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月食(别称月蚀、天狗食月),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月相的天文现象。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如《说文》所说“日食则朔,月食则望”。“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地球阴影位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内,此平面与月球轨道面(白道面)并不重合,黄白道面交角约5度;大多数满月时,月球不在黄道面内,而是或偏北或偏南,不在地球阴影内,因此并不是每个满月时都会发生月食,但每年至少发生两次月食。</p> <p class="ql-block">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三种。地球阴影的中间部分称为本影,本影周围是半影。月亮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发生月全食,月亮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发生月偏食,月亮进入地球半影则发生半影月食。</p><p class="ql-block">月全食: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在空间中精确对齐时,月球和太阳阴影的内部(称为本影)会覆盖整个月球,就会发生月全食。此过程中月球表面呈红铜色或暗红色(即所谓的血月亮),是三种类型中最壮观的。</p><p class="ql-block">月偏食:当太阳、地球和月球没有完全对齐时,即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偏食。在这种类型的月食期间,只有一部分月球变得暗而微红。</p><p class="ql-block">半影月食:此时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即地球阴影的外部,造成月面的光度轻微减弱的现象。这是最难注意到的月食类型,对于眼光敏锐的观察者来说,月球看起来只会比平时稍微暗一点。</p> <p class="ql-block">今年发生了两次月全食,第一次(3月14日)发生时正值我国中午至傍晚,几乎不可见;而第二次发生时正值我国9月7日午夜至9月8日凌晨,是我国境内全程肉眼可见的月食,从初亏到复圆持续3个半小时,食甚阶段持续1个多小时。此前虽多次见到过月全食,但从未正儿八经拍摄过,今年突发雅兴,拍摄了从初亏到复圆全过程。特作《美篇》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月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其中食既与生光是两个关键阶段。食既:月球西边缘与地球本影西边缘内切,标志月全食正式开始;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第二次内切的时刻,标志着全食阶段结束,月球开始复明。</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下,今年第二次月全食后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晒图,有些人发的图片从初亏到复圆全过程都是“血月亮”,这显然是经过后期处理的。对图片作一些后期处理无可厚非,但失去真实性就不足为训了。</p> <p class="ql-block">“血月亮”的奥秘: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人们之可以看到是它反射的太阳光。食甚期间月球都在地球本影内,即没有直射光射到月球上,按理说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但实际上月球在月全食期间并没完全消失,只是亮度大大降低且变成深红色。这是因为地球虽阻挡了所有直射月球的阳光,但仍有一小部分被地球大气层折射后的折射光射到月球表面。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当阳光进入大气后,空气分子和微粒会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最容易被散射,但会让红、橙光通过,红、橙色光照射在月球表面就形成了“血月亮”。</p> <p class="ql-block">初亏阶段</p> <p class="ql-block">食既阶段</p> <p class="ql-block">食甚即将开始</p> <p class="ql-block">食甚,整个食甚阶段月亮形状是没有变化的,就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有点小遗憾,食甚阶段天公不作美,有一层薄云遮挡了月亮,以致月球表面细节不清晰和亮度降低,“血月亮”图片质量不高。</p> <p class="ql-block">开始生光</p> <p class="ql-block">即将复圆</p> <p class="ql-block">复圆</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特别要说明的问题,即月相与月食的区别。月相: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即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月全食时,月球明、暗变化与月相变化非常相似,比如食既和生光这二段时间内月亮的形状极像月相图中的峨眉月和亏眉月,以至于人们误以为“月相”也是由于投射到月球表面地球影子变化形成的了,这是错误的。月相的形成机制不是一、二句话就说得清的,这里就不多啰嗦了。</p> <p class="ql-block">月相之“亏凸月”。亏凸月是月相周期中满月之后、下弦月之前的阶段,属于月面亮度逐渐缩减的时期。此时月球亮面仍超过一半,但较满月时有所减少,北半球观测者可见左侧大部分被照亮(南半球相反),形状呈凸出状。亏凸月出现在农历十六至廿二左右,通常于日落后从东方升起,午夜高悬南方,黎明前西沉,亮面朝西,标志着月相由盈转亏的过渡阶段。</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来访阅读,谢绝送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