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枚铜哨》背后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文/敏、坤)</p> <p class="ql-block">  近日,由万源市林业局组织创作、万源市委宣传部推选的《那一枚铜哨》作品,在四川省首届文明实践宣讲交流活动上,感动评委和观众,从全省28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比赛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那一枚铜哨》节目,通过一枚发黄铜哨的陪伴与传承,突现“林一代”与盗伐林木歹徒英勇搏斗,身负重伤仍拽住那枚铜哨;“林二代”在巡山时发现森林山火,一边鸣铜哨通知护林队员,一边奋不顾身冲向火海扑救森林火灾;“林三代”接过家传的铜哨,回到爷爷、父亲工作的地方,坚守护林的真实经历,深情讲述了万源黑宝山国有林场的一家三代人,62年来用青春与生命守护绿水青山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万源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  (《那一枚铜哨》节目参加四川首届文明实践宣讲交流活动一片段 )</p> <p class="ql-block">  《那一枚铜哨》的故事,仅仅是万源市林业系统,尤其是国有林场许多一家二代、三代林业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事迹在“巴山画屏˙红色万源”大地传颂和上演。</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恢复森林资源,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万源积极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力兴办国、社林场,黑宝山、东林山、花萼山、尖峰山、万宝山(水洋坪)等5个国营林场便应运而生,第一代来至当地农村和重庆等地的下乡知青近300名从此以场为家。建场前三十年,林场建设重点开荒造林、抚育管护、建房修路和采伐木材。先后成片造林8万多亩。由于林场地处偏僻,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和自收自支管理,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护林靠狗。那时木材紧俏、值钱,盗伐林木现象突出。为方便护林联络,《那一枚铜哨》主人公黑宝山林场的唐德贵将陪伴他的铜哨用到护林工作中,召集工区职工、林场周边群众开会鸣哨,发现盗伐林木、森林山火报警鸣哨,渐渐地林场职工和周边群众都熟悉了独有的鸣哨声,这枚铜哨成了唐德贵家的传家宝,他用四十多个春夏秋冬践行“守得松柏常青翠,不负青山共白头。”的诺言。</p> <p class="ql-block">  (今年83岁的“林一代”唐德贵夫妻2023年7月回黑宝山参加建场65周年庆典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9年起随着全国知青返城政策的落实,林场不少知青陆续调离回城,职工大量减少。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省上下森工企业、国营林场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经济危困”,林场部分年轻职工纷纷停薪留职或辞职外出打工。紧接着,从1998年起,四川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天然林采伐,大量压减林木采伐限额,林场职工基本上靠国家天保工程管护费用维持生计,林场转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伐木工”成了“护林人”。由于林场条件差、待遇差,职工被戏称为“拿着工资的农民”,形成了职工工资没保障、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守着青山过苦日子,从而导致了城里的人不愿参工去林场,而林场职工子女又难安置。为解决第一代林场人后顾之忧和职工退休人员补充问题,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在农村的职工子女“接班”参工。因此,林场大部分“林一代”成了“献了青春献子孙”,从而有了一家二代、三代人坚守在林场。到目前,万源国有林场还有70余名“林二代”“林三代”守护在林区第一线。</p> <p class="ql-block">  (万源市东林山国有林场“林二代”巡山护林一角)</p> <p class="ql-block">  2012年起,林业发展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尤其是实行国有林场改革发展10年来,万源通过约占林场职工总数70%的林二代、林三代的付出和坚守,国有林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场性质由“国营”变为“国有”,财政预算管理由“自收自支”变为“全额预算”。职工待遇有了保障,建起了管护小洋房,道路通到了工区、护林站,照明、通讯实现了全覆盖,步入了林地一张图管理、摩托车与无人机巡护、红外相机监测等现代化、数智化守护绿水青山的新阶段,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开启了森林“四库”联动建设的新征程。黑宝山、东林山林场已建立省级森林公园,黑宝山正加快打造川东北森林康养基地,林场周边兴建起不少的农家乐和民宿,成为游客春季踏青观光、夏季避暑养生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万源市黑宝山国有林场俯瞰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铜哨为“棒”,青山作证。如今,万源市国有林场不少的“林一代”再也看不到亲手栽下的一棵棵参天大树,曾经守护的一处处茂密山林,而绝大多数的“林二代”依然坚守着父辈们留下的那片森林,延续着林业人的“青山、金山”梦想和故事。让我们向一家两代、三代的林业人致敬!记住他们的共同名字:“林一代”“林二代”“林三代”!</p>