式 。可惜杨权二人创作的集句原诗已散佚不全,但这段文字记录足以说明中唐的集句技巧已经相当成熟了。</p><p class="ql-block">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二人不仅是“联句”诗、“唱和”诗创作的典型代表,史称“皮陸”,而且是杂体诗大家,他们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诗歌形式。按常规推论,他们的诗集中应该有中唐时已然出现的集句诗 ,但是,在他们现存作品中并未出现标准的集句诗。这就令人费解了,于是我想到查证《全唐诗》。借助Deep seek的联网搜索 ,方才知晓收集了唐代298年间共计48900首优秀诗篇的《全唐诗》(1706年原版)“特殊分类”中有联句、逸句、名媛(女性诗人)、僧道、仙神、鬼怪题材诗作,也包括谐谑、判词、民谣等杂类,而确实没有标准的“集句诗” 。</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缘故呢?再三思考,我以为是否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有关:</p><p class="ql-block"> 首先,与时代文学风气和创作机制密切相关。唐代诗歌创作崇尚"自铸伟词"的创新精神,如李白 “ 仰天大笑出门去 ”这般天才式的抒发,杜甫 “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锤炼意识,都强调了自我胸臆的原创性表达。而在诗歌形式上,格律的各项要求标准逐渐完整而成熟 。所以,独立创作的五言、七言格律诗才是唐代诗歌的主流。</p><p class="ql-block"> 其次,科举竞争激烈。而科举制度中以诗赋取士的考核体系,更要求士子必须展现与众不同的独立构思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第三 ,在文学素材积累方面不具备条件。盛唐时期虽然已形成丰厚诗歌传统,但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句,还都存在于手抄本中,流通范围有限,致使唐代普通文人难以博览群书,不具备集取前人诗句的基础物质条件 。</p><p class="ql-block"> 以上原因,也恰恰说明为什么进入了印刷术普及阶段,并拥有以唐人丰富诗句为核心的经典文化积淀 ,而且“ 以才学为诗 ”的创作风格成为主流的宋代,才是集句诗迅速发展,建立标准并形成体系的全盛时期 。</p><p class="ql-block"> “以才学为诗”是宋代诗歌创作的核心方法之一 。其特征是将学问积累融入诗歌创作,表现为大量使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并与“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共同构成宋诗的三大特色 (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集句诗就是在宋代学术繁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学创新 。王安石、文天祥、苏轼等人的集句名篇,都是建立在唐人诗句已成为经典的文化积淀之上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集句诗”从无到有,从偶合、口号到化用、次韵,再发展为成熟的诗歌体系,可以得出结论:集句诗是中华诗苑中一朵别具一格的奇葩,其价值远远超过文字游戏的消遣意义。其历史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集句诗是一种两位作者穿越时空的对话 。集句诗的每一句都带着原作者的情感、彼时代的风气以及原诗的意境,进入了新诗的重新组合。创作者是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不同情感、不同文辞的诗句,重新组合成现时背景下一个全新主题的抒发,并在不同时空、不同情感的文本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联系。这是传统格律诗不曾有的艺术种类,所以说,集句诗独特的“互文性”艺术在中华诗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和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集句诗表现了作者更强的极致创造力 。集句诗的规则极为严苛:必须全部采用前人成句,不得增删一字;必须符合诗词的平仄、对仗、押韵规则;所集各句必须意境连贯,整体自成新篇。这一规则考验的是作者博览群书的学养、精深的格律功底和匠心独运的创新能力。因此,集句诗的盛行,的确培养出一批真正“于严格下见真功”,“于束缚中见自由”的技艺高强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 开拓了传统诗学的浓缩与重构 领域。一部优秀的集句诗,本身就可以视为一部微型的“诗学经典选本”。读者在欣赏新作的同时,也在重温古典名篇,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对诗歌传统的温习和敬仰。创作者在选择与重组的过程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前人诗作的理解和认知的一致,并最终实现了对这几首传统诗歌的个性化重构。这种新的创作形式,必然拓展了诗学发展研究的领域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十几年前我即开始喜爱并尝试创作集句诗,但成功的诗作不多。主要原因是自己掌握的古诗数量太少,随着年龄渐长,青少年时期背诵的古诗词也多有遗忘,创作新诗的资料库不充实,难为无米之炊 。有时,即使集得一二绝句或律诗,其或平仄,或对仗,或押韵存在不符格律时,又无法修改和更替。实践不多,自然谈不上创作体会 ,更无经验可言。由衷希望在创作集句诗方面有造诣的诗友不吝赐教 ,也希望喜欢集句诗的朋友(包括我的学生)日后有机会彼此探讨,共同切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京华逸叟城北徐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撰文二不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乙巳岁七月廿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