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及西藏,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那座雄伟壮丽、屹立于拉萨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屋脊之上,是西藏无可替代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承载着千年的信仰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年夏天,原本计划一家三口去西藏旅游,但临出发前我因单位有重要工作未能成行,看着老公和儿子提着箱、背着包,乘高铁、坐飞机,从银川到西宁,从拉萨到西安,从西安回太原,我是无比的羡慕,只能欣赏他们沿途发回来的美景照片。但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宏伟而神圣的布达拉宫。那时我就想,此生我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哪怕只去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8月底,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在拉萨有一项工作需半天,我们的行程连路途只有三天,正好有半天的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活动。因工作纪律要求,也出于自律,我们自行在网上订了布达拉宫的门票,在工作结束后,登上了这坐神圣的宫殿,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宿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众所周知,布达拉宫就在拉萨市区。我们从贡嘎机场乘车到拉萨,当车辆快驶入市区时,我的眼睛就一刻不离地盯着窗外,生怕错过自己心心念念的布达拉宫。不一会,果然在远处出现了棕红色和白色的建筑群,层层叠叠耸立在一座山上——啊,那就是著名的布达拉宫,我心中的神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红山之巅,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体由白宫和红宫组成,白宫为历代达赖喇嘛的政务与生活区,红宫用于宗教活动及灵塔供奉,是藏汉文化交融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工作结束后,首先来到到布达拉宫广场,周边绿草如茵,广场上还有红色的地毯及大幅标语,据说一周前刚刚在这里举行过庆祝西藏解放60周年的活动,国家领导人亲自出席。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机我们来到这里,也算是机缘巧合。抬头仰望,布达拉宫巍峨耸立,它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历经初建、重建、扩建三个阶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载着千年的历史。</span>公元631年,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目前原建筑仅存法王洞与观音佛堂;进入13世纪,随着藏传佛教的逐渐兴盛,开始作为宗教和政治中心逐步扩建;14世纪,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和格鲁派的兴起,促使宫殿继续扩建,宗教功能逐步增强;至15世纪,布达拉宫已成为藏族贵族和王室的重要象征,主要标志为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白宫并迁入政权,1690年扩建红宫形成政教合一中心;1936年十三世达赖灵塔殿竣工定型。自1959年起,中央政府持续拨款修缮,其中1988年、2001年进行两次大规模维修,现如今布达拉宫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我踏上布达拉宫的台阶时,感觉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建筑群占地约40万平方米,主楼高115.7米,共13层,墙体自下而上呈梯形,建筑布局体现藏汉结合的“政教合一”理念,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布达拉宫融合藏汉建造技艺<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白玛墙”抗震结构,使</span>115米高的主楼保持千年不倒,体现了古代工程人的智慧。布达拉宫内部结构复杂如迷宫,“房中有房、套中有套”,房间数量至今无法精确统计,即使长期居住的僧侣也难以清点。布达拉宫是藏式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多民族工匠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梭在宫殿的回廊中,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记忆上;轻轻触摸着古老的墙壁,感受着布达拉宫带来的心灵震撼,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藏族文化精髓的杰出代表。金碧辉煌的宫殿,每一处都透露着庄严与神圣。布达拉宫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珍藏8世纪以来十几万尊佛像、几万函经文,包括清代皇帝册封金印等国家一级文物2000余件。宫内珍藏8000余卷经书、6000余幅唐卡及明清御赐文物,如清代匾额、牌位等,见证了西藏与中央政权的历史。我站在布达拉宫前,仿佛能听到古老的诵经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既承载着真实历史事件,也流传着三大经典传说,还有几大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神鸟衔宝传说。</b>相传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一只神鸟衔着价值连城的宝石落在红山上,此地因此得名“神鸟叼来的地方”。后人将宝石供奉于宫殿核心位置,形成了布达拉宫的雏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天狗食日传说。</b>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与唐军途经此地时,天空连续三日出现黑云吞噬太阳的异象。当地人认为这是“天狗食日”,需通过宗教仪式平息灾祸,这一事件被记载于《红史》等典籍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观音菩萨显灵传说。</b>文成公主途中遭遇暴风雪,观音菩萨化身老者以圣水救驾,使公主安全抵达西藏。这一传说成为布达拉宫建造缘起的宗教支撑,至今仍影响着当地信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的未解之谜主要围绕建造历史、宗教传说和千年不倒的奥秘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松赞干布建宫之谜:</b>7世纪文献记载的建宫原因为迎娶文成公主,但在2018年修缮布达拉宫时,发现吐蕃古文字羊皮卷早于该时期300余年,记载与现代星图高度吻合的天文观测系统。考古发现基座梵文咒语砖证明此处最早为苯教祭祀场所,印证藏传佛教传入前的宗教更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地心通道与极乐世界之迷。</b>宗教传说中,布达拉宫底部存在通往“香巴拉世界”(极乐之园)的秘密通道;文献记载存在八层地宫秘境,藏有历代珍宝并传言通往极乐世界,引发希特勒与苏联的关注,希特勒曾派探险队多次探索,但无结果。部分信徒声称见过入口,但官方从未证实其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千年不倒的建筑奥秘。</b>布达拉宫墙基厚达5米,部分夹层中注入铁汁增强稳固性,顶部墙体则采用西藏特有的“白玛草”隔热防虫。每年藏历八月用牛奶、蜂蜜、藏红花等混合涂料养护墙体,这一活动兼具防腐和宗教意义。唐代同期木构建筑多已损毁,而布达拉宫以土石结构屹立高原,虽经历战火及入侵,但千年不倒,也可能与宗教神圣性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尸山血海”和“阴气”之迷。</b>布达拉宫外有白墙,内有红院,有传建筑基底是“尸山血海”堆筑而成,但经地质专家研究,布达拉宫选址拉萨红山,地质构造为天然花岗岩基岩,不存在任何人类遗骸堆积层。其墙体采用传统“白玛草”工艺,外墙白色涂料混合牛奶、蜂蜜等天然材料,使墙体自带香气;红色院子是红宫墙体的红色涂料在雨水冲刷下流到院子里染红的,而非血腥传说。考古证实宫殿内部因宗教氛围形成特殊体验,与“阴气”无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殿内不允许拍照,据说是出于文物保护需求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布达拉宫内部保存有大量千年历史的壁画、唐卡及多座达赖喇嘛金制灵塔,闪光灯会加速颜料氧化和文物表面老化。此外,拍摄行为会导致游客停留时间延长,增加文物接触风险,加之红宫、白宫因空间狭小,密集人流可能对建筑结构造成压力。藏传佛教认为拍摄佛像是对神灵的不敬,直接触摸佛像或踩踏门槛等行为均被视为亵渎行为。布达拉宫作为政教合一的历史象征,需保持其神圣氛围,禁止拍照可减少喧哗,让游客更专注体验宗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布达拉宫,不走回头路。游人从东边上山,按A和B两条线路参观后从西边下山。上山时仰望布达拉宫,心中充满期待;参观宫殿,心灵受到荡涤和洗礼;下山时俯瞰拉萨及四周群山,心中轻松和释然。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此处归来已不是我,此处归来我还是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建筑奇迹和文化瑰宝。它不仅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象征,更是西藏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经过上千年的沧桑变迁,布达拉宫见证了藏族历史的兴衰与发展,成为世界文明与藏族文化交融的象征。它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一段历史、一份信仰、一种精神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